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享譽突尼斯(1 / 3)

1985年,應阿爾尼利亞文化和旅遊部之邀,中國寧夏京劇團飛赴阿爾及爾,先在該國的七個城市進行訪問演出,然後前往突尼斯,參加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舉辦的第十三屆“突尼斯迦太基國際民間藝術聯歡節”。

這次出訪,寧夏京劇團所帶劇目是以武戲為主的《乾元山》《鬧龍宮》《虞姬舞劍》《呂布試馬》《雙下山》等折子戲。俞鑒的身份是主演兼藝術指導。

這一年,俞鑒已五十七歲,病痛仍時時折磨著她。出國之前,醫生讓她做膽囊摘除手術,可她說什麼也不肯,執意要等完成出訪任務回國後再入院治療。直到出發前集訓時,團裏才派人把她從療養院裏接出來。在她的意識裏,人生中有些事能舍,有些事不能舍,何況這次出訪是關乎祖國榮譽、為寧夏爭光的大事。她暗暗提醒自己:關鍵時刻,絕不能“掉鏈子”!

動身之前,同誌們擔心這次遠行會加重她的病情,紛紛關切地詢問她的身體情況。俞鑒爽朗地說:“沒事兒,你們放心吧,我一定能堅持到底!”

6月28日,在阿爾尼利亞首都阿爾及爾的首場演出,受到了當地觀眾的熱烈歡迎,他們盛讚中國的京劇藝術是“古典芭蕾”。

離開阿爾及爾,中國寧夏京劇團前往塞迪夫、君士坦丁、提姆加德、提齊烏祖、奧蘭、特累姆森等六城市訪問演出,同樣受到了各地觀眾的激賞。

結束了在阿爾及利亞的訪問演出,乘汽車從最西部的特累姆森到東部的君士坦丁,行程數百公裏。一路顛簸,難耐的高溫加上不合口味的飲食,團員們體力消耗很大,人人筋疲力盡。可事先他們已接到藝術節組委會的通知:一到突尼斯,馬上參加藝術節開幕式演出。

7月13日,來自寧夏的京劇藝術家走進了位於突尼斯首都突尼斯城的卡爾塔日羅馬劇場——這是一個像古羅馬角鬥場那樣的露天劇場,看台即是觀眾席。

演出之前,俞鑒仔細檢查了演員們的服裝、道具,叮囑即將上場的同誌沉住氣。看上去她似乎比別人沉著、冷靜,實際上她比任何人都更感焦灼不安。

俞鑒的不安事出有因——他們人是坐汽車來了,可服裝箱卻因故滯留阿爾及爾機場,眼看藝術節就要開幕,服裝箱依然不見蹤影。此刻,不僅俞鑒著急、大家著急,就連中國駐突尼斯大使館的工作人員也急得團團轉,不停地與機場聯係。

下午五點,服裝箱總算空運到了,可打開一看,偏偏少了兩箱《鬧龍宮》的服裝,而當晚在開幕式上將要演出的劇目正是《鬧龍宮》。真是哪壺不開提哪壺。

再次與機場聯係,大家都盼著能在演出之前見到這兩箱服裝,可直到晚飯後仍杳無音訊。無奈之下,隻好臨時決定暫以《盜庫銀》和其他劇目的服裝替代。

這時,中國駐突尼斯大使的話又在俞鑒耳畔響起:“迦太基國際民間藝術聯歡節是世界著名的四大藝術節之一,兩年一度的藝術盛會,我國隻有青海藝術團在第十一屆上得過一項服裝獎‘華麗獎’。你們這次來,應該有戰勝群雄的膽略和奪魁的勇氣。你們這個團一共二十幾個人,在國內不過是個演出隊的陣容,可是在這裏就是中國的藝術團,代表的是中國的形象。希望你們以精湛的技藝擊敗對手,爭取奪冠!”

俞鑒的情緒漸漸平穩下來。

外國藝術團的演出開始了。隨著演出的進程,看台上不時傳來陣陣有節奏的掌聲和喝彩聲,本團演員也像“探馬”一樣不時跑來報告:“非洲民間舞,棒極了!”“蘇聯代表團,真整齊,十六個姑娘,十六個小夥兒,跳得真帥!”俞鑒心頭又是一陣莫名的緊張。

《鬧龍宮》終於上場了,俞鑒站在台側,悄悄撥開帷幕一角,從縫隙裏緊張地盯著看台:孫悟空和蝦兵蟹將剛剛開始打鬥……就在這時,看台上突然傳來一陣騷動,毫無節奏的掌聲和嘶啞的喊叫聲很快彙成了一片,不少觀眾站起來使勁揮手,大聲叫喊……

俞鑒猛然一驚,差點暈了過去。糟了,觀眾“喝倒彩”了!幾十年來,她在國內走南闖北,也出訪過不少國家,還從未見過如此失控的場麵。她焦急地看著台上的演員,還好,他們並不慌亂,伴著台下刺耳的尖叫,反而表演得更加賣力。俞鑒不知所措,再次將目光投向看台:她不明白觀眾為什麼要那樣聲嘶力竭地叫喊。她繼續觀察著看台上的動靜,突然覺得哪裏有些不對勁兒,片刻之後,她才恍然大悟:原來這些觀眾並不是在喝倒彩,分明是在為我們喝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