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白手起家的“商業巨子”——李嘉誠(2 / 3)

經過一個晚上的冥思苦想,他想到了一個辦法——找合夥人。經過幾天的奔走聯係,他終於找到了一個願意看一看的經銷商,可是這位經銷商繞著廠房轉了幾圈之後,一句話也沒有說就走了。看來找合夥人的計劃是行不通的,沒有人會願意把錢扔在這個瀕臨倒閉的小工廠裏。這時,親戚朋友都勸他放棄這個工廠——憑他的能力和才智有許多的塑膠工廠等著聘用他,何必守著這個小廠等死呢?可是李嘉誠卻不為所動,他相信,隻要努力奮鬥,就一定能夠走出困境。

他靜下心來仔細地總結了自己失敗的原因,發現問題出在銷售上。因為產品生產得過多,卻沒有銷售的途徑,所以,要想擺脫困境,銷售是關鍵。想到這兒,李嘉誠一下子豁然開朗——這又回到他的老本行上去了。於是,他馬上從廠裏選出了幾名機靈能幹的工人,背著產品跑遍了整個香港,他自己也參加到了這支推銷的隊伍中。由於長江塑膠廠生產的產品質量非常好,也因為這些推銷員肯吃苦,不久,就有好幾個代理商向他們下了訂單。廠裏的積壓品一下子成了暢銷貨,欠的債也很快還清了,李嘉誠終於渡過了難關。

塑膠花帶來事業的“春天”

擺脫困境之後,長江塑膠廠的生意開始紅火起來,可是李嘉誠並沒有滿足於現狀,他還要在更廣闊的天地中施展他的才華。不久,機遇來了。

通過深入的考察,李嘉誠發現香港的各大商店幾乎都沒有塑膠花賣。而且,香港的生活節奏加快,許多家庭主婦正逐漸成為職業婦女,家務社會化的要求越來越強烈。並且受歐洲的影響,香港的家庭都喜歡在室內外裝飾花卉,但是,快節奏的生活使人們無暇種植嬌貴的植物花卉。而塑膠花卉正好可以彌補這個不足,而且塑膠花的生產技術要求並不高。他毅然作出了一項重要的決定,擴大生產規模,在生產其他產品的同時,大量生產各種各樣的塑膠花。事實證明,李嘉誠的預想是正確的,塑膠花很快進入了千家萬戶,也為李嘉誠帶來了可觀的收入。

長江塑膠廠的生意越做越好,引起了同行的妒忌。他們找來了一些報社的記者,跑到長江塑膠廠把那間破廠房和舊機器拍了下來,並把照片登在了報紙上,想要讓公眾覺得,像長江塑膠廠這樣破爛的工廠,是不可能生產出好東西來的。可是這樣的一個舉動卻免費為長江塑膠廠做了廣告,從此,長江塑膠廠引起了人們更多的關注。不少本來並不經銷長江廠產品的代理商,跑來考察過以後,都認為這個小廠廠房雖舊,但組織得力,生產合乎規範,產品質量信得過,可以同它做生意。結果長江塑膠廠因禍得福,銷量成倍地增加。不僅香港的代理商紛至遝來,還吸引了一些外國的商人。李嘉誠不僅和這些外國商人做了很多生意,還從他們口中得到了很多有用的信息。

從這些商人口中,他得知當時的歐洲人最喜歡塑膠花,尤其是北歐人,他們喜歡用塑膠花裝飾庭院、房間,蘇聯人連掃墓都用塑膠花,表示生命雖已結束,但留下的思想、品質、精神是永存的,美洲人在汽車上和工作場所也會掛一些塑膠花。可是,當時長江塑膠廠生產的塑膠花在質量和樣式上還遠遠不能達到這個標準,要想擴大海外的銷量,必須改進技術。

於是李嘉誠開始大量尋求塑膠花世界的動態。一天,他翻閱英文版的《塑膠雜誌》,讀到了一則簡短的消息:意大利一家公司開發出了一種采用塑膠原料製成的塑膠花,不僅樣式美觀,而且質量相當好,技術遠遠超出同行業的現有水平。這家公司即將投入生產,並向歐美市場發起進攻。李嘉誠想到如果名正言順地向這家公司購買技術專利是非常困難的:一來,長江廠小本經營,絕對付不起昂貴的專利費;二來,廠家絕不會輕易出賣專利,它往往要在充分占領市場,賺得盤滿缽滿,直到準備淘汰這項技術時方肯出手。那麼,長江塑膠廠隻能跟在別人後頭亦步亦趨,還談什麼突破?

可是不管怎麼說,還是要去看一看的。於是,李嘉誠以最快的速度辦理了赴意大利的旅遊簽證,前去考察塑膠花的生產技術。

1957年春天,李嘉誠揣著強烈的希冀和求知欲,登上飛往意大利的班機去考察。他在一間小旅社安下身,就急不可待地去尋訪那家在世界上開風氣之先的塑膠公司的地址。經過兩天的奔波,李嘉誠風塵仆仆來到該公司門口。可是要想以真實的身份進入是不可能的,因為他知道廠家對新產品技術的保守和戒備。情急之中,李嘉誠想到一個絕妙的辦法。這家公司的塑膠廠正在招聘工人,於是他去報了名,並被派往車間做打雜的工人。李嘉誠隻有旅遊簽證,按規定,持有這種簽證的人是不能夠打工的,但老板給李嘉誠的工資還不到其他工人的一半,所以盡管他知道這位“亞裔勞工”非法打工,也不敢控告他。

李嘉誠的工作是負責清除廢品廢料,所以他能夠推著小車在廠區各個工段來回走動。在工作的同時,他把整個生產流程都記了下來。由於李嘉誠工作十分勤勞,工頭們根本看不出有什麼不對勁兒,還總是誇他工作努力。李嘉誠收工後急忙趕回旅店,把觀察到的一切記錄在筆記本上。

幾天之後,李嘉誠就熟悉了整個生產流程。可是,屬於保密的技術環節還是不知道,而這個環節是最重要的,必須把它弄到手。這時,李嘉誠又想到一個好辦法。

休息的時候,李嘉誠邀請了幾位新結識的工友來到城裏的中國餐館吃飯,這些朋友都是某一工序的技術工人。李嘉誠用英語對他們說,自己打算到其他的廠應聘技術工人,所以想向他們請教有關技術。這些技術人員信以為真,幾杯酒下肚,就把實情都對他說了。

這樣,李嘉誠得到了大量有關塑膠花的生產技術,大致悟出塑膠花製作配色的技術要領。最後,為了確保萬無一失,李嘉誠又到歐洲的市場上去調查塑膠花的行銷情況,驗證了塑膠花市場的廣闊的前景。

回到香港之後,李嘉誠開始向歐美市場拓展塑膠花的銷路。他在考察歐洲市場時,發現繡球花最暢銷,立即買下好些繡球花做樣品,帶回了香港。李嘉誠回到長江塑膠廠之後,並沒有馬上大張旗鼓地生產。他不動聲色,隻是把幾個部門負責人和技術骨幹召集到他的辦公室,把帶來的樣品展示給大家。眾人紛紛為這樣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的塑膠花拍案叫絕。

李嘉誠意識到,要想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光有先進的技術是不夠的,必須要有好的人才。產品的競爭,其實就是人才的競爭。於是,李嘉誠開始四處尋訪,高薪聘請塑膠人才。找到人才之後,李嘉誠把樣品交給他們研究。因為塑膠花實際上是植物花的翻版,每一個國家和地區所種植並喜愛的花卉不盡相同,而他帶來的樣品太意大利化了。所以他要求這幾個技術人才順應香港和國際大眾消費者的喜好,設計出全新的款式,並且不必拘泥於植物花卉的原有模式。

可是,要打開歐美市場的銷路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當李嘉誠為這件事發愁的時候,一個重大的機會出現了。一位歐洲的大批發商在看到長江塑膠廠生產的塑膠花之後與李嘉誠聯係,並表示願意與他合作。但是考慮到長江塑膠廠是一個私人的企業,為了保險起見他提出了一個條件:必須有一個實力雄厚的公司或者個人為他擔保。李嘉誠知道這位批發商的銷售網遍及歐洲,如果能與他合作對迅速占領歐洲市場是十分有利的。可是,對於他這樣一個沒有絲毫背景的白手起家的年輕人來說,是沒有人願意為他作擔保的。可是李嘉誠並沒有放棄,他不想讓這樣一個大好的機會從手裏溜走。於是,他想用自己的實力來說服這位批發商。他和設計師一起連夜趕製出了9款樣品。批發商隻準備訂3種,而李嘉誠則每種都設計了3款。

第二天,他來到了批發商的住處,對批發商說:“沒關係,如果這次不能合作,這些花就送給你作留念,希望我們下一次能夠合作。”批發商的目光落在李嘉誠熬得通紅的雙眼上,猜想這個年輕人大概通宵未眠。他太滿意這些樣品了,同時更欣賞這個年輕人的辦事作風及效率——在不到一天時間裏,就拿出9款別具一格的極佳樣品。李嘉誠的誠懇執著,深深打動了批發商,他說道:“李先生,你奉行的原則,也就是我奉行的原則。我這次來香港,就是要尋找誠實可靠的長期合作夥伴。互利互惠,隻要生意做成,我絕不會利己損人,否則就是一錘子買賣。李先生,我知道你最擔心的是擔保人。我坦誠地告訴你,你不必為此事擔心,我已經為你找好了一個擔保人。”李嘉誠愣住了,哪裏有由對方找擔保人的道理?批發商微笑道:“這個擔保人就是你。你的真誠和信用,就是最好的擔保。”兩人都為這種幽默笑出聲來。談判在輕鬆的氣氛中進行,很快簽了第一單購銷合同。按協議批發商提前交付貨款,基本解決了李嘉誠擴大再生產的資金問題。是這位批發商主動提出一次付清,可見他對李嘉誠信譽及產品質量的充分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