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義演獲讚譽·求藝蓋叫天(2 / 3)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後,蓋叫天獲得了新生,他積極參加義演和社會活動,曾在懷仁堂為毛主席演出,參加上海市戲曲界抗美援朝捐獻飛機大炮演出,還拍攝了紀錄片《蓋叫天的舞台藝術》(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先後獲文化部榮譽獎,出席中華全國總工會第七次代表大會,當選浙江省政協委員、人大代表和中國戲劇家協會浙江省分會主席。195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為他舉行了舞台生活六十年紀念活動,蓋老在會上作了題為《生我者父母,知我者中國共產黨》的發言(後收入《粉墨春秋》一書),感人肺腑。是年蓋老已六十九歲,仍赴江西、湖北等地,深入部隊、廠礦為工農兵演出,並在杭州受到了周恩來總理和賀龍元帥的親切接見。周總理冒雨撐傘,步行至蓋老家探望。1971年,八十三歲的蓋老在杭州因受“四人幫”迫害而含恨辭世。

蓋老一生勤學苦練,善於思考,青年時期在武戲技藝上便有很多獨創,中年以後更是深入鑽研武生戲的人物形象塑造,著力在“武戲文唱”中下工夫,創立了武生流派“蓋派”藝術,演藝水平達到了很高的境界。他最拿手的兩出戲是《三岔口》和《十字坡》,人稱“英名蓋世三岔口,傑作驚天十字坡”。周恩來總理稱讚蓋老“勤學苦練,幾十年如一日,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陳毅同誌也曾為蓋老題詞:“燕北真好漢,江南活武鬆。”著名劇作家歐陽予倩先生這樣讚美蓋老的表演:“快起來如燕掠波,舒緩之處像春風拂柳。動起來像珠走玉盤,戛然靜止就像奇峰迎麵。”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蓋老1934年在上海大舞台與陳鶴峰合演《獅子樓》時不慎摔斷右腿,斷骨穿靴而出,後為庸醫所誤將腿骨接錯。他以超人意誌以傷腿猛擊床欄複斷,另請醫生重接,兩年後腿傷痊愈複出。這段故事在藝壇傳為佳話,作為後輩武生的俞鑒自然十分景仰。

蓋老長住杭州,故居位於西湖風景區趙公堤旁的金沙港畔,雅號“燕南寄廬”——從這名字可以感受到蓋老的綿綿思鄉之情。蓋老的家,建築風格南北交融,既有南派的白牆黛瓦,又有北派的四合院和圍廊(“文革”期間,蓋老的住宅被占為民居,現存建築僅為正廳“百忍堂”和左右廂房),是一處清幽雅致的所在。

來到蓋老的住所,俞鑒和王天柱自報家門,說是解放軍京劇團的演員,蓋老客氣地將他倆迎進家中。時年六十有二的蓋老給俞鑒的印象非常精神,一點不像這個年齡段的老人。

進到室內,寬敞的客廳散發出淡淡的檀香味兒,八仙桌、太師椅、茶幾等都是紅木,擺法別具一格,很有品位。牆上掛的也是紅木匾額,幾個有年代的大瓷瓶十分氣派。

落座後,俞鑒自我介紹說是王其昌的徒弟。蓋老說知道,他聽說過。一是因為新中國成立前她在上海已小有名氣;還有一層,王其昌是蓋老的侄女婿。論輩分,俞鑒得叫他“蓋爺爺”。

蓋老對俞鑒說:“我看了你的戲,功底不錯。”第一次與蓋老“零距離”接觸,兩個年輕人充滿崇敬之情,恭敬地期待蓋老的教誨。

蓋老沉吟片刻,不緊不慢地開了腔。他說,他亮相的造型來自寺廟中四大金剛、五百羅漢的神情;平時練高、矮相時,則先用家裏的古董花瓶擺好位置,邊看邊琢磨。

望著燃香的嫋嫋煙霧,蓋老眼神迷離,說他“跑圓場”是看著香霧繞的“彎兒”琢磨出來的;還有,馬趟子怎麼走才漂亮,亮相怎樣才能擺得好看……這些都是他經常琢磨的。又說他最愛逛寺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