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白手起家的“商業巨子”——李嘉誠(3 / 3)

就這樣,長江塑膠廠很快占領了大量的歐美市場。

在占領了歐美市場的同時,李嘉誠並沒有放棄香港的本土市場。在香港長江塑膠廠生產的塑膠花樣式美觀、質量又好,理應賣個高價。可是李嘉誠明察秋毫,他認為塑膠花工藝並不複雜,成本也並不高,其他塑膠廠的塑膠花也已經在他之後就跟著模仿上市了。如果抬高價格,買的人一定會減少。其他廠家再一擁而上,長江廠的市場地位就要保不住了。倒不如以適中的價位迅速搶占香港的所有塑膠花市場,一舉打出長江廠的旗號,掀起新的消費熱潮;賣得快,勢必產得就多,這樣“以銷促產”,一定要比“居奇為貴”更符合商界的遊戲規則。到那時,長江廠早已站穩了腳跟,長江廠的塑膠花也已深深植入了消費者心中,其他的廠家也就不攻自破了。

事實果真如此。李嘉誠走物美價廉的銷售路線,大部分經銷商都非常爽快地按李嘉誠的報價簽訂供銷合約。有的為了買斷權益,主動提出預付一半的訂金。很快,塑膠花風行香港和東南亞。老一輩的香港人至今還記得,幾乎在數周之間,香港大街小巷的花卉店擺滿了長江廠出品的塑膠花。尋常百姓家、大小公司的寫字樓,甚至汽車駕駛室,都能看到塑膠花的倩影。

李嘉誠掀起了香港消費的新潮流,長江塑膠廠由默默無聞的小廠一下子蜚聲香港塑膠業界。僅1958年一年,長江塑膠廠的營業額就達到了1000多萬港幣,純利潤100多萬元。李嘉誠也因此成為世界“塑膠花大王”。

孤注一擲的冒險家

1958年,李嘉誠正好30歲,真正的三十而立。在這一年,他開始進一步擴展自己的事業,因為他對香港當時的房地產業十分看好,所以他開始涉足房地產。這時的長江塑膠廠已經成長為“長江工業有限公司”,下設地產部和塑膠部。

在進軍房地產業的同時,他並沒有放棄塑膠業,並且決定把塑膠花這塊蛋糕繼續做大。他的下一個目標是進軍北美,因為美國和加拿大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尤其是美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消費水平極高。如果占領了這塊市場,那麼其前景是十分可觀的。雖然李嘉誠以前也陸續和北美做過生意,可是份額極小,純屬小打小鬧,遠遠沒有到達他所期望的程度。

機會不會自己找上門來,李嘉誠決定主動出擊,自己找客戶。他找人把塑膠花的照片製作成了精美的廣告畫冊,然後通過港府有關機構和民間商會了解到北美各貿易公司地址,接著把這些畫冊分寄出去。不久,終於有了回音,北美一家大貿易公司收到李嘉誠寄去的畫冊後,決定派購貨部經理前往香港實地考察,如果一切滿意的話,就馬上進行洽談合作。

這家公司是北美最大的生活用品貿易公司,銷售網遍布美國和加拿大。所以李嘉誠在收到來信之後非常興奮。馬上與美國的這家貿易公司取得了聯係,表示“歡迎貴公司派員來港”。可是在交談中,他們卻提出了一個讓李嘉誠沒有想到的難題。這家公司希望李嘉誠陪同他們的人走訪其他廠家,因為他們想要考察香港整個塑膠行業,或從中選一家作為合作夥伴,或同時與幾家合作。而這時的長江公司雖然產品質量是全港一流的,但其資金實力、生產規模,卻不敢在本港同業稱老大。而李嘉誠的目標,是使長江公司成為北美這家貿易公司在香港的獨家供應商,他可不想與別的公司同分一杯羹。為了不錯過這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他決定背水一戰,同其他的公司在信譽、質量、規模等方麵一決高下。

在與歐洲批發商做交易的過程中,李嘉誠總結出了一條經驗教訓,那就是一定要擴大生產規模。而這次,李嘉誠隻有短短一周的時間。李嘉誠馬上召開公司高層會議,宣布了一個令人吃驚卻又振奮的決定:必須在一周之內,將塑膠花生產規模擴大到令外商滿意的程度。與此同時,李嘉誠正在北角籌建一座工業大廈,可是為了擴大生產規模,他不得不把籌建工業大廈的地產作抵押,來委托房產經紀商代租一套占地約1萬平方英尺的標準廠房。建廠所用的資金大部分是銀行的大額貸款。他的這個舉動令所有的人都大吃一驚——作風一向穩健的李嘉誠在這一次卻幾乎是拿多年創建的事業來賭博,這在任何人的眼中都是一個最大最倉促的冒險。可是李嘉誠知道這一次是別無選擇,要麼徹底放棄,要麼孤注一擲、全力拚搏。

而李嘉誠是一個善於創造奇跡的人,在開始行動之前,他已經製定了一個完備的日程表。哪組人該幹什麼,哪些工作由安裝公司做以及每一天的工作進度,全在日程安排表中標得清清楚楚。在這7天的時間裏,李嘉誠和他的員工們每天隻睡三四個小時,經過艱苦的奮戰,終於在7天之內完成了舊廠房的退租。可用設備的搬遷、新設備的購置、新廠房的承租改建、設備安裝調試、新聘工人的培訓及上崗等一切事務使工廠進入正常運行。可以想像其中的困難有多大,因為其間一道環節出問題,都有可能使整個計劃前功盡棄。

在美國貿易公司的購貨部經理到達那天,工廠的一切都步入了正軌。於是李嘉誠把全員上崗生產的事,交給副手負責,親自駕車去啟德機場接客人。在回酒店的途中,外商提出要先到工廠參觀。李嘉誠隻好帶著他先來到剛剛開工的廠房。當李嘉誠懷著忐忑的心情回到工廠時,呈現在眼前的一切頓時讓他一顆懸著的心落回了原位。工廠的一切都井井有條,工人們正在負責人的帶領下幹得熱火朝天。這一切也使外商感到非常滿意。

很快,這家北美公司就成了長江工業有限公司的大客戶,每年來的訂單都有數百萬美圓。並且通過這家公司,李嘉誠獲得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的信任,不久之後,長江工業有限公司和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就成為合作夥伴,這也為李嘉誠進軍海外架起一道橋梁。

高瞻遠矚的億萬富翁

在被譽為“塑膠花大王”的同時,李嘉誠在房地產業同樣創出了一片自己的天地。

由於香港獨特的曆史、地理和政治等原因,向來是各國冒險家的樂園;而且隨著經濟的繁榮、人口的增長,香港的地價也在持續地增長。李嘉誠意識到房價一定還會持續地上漲,於是迅速地把大部分的注意力轉向了房地產業。在那個時候的香港,房地產業還不像今天這般活躍,也不一定都能賺錢,很多人甚至傾注了一生的積蓄也沒有成功。可是李嘉誠卻不一樣。他以獨特的方式購買房地產,然後靜觀其變。很多人搞房地產,一見有利可圖就隨時賣出,以獲得雙倍或者多倍的利潤。而李嘉誠卻喜歡保留,他認為,賣出一座大樓就相當於殺掉一隻會下蛋的母雞。他的地產交易看起來似乎很緩慢,在別人都賣的時候,他仍然把房子和土地攥在手中。可是令人驚奇的是,他的速度越慢,錢也就賺得越多。幾年以後,房價果然暴漲,先走一步的李嘉誠一下子從千萬富翁跨入了億萬富翁的行列。

李嘉誠是有眼光、有預見的,他不理會經濟和政治形勢的起起落落,隻要有機會,便永不停滯地購入土地、房產。不久到了60年代中期,受內地“文化大革命”的影響,香港也一度出現了混亂的局麵,人心惶惶,富商都紛紛逃到國外去,香港的地價一下子一落千丈。李嘉誠的事業也受到了嚴重的打擊,幾乎全軍覆沒。可是李嘉誠並沒有像其他人一樣慌亂,他審時度勢,對香港的局勢進行了仔細的分析。他認為香港不會有什麼大的變動,經過一段時間之後一定會恢複繁榮的局麵,而且到那時地價一定還會上漲。於是在大家紛紛拋出手中的地產時,他用極低的價格買進;親戚朋友們都以為他瘋了,而他卻鎮定自若、處亂不驚。不久,事實又一次證明了李嘉誠的明智。70年代初,香港的房地產價格開始回升,並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飛速上漲。李嘉誠用低價收購的房地產為他賺取了大量的金錢,使他一躍成為香港最富有的華人房地產實業家。

而這時,李嘉誠要同壟斷香港經濟幾十年的英國資本集團一決高下。盡管這時的長江集團已經是香港數一數二的華人企業,但同已在香港植根多年的英國資本集團比起來還相差很遠。可是李嘉誠有信心打敗它。

不久,他洞悉旅遊業會成為香港的一大支柱產業,於是很快收購了位於香港繁華地段的希爾頓大酒店。剛接手不久,就趕上了香港旅遊業有史以來的黃金時代,李嘉誠又大賺了一筆。

此後的幾年裏李嘉誠又相繼收購了多家工廠並繼續投資於房地產,一時間成為各大媒體爭相報道的焦點人物,並憑借著雄厚的經濟實力,最終登上了“香港首席大富豪”的寶座。

1977年國慶節,李嘉誠作為香港知名人士走上天安門城樓,參加了國慶觀禮,後來又擔任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常委。他還多次捐款支援國家建設。鄧小平同誌曾經感慨地說:“在當代華僑中,福建有個陳嘉庚,廣東有個李嘉誠。”

財富是成功的一種象征符號。財富的獲得者都有一個夢想,希望自己在人生之路上成為最完美的人。實現夢想的關鍵要從了解自己開始,然後爭取突破自己。李嘉誠就是這樣一個財富巨人。他從零開始不斷突破自己,在各方麵經營自己的財富戰略,由小而大,由弱而強,登上了世界財富巨人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