正文 第23章 誨人不倦扶掖後生天命之年傳藝京城(2 / 3)

在俞鑒眼中,小康是個有良心的孩子。每次演出,他都會在海報上寫明自己“師出”俞鑒。俞鑒得知後十分感動,對小康說:“你是個有心的孩子,老把我擱在頭裏。你不要光提我,應該把你在天津的兩位名師厲慧良、張世麟的名字放在我前麵。”小康說:“俞老師,我一定得這樣寫,因為您是我磕頭的師傅。”

前幾年,北京京劇團來銀川演出,在寧夏人民會堂演《沙家浜》,該團青年武生演員徐小年(寧夏京劇團花臉演員徐中年之子)帶著七八個年輕人一起到家裏看俞鑒。見麵後,幾個青年演員吃驚地說:“我們早就聽說過俞鑒這名字,可我們還以為是個男的呢。”孩子們帶著照相機,把家裏的角角落落都拍到了,說要帶回北京,給熟悉俞鑒的人看一看。其中有個小青年拿出一件墨綠色絲絨短衫交給俞鑒,說:“俞老師,這是葛發托我們帶給您的。”

葛發是個英國小夥子,前些年來到中國,在北京藝校學京劇武生,學會了《挑滑車》和《鬧天宮》等傳統戲。一次,為了宣傳外國人學演京劇,寧夏京劇團文醜演員劉連侖將葛發從北京帶到寧夏。寧夏電視台十分感興趣,專門為葛發錄了像。劉連侖對葛發說:“寧夏京劇團有位演猴的女武生,叫俞鑒。你要是想見她,我可以帶你去。”第二天,葛發就在劉連侖的陪同下,上門拜訪俞鑒。

“我在電視上看了你演的《鬧天宮》第二場喝酒、偷桃那段。”俞鑒說。

“您看我演的有什麼缺點?給我指點指點。”葛發虛心求教。

“你唱的那一段《十六花》:‘望瑤池,祥雲籠罩……’與《挑滑車》中高寵第一場邊那段《十六花》,曲牌有點重複了,應當換一段別的,區別開就好了。”

“那我下次注意,請您再給我說說齊天大聖前呼後擁那段……”

正好那天京平也在家,俞鑒讓京平為葛發作示範,京平演示了《鬧天宮》第一場孫悟空在桃園裏前呼後擁、掏翎子那段。葛發不忘俞鑒的指點之恩,特地托這位青年演員給俞鑒帶來了這件禮物,以表答謝之情。

當年在寧波“老大鴻壽”戲班,有位花臉演員的兒子叫李竹樵,小時候,俞鑒和他曾是摔跤的玩伴。解放後,李竹樵在寧波京劇團當演員。1980年代中期,李竹樵曾數次代表寧波京劇團給俞鑒寫信,請她回寧波向青年演員傳藝。盡管由於種種原因未能成行,但今天看來,李竹樵的信仍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其一:

俞鑒同誌:您好!

七零年一別,至今未給您寫信,不知全家好否?

今來信有一事商量:今年夏天,我團有同誌觀看了你在上海的演出,回來說您不減當年,因此,我團領導有個設想,想聘請你來我團作短期合作演出。關於具體問題是這樣的:1)人員問題,因我團現以青年演員居多,可能有些戲不熟,你如果來最好能隨帶搭檔,如花旦、小生等,組成一個小組。2)經濟待遇問題拆賬也行,拿票頭也行,到時可商量。3)時間問題,我們領導認為越早越好,不知你處是否抽得出。

事情就這些,急等你回音。

另外,寧波的老同誌向您問好,並衷心希望您能回寧波演出。

祝身體健康!再見!問玉飛好。

竹樵1985年10月22日

其二:

俞鑒、玉飛二位同誌:你們好!

……

從您的信中我看得出您事業心之強,看得出您的功力確實不減當年。年齡大些雖是自然規律,可也有它有利的一麵,即:經驗之豐可補精力之弱,以愚兄之見,二位不必以此為慮。希望能在珍惜時間的同時珍攝身體,因為您的身體可稱得貴體了,因為她直接關係到祖國的榮辱,關係到民族文化的榮譽,想到此真為您高興啊!老了,老了,可名望上竟然不減當年而勝於當年,可喜可賀!

這次我團特邀上海二團的李麗芳同誌來甬與我們合作,她帶了十一人的小組,戲碼是《呂布與貂蟬》《玉堂春》《穆桂英掛帥》《鳳還巢》《探母》等,合作氣氛良好,反映尚佳,對我團文戲是一大促進。我們多麼盼望您能來甬獻藝啊,讓寧波的新老觀眾一睹風采,又能提攜我團的後生晚輩,讓您的藝術帶動一下我團的武戲。您是知道的,寧波觀眾愛看武戲,中年以上的內外界人士更是念叨著當年小王其昌如何、如何……雖然出國爭譽是大事,但是我們仍希望您在忙餘之暇重返故地,來時千萬攜貴公子同行,讓青年看一看前輩們是怎樣培育繼承人的。

……

紙短話長,即此擱筆。順頌秋祺。

竹樵拜筆1985年11月4日

其三:

俞鑒同誌:您好!

……

關於你在來信中提到的一些問題,為了慎重起見,我在以下一一做出回答:

1)關於我團的陣容是這樣的:我團是1970年辦的,開始稱京訓班,以學樣板戲為主,其中有幾位在七一至七二年間,由韓鵬飛、範國慶帶領去貴團學過《紅燈記》。畢業後成立寧波地區京劇團,在這期間演的大都是樣板戲,後又改為寧波京劇團。現在我團共有七十四人,演員三十八人,(其中)男演員二十八人,以中青年為主,老年隻有少數。演過(的)傳統(戲)主要是老戲、本戲,如《宏碧緣》《封神榜》《三打祝家莊》《三打白骨精》《七俠五義》《佘賽花》《鳳還巢》《挑滑車》《雁蕩山》《武鬆》等等。主要武生是韓鵬飛的兒子,曾在全省青年演員彙演中得過一等獎。從文武戲的比重來看,較側重於武戲。翻打質量尚好,有個別幾個翻得較為突出。但由於一開始演的都是樣板戲,所以老戲基礎總的還是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