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三十載打磨《乾元山》(1 / 3)

藝無止境。每一位優秀的藝術家在藝術上總是精益求精,力求有出色的創造,以精湛的技藝和真實可信的人物形象征服觀眾。

俞鑒常想,作為一名演員,一定要有自己的東西,形成自己的風格。而同樣一出戲,要想真正形成自己的風格,著實是要動一番腦筋、下一番苦功的。這同一個作家要有自己的代表作是一個道理,切忌千篇一律,千人一麵。

在對傳統劇目的改革、創新上,俞鑒下的工夫最大,投入心血最多的乃是《乾元山》;第一位老師,則是她最佩服的蓋老。

《乾元山》是一出京劇短打武生傳統名劇,原名《乾坤圈》,劇情事見《封神演義》,由昆曲脫胎而來,最初即由蓋老錘煉、打磨而成。該劇以“大舞乾坤圈”等“出手”招式與載歌載舞的優美身段著稱,為突出全劇的神話色彩,劇中有許多精彩的武功特技表演,在展現哪吒的武藝時,有舞槍、舞圈、槍圈並舞等多種特技及各種跟頭翻跌,常被列為戲曲學校的武生必學劇目。戲劇界權威報章曾如此評述:“我國京劇舞台上,以蓋叫天、張雲溪和俞鑒扮演的哪吒各具特色。”

蓋老在總結自己的藝術經驗時,曾說過這樣一段話:“二十歲以後,我在上海灘站住了腳。開頭還站不住,因為我光照老輩人教下來的一招一式,照老路子,用老本,唱老段子。一句轍口,一個出手,都不走樣。可觀眾不理我的碴兒。有人說,要在上海灘混飯吃,吃好飯,非得好好動腦筋。我就打定主意在台上‘試試看’。上海人好新奇,看戲也愛個新鮮。那時候,上海有電影,有話劇,有魔術,有飛車走壁,有新式歌舞,還有‘紅綠眼’(即立體幻燈,因觀眾看時需要戴紅、綠色眼鏡,故名)。舞台上燈光布景,五顏六色,全是新鮮玩意兒。我尋思,要是老靠一隻桌子、兩把椅子和一張幔子,不是太單調了嗎?光是站在台上死唱,老靠蠻力硬翻傻打,行嗎?我就找各種路子來‘試試看’。‘試試看’這個詞兒,是南方人的話。這話也有些學問,若問功夫深不深,若問能耐有多大,就在台上‘試試’!你在那裏‘試’,觀眾在台下‘看’,你覺得順手,覺得稱心,覺得得意還不算,要觀眾覺得順眼,覺得稱心,覺得耐看,你的‘試’才算成功了。這‘試試看’的目的也達到了。”

早年,蓋老從生活中看到一個拉著洋車迅跑的車夫不慎跌倒,車輪脫開了車身,車輪滾動的樣子,使他聯想到哪吒腳下踩踏的風火輪,由此受到啟發,後將這一細節提煉為哪吒耍乾坤圈的表演程式,經過三年苦心經營,觀眾終於在舞台上看到了哪吒舞弄的《乾坤圈》。

這是蓋老的“試試看”。俞鑒也要有自己的“試試看”。

俞鑒秉承了前輩藝術家的優良傳統,以不懈的勤學苦練,全盤掌握了蓋老創造的《乾坤圈》表演程式。但她並未因此感到滿足。數十年間,她對此劇進行了獨具個性的創新,最終打造出麵貌全新的“俞鑒版”《乾元山》。她一生中最值得稱道的創新,正是對傳統劇目《乾元山》進行的長達三十年的不斷打磨和改造。俞鑒數十載精心打磨《乾元山》的曆程,堪稱對傳統劇目推陳出新的榜樣。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周信芳也是一位俞鑒深深敬仰的前輩藝術家。在她心目中,周信芳也是一位勇於創新的藝術家。正如周先生在自己舞台生活六十周年紀念會上所說:“六十年來,我在繼承戲曲和發揚傳統戲曲的工作上,是‘推陳出新’裏的一個‘新’字。”

比如傳統戲《徐策跑城》,這出戲是南派京劇創始人之一王鴻壽從徽班移植到京劇中的精品劇目之一,移植時王鴻壽已對該劇做了一番創新。他看到以往有些演員飾演的徐策扮相過於衰老,看上去一陣風就可以吹倒,路都走不動,又怎能談得上“跑城”呢?王鴻壽一改徐策過於衰老的扮相,又將跑城的台步改為走十字步(不像原來在“城”上直來直去),唱腔中也加入了剛勁的成分,聽來更雄渾有力。周信芳二十歲時便向王鴻壽學了這出戲,但一直沒有演出,他總在琢磨有無再“出新”的可能。後來,周信芳花費了大約十年時間對這出戲進行了全麵創新,直到三十歲左右才將其搬上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