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戲”是一種特殊類型的武戲,特指以孫悟空為主角的戲。實際上就是演孫悟空。猴戲既不屬“長靠”,亦不屬“短打”,因此,掌握猴戲不僅等於多掌握一門技藝,還可以豐富一個武生演員的演出劇目。
孫悟空這個神州大地婦孺皆知的“美猴王”,活躍在中國的戲劇舞台上不知有多少歲月了。人們喜愛美猴王神通廣大、武藝高強的舞台形象,更讚美孫悟空扮演者的高超技藝。前輩武生蓋叫天、楊小樓都曾以猴戲出名,上海的鄭法祥更是專工猴戲,北京的李萬春,上海的張二鵬,浙江的六齡童、六小齡童父子,南昌的王超群等,也都是有口皆碑的孫悟空扮演者。
俞鑒自小便對猴戲產生了興趣。演猴先看猴,在上海學藝期間,她就看過不少師傅王其昌演的猴戲,師傅會演《水簾洞》《鬧天宮》《鬧地府》《金錢豹》這幾出猴戲。那時她就經常揣摩師傅的動作和表情,學習師傅的演技,如孫悟空偷桃、盜丹的神氣,怎樣偷吃太上老君的金丹……
再就是看別人演猴,當時上海最有名的孫悟空扮演者是鄭法祥,他演的猴戲被尊為“鄭派”猴戲。小時候,俞鑒常看鄭法祥演的《金刀陣》,這是他最拿手、最有名氣的猴戲,戲中的孫悟空已從西天取經歸來,成了佛。那時師傅常對她說:“你好好看看鄭老師的猴,對你有幫助。”
可她卻不喜歡鄭法祥演的猴,因為鄭法祥演的猴,造型是仿照“大馬猴”的模樣,勾的臉太長,她覺得不好看,更談不上美。俞鑒還記得,當年鄭法祥除了演猴戲出名,還在上海開了一家點心店,專賣北京的點心和酸梅湯,店門口正對著上海黃金大戲院。這家戲院經常請北京的“角兒”到上海演戲,經營北京風味,比較有商機。
在俞鑒心目中,最好的“猴”,南派是張翼鵬,北派推李少春。
小時候,俞鑒最喜歡的是蓋叫天長子張翼鵬在上海大舞台演的《西遊記》本戲裏的猴。張翼鵬演的猴與人比較相近,雖然也戴著頭套,但不似北方的“勾臉猴”——頭上的猴毛清晰可辨、纖毫畢現;南派猴是抹臉,不是勾臉,所以特別像人。再者,張翼鵬演的猴,各樣的神情都招人喜歡,動作也比鄭法祥的好看。張翼鵬被稱為“張派”,是南派猴戲的代表,當時南派武生中的年輕演員都喜歡學張翼鵬的猴戲,上海凡工武生的演員也都跟他學。看得多了,俞鑒自然有了自己的審美見解。
俞鑒最早串演猴戲,是十四五歲時在上海大新公司為師傅主演的《金錢豹》中配演前半場的猴,主要動作是手持雲帚“走邊”,以一般性的表演為主,沒有過於激烈的武打動作。替下後半場的“武行頭”後,由她一人擔當起全場的猴,從那時起,俞鑒便與猴戲結下了不解之緣。
《金錢豹》是出重頭戲,劇中的主角“豹精”(金錢豹)有許多高難技巧,如高台翻下、耍叉、擰旋子等;而僅次於豹精的角色就是孫悟空,戲份並不亞於豹精,前半場有躥、翻、跳等表演,後半場有激烈的武打和驚險的接鋼叉“摔錁子”技藝。當時,俞鑒很快掌握了這出戲中的一招一式,到了台上還不時“發揮”創造力,一會兒搔搔這兒,一會兒瞧瞧那兒,極力模仿猴子的“猴樣兒”——她覺得這樣才像猴。沒想到下台後卻招來師傅一頓臭罵,說她演的不是孫悟空,而是動物園裏的毛猴。“孫悟空是齊天大聖,是個有身份的神猴,你把它演成了小毛猴,那還叫孫悟空嗎?”從此,俞鑒對飾演孫悟空有了進一步的理解。
但是,《金錢豹》裏的孫悟空畢竟是個配角兒。俞鑒的心思很高,她一心想演以孫悟空為主角的猴戲。第一出,她向師傅提出要學演《水簾洞》。《水簾洞》裏的孫悟空名曰“美猴王”,自稱齊天大聖,既有身份,又有氣派,著裝是蟒袍玉帶,足蹬厚底靴,在宴請牛魔王赴宴時,還要舞弄多種兵器,以示武藝高強。在這出戲裏飾演孫悟空,要求演員在念白、表演和武功等方麵都具有較高的水平。
當年師徒倆脫離大新公司後,在上海更新舞台搭班演出,班子裏有位著名演員郭玉昆,專工猴戲,屬南派演法。由於技藝高超,他主演的《水簾洞》《收紅孩兒》等猴戲裏的孫悟空,聰慧異常,性格鮮明,不毛不糙,與眾不同。尤其是“開打”中的“出手”,格外精彩,大有畫龍點睛之妙。觀眾看完戲,送他“出手大王”的美稱。俞鑒看後大開眼界,受益匪淺。每次演完自己的戲,她都抓緊利用空閑時間,如饑似渴地學習。師傅也督促得很緊,每天散戲後都讓她把當天看的戲再仔細背上一遍,並且說出哪些地方與師傅演得不一樣。這樣連演帶看,足足練了兩個多月,她技藝大長,再演《水簾洞》時,已是身手不凡。
後來,俞鑒在溫州為蓋叫天次子張二鵬配演《鬧天宮》裏的哪吒時,又學會了這出戲。張二鵬演猴戲也是南派,深得其父真傳。他的表演在老一輩的基礎上又有所發展、創新,不僅形神兼備,“出手”技巧更是令人驚歎。盡管俞鑒當時隻是演配角兒,但也求之不得,因為這正是難得的學習機會。這出戲雖然師傅也曾教過,但演法比較陳舊,她早就想向張二鵬求教,但是礙於梨園界中的“行規”——寧送十畝地,不讓一出戲;教會徒弟,餓死師傅——她若想再得張二鵬“真傳”,隻有在同台演出時“摟葉子”——偷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