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義演獲讚譽·求藝蓋叫天(1 / 3)

1950年,皖北發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水災,全國各地紛紛舉行賑災義演。浙江省也組織了賑災演出。俞鑒所在的浙江軍區京劇團全體參演,邀請蓋叫天、譚富英、小蓋叫天(蓋叫天三子張劍鳴)、杜近芳、楊盛春、郭元祥等名角,以及上海的一些“名票”聯袂演出。

這次演出是軍區京劇團與地方劇團的首次合演,團裏的主要任務是全力以赴完成助演、配演,整台劇目文戲多,武戲少。演出之前研究參演劇目時,團領導挺犯難,說這次請來的都是名角兒,咱們拿什麼戲開鑼才合適呢?全本《武鬆》和《關公之死》都太長,其他劇目也不適合,最好是時間短、內容精的傳統武戲。這時有人建議說:“就拿俞鑒的《乾坤圈》吧,短小精悍,又有武打技巧,用這出戲開鑼,既能給幾位名角兒留一個好印象,也顯得我們部隊的京劇團不是沒有像樣的主演。”當時,團裏最拿得出手的武戲就是俞鑒主演的《乾坤圈》。

就這樣,楊盛春的《戰馬超》(即《兩將軍》)《武文華》,蓋叫天的《臥虎村》,小蓋叫天的《金錢豹》,加上俞鑒的《乾坤圈》,這五出戲組成了這台節目的武戲陣容。

誰也沒有料到,最受歡迎的竟是年僅二十二歲的小女兵俞鑒主演的《乾坤圈》。論當時的名氣,她根本無法與前幾位“大師級”的藝術家相提並論,但由於她是年輕女性,又是解放軍裏的女武生,這使平日看慣“須眉”武生的觀眾和戲迷感到耳目一新;加之她技藝超群,表演和武打都十分精彩,不僅觀眾叫好不絕,也得到了前輩演員的高度評價。

俞鑒當時並不知道,她在台上表演的時候,郭元祥、楊盛春等著名演員就在大幕裏的台口兩側觀看,邊看邊誇:“這女孩子真棒!想不到軍隊的劇團裏也有這樣好的武戲!”還說當時達到這種水平的京劇女武生,連北京也不多見。

在長達半個月的賑災義演中,俞鑒先後主演了《乾坤圈》《戰馬超》《臥虎村》《李家店比武》《洗浮山》等劇目。演出盛況空前,她這個扮相英武、武藝高強的青年女武生,也給蓋叫天這位藝壇名宿留下了印象。

不久,團裏派俞鑒和武生演員王天柱到蓋叫天先生家中,請蓋老為兩名年輕演員指導表演藝術。

蓋叫天本名張英傑,原籍河北,八歲入天津“隆慶和”科班學戲,十歲登台,既工武生,也工老旦、老生,幼功深厚,技藝精湛。十二歲到上海後改學文戲,首次在滬登台;其後隨班赴漢口,演出於“天一”茶園和“滿春”茶園,以《定軍山》一劇最受觀眾歡迎。十五歲應上海春仙茶園之聘抵滬,從此改演武生戲,常演劇目有《伐子都》《金雁橋》《界牌關》《花蝴蝶》《長阪坡》《武文華》《蜈蚣嶺》等。1904年十六歲時由杭州織造局和上海洋務局舉薦,清廷擬召其入宮內供奉,蓋叫天拒不奉召。二十歲回上海,相繼在“老丹桂”和“丹桂第一台”演戲,此間適逢梅蘭芳初次來滬演出,蓋叫天與梅蘭芳同台演出。

辛亥革命前夕,蓋叫天堅定地反對清廷統治,支持革命藝人演出反清戲劇。1912年二十四歲時首次赴北京演出,兩年後加入上海天蟾舞台,演出達五年之久。此間創排多出劇目,先後與馮子和、趙君玉、小楊月樓等名角同台演出,並與第二次來滬的楊小樓在天蟾舞台合演《蓮花湖》和《義旗令》。二十八歲時二赴北京演出,此後至上海解放前,先後演出於上海申江亦舞台、天蟾舞台、共舞台、黃金大戲院等近十家著名舞台和戲院,排演《乾坤圈》《七擒孟獲》《楚漢相爭》《西遊記》《獅子樓》《武鬆》《三岔口》等多出劇目。

蓋叫天曾因不願受資本家的挾製而遭排斥,也曾遭流氓逼迫而停演。尤其是1923~1933這十年間,除赴南昌、漢口、寧波、開封等地作短期演出外,長年困居,得不到整期簽約演出的機會,以致生活窘困,靠典當、借貸度日。但他不以為苦,長年堅持練功不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