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1928年7月出生於廣東省潮州市。著名華人實業家。1992年,在美國的《福布斯》世界富豪排名中李嘉誠以38億美圓的個人財產列世界第三十五位,成為全球華人中的首富。
充滿苦難的童年
李嘉誠的祖父是清朝末年的秀才,父親是一位教師。李嘉誠受到家庭文化環境的熏陶,很小的時候就讀了很多的書。祖父在世的時候,家裏的生活還算過得去。可是,在李嘉誠3歲時,他的祖父就去世了,從此家裏的經濟條件越來越差,生活越來越困難。
為了一家人的生活,他的父親不得不先後多次到南洋去做生意。然而他的父親是一個忠厚、老實的讀書人,沒什麼生意頭腦,所以幾次離家都沒有賺到錢,最後還是不得不回到家鄉來教書,艱難地維持著一家人的生活。李嘉誠很小的時候就知道為父母分憂,放學後,他常常到碼頭邊去撿煤屑賣錢,貼補家用。
不久之後,作為家裏惟一的經濟支柱的父親由於積勞成疾而病倒了。因為家裏實在是太窮了,父親不僅不能去看病,還不得不繼續給學生上課。接著,抗日戰爭爆發,父親不得不拖著虛弱的身體,帶著一家老小四處逃難,流離失所。一家人經常露宿街頭,忍饑挨餓。後來,他們逃到了香港,算是找到了一個棲身之所。可是到了香港不久,他的父親就去世了。
家裏的生活僅靠著母親每天出去賣塑料花賺的幾角錢艱難地維持著。年僅14歲的李嘉誠作為家中的長子,自然義不容辭地幫助母親承擔家庭生活的重負。從此以後,他經常靠給人打零工賺一些小錢貼補家用,可是這畢竟解決不了什麼問題。在他16歲那年,他的一個遠房的舅父看他可憐,讓他到自己的鍾表公司上班,可是他沒有答應。因為他要自己找工作,他相信靠自己的努力是一定能找到一份工作的。他首先想到銀行尋找機會,因為他覺得銀行整天同錢打交道,一定有錢,所以不可能倒閉。但是,由於他幼年輟學,沒念過幾天書,所以沒有一家銀行要他。正巧這時一位好心的茶樓老板答應收留小嘉誠在茶館裏當跑堂夥計。16歲的李嘉誠從此踏進紛紜複雜的社會,開始了頑強拚搏的人生旅程。
在當堂倌的時候,李嘉誠就胸懷大誌,從小事做起,一步步地向目標邁進。茶樓的工作是十分辛苦的。因為南方人起得早,睡得晚,所以李嘉誠每天天不亮就起來開門,一直到午夜客人都走光了還不能休息。等掃完地、收拾完桌子之後,已經是淩晨了。這種勞動強度別說是一個十幾歲的少年,就是一個成年人也吃不消。李嘉誠也曾經想過放棄,可是一想到母親和弟弟妹妹,他感到自己是他們惟一的依靠,有責任為家庭分憂,就是再困難也得拚下去。他時刻以父親的一句話作為自己的精神支柱:“失意不能灰心,得意不能忘形。”
可是他實在是太累了,難免出差錯。有一次,因為太疲倦了,他一不小心把一壺開水灑在地上,濺濕了客人的衣褲。當時他很緊張,等待著客人的巴掌、老板的訓斥,可是那位客人反而為他開脫,不準老板開除他。但從這件事中,他也總結了經驗教訓。從此以後,他做事十分謹慎,再也沒有犯過錯誤。
“要想做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不僅要能吃苦,還要會吃苦。”在茶樓工作的日子裏,李嘉誠始終把這句話作為自己工作的動力。茶樓這個三教九流聚會的地方,給他提供了一個曆練自己的場所,因為在這裏,各種各樣的人、各種各樣的事都能看到、聽到。所以,他給自己安排了“課程”,以自覺養成察言觀色、見機行事的習慣。這些“課程”就是時時處處揣測客人的籍貫、年齡、職業、財富、性格等等,然後找機會驗證。時間長了,他練出了一種眼光——一個人是從事什麼職業的,他的性格特征、生活習慣、為人處事,一見麵就能猜出個八九不離十。他根據這些顧客的特點,揣摩顧客的消費心理,既真誠待人,又投其所好,讓顧客高高興興地把錢掏出來。
後來,他又以收書的方式讀了很多的書,並把看過的書再賣掉,既賺到了錢,又增長了知識。
不久,他覺得在茶樓做一個小夥計是沒有前途的,因此,他來到舅父的鍾表公司當了一名小學徒。鍾表店有一個規矩,師傅的一些“絕技”是不允許徒弟學的。可是李嘉誠卻想方設法把這些“絕技”學到手。他通過偷師學藝,很快學到了鍾表裝配和修理的有關技術。不久,他發現香港對低檔表的需求非常大,所以,他建議舅父迅速占領中低檔鍾表市場,結果大獲成功。
短暫的推銷員生涯
因為在茶樓工作的時候他遇見了很多的實業家,並對他們十分羨慕,所以,從那時起他就立誌一定要做一個成功的實業家。可是,像他這樣沒有後台、沒有本錢的人,該怎樣才能投身實業呢?於是他想到了推銷員,因為這個職業在當時被很多人稱做“成為富豪的必由之路”。
1946年,17歲的李嘉誠辭別了舅父,大膽地邁出了新的一步,他找到一份為塑膠廠當推銷員的工作。可是推銷員雖然是“成為富豪的必由之路”,也是“天下最複雜的職業”。要想當一名優秀的推銷員必須要有特殊的本領。首先是要能跑,在這一點上李嘉誠非常有優勢,因為在茶樓工作的時候,他經常能連續跑十幾個小時不休息,也不感到腰酸背痛。所以,在做推銷員時為了節省路費,他出外聯係業務從來不坐車,而且走得非常快,一個上午就能在香港大街上走個來回。他住的地方離公司有十多裏路,可是他上下班從來不乘車,總是走來走去。
在推銷產品時,李嘉誠也有自己獨特的方法。他不像其他推銷員那樣厚著臉皮軟磨硬泡,使客戶不得不買自己的商品,而是事前想好幾套方案,並經過周密的安排,使顧客心甘情願、自然而然地接受他的商品。有一次,他到一棟寫字樓裏麵推銷一種塑料的灑水器,可是接連走了幾個辦公室都沒有人要,於是他靈機一動,想到了“方案”之一。他對辦公室的人說:“對不起,灑水器可能出了點問題,可不可以借您的水管試一下?”“好吧。”一位職員為他拿來了水管。於是他乘機在辦公室裏灑起水來,結果引起了人們的興趣,很多人都來圍觀,一次就賣掉了十幾個灑水器。
他在推銷商品時,也不像別的推銷員那樣用一副外交家般的口才,動不動就高談闊論、巧舌如簧。他非常關注市場的變動,還花大力氣來研究消費者的心理,所以他總是能很好地洞悉一段時間內的暢銷商品。他還把香港劃分成很多區域,把每個區域的居民生活情況和市場情況都記下來。他還通過報刊了解國外市場的變化,通過茶館和娛樂場所掌握本地的行情,這樣就知道什麼產品該到什麼地方去推銷。
靠著勤奮和聰慧,進廠不到一年,他的銷售業績就超過了廠裏其他的推銷員,一些工作了幾十年的老推銷員都不是他的對手。因此,他所在的工廠效益越來越好。慢慢地,其他的塑膠廠發現原來這個廠成功的秘訣是因為這個年輕的推銷員,於是幾家廠都私下裏找過李嘉誠,想通過高薪把他挖到自己的廠裏去。李嘉誠的老板當然不能讓別人挖走他賺錢的工具,因此,他把李嘉誠提升為業務經理,並許諾把公司20%的紅利給他。在李嘉誠的領導下,他手下的推銷員的業務也蒸蒸日上。
白手起家創辦塑膠廠
通過當推銷員的這段經曆,李嘉誠開闊了視野、磨煉了意誌,也培養了自己的領導能力,更重要的是他對塑膠這一行有了深入的了解。3年之後,他不顧老板的一再挽留,離開了塑膠工廠,決心開拓自己的事業。
他通過分析,預計不久之後全世界就會掀起一場塑膠革命。而當時香港的塑膠業雖然有幾家工廠,可是和國外比起來不論是技術還是管理都很落後,所以可以說在這方麵香港還是一片空白。更重要的是自己已經在這一行幹了3年,對塑膠有深入的了解。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後,他決定自己開一家塑膠工廠。
李嘉誠用自己幾年來積蓄的7000元港幣和向朋友借的錢,在維多利亞港附近的一條小溪旁租下了一間灰暗的小廠房,買下了一台又舊又破的壓塑機,辦起了一家名為“長江塑膠廠”的工廠。廠裏麵除了招牌之外幾乎所有的東西都是舊貨。但麵對這樣一個破舊的小工廠,李嘉誠卻充滿了信心。他認為:小溪總有一天會變成大河,甚至汪洋大海;一個幹實業的人,就必須從一點一滴開始做起,方能成就一番大事業。然而萬事開頭難,這樣一個既缺乏資金、又缺乏人才的小工廠要想成功,必須付出極大的艱辛。可是李嘉誠不怕吃苦,他一人身兼數職,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從采購、設計、生產到推銷,都親自過問。每天一大早,他就出門去聯係業務,這時他幹的是輕車熟路的老本行——推銷員。接著,他還要去采購一天所需的原料,等他回到廠裏之後,廠裏一天的生產才能開始。這時他還要教工人們如何加工產品,並要處理廠裏的各種事務。晚上工人下班之後,他還要留在廠裏設計圖樣,這樣工人們第二天才能照圖施工……
可是由於年輕、衝動、急於成功,他犯了年輕的創業者們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急躁冒進。
工廠要擴大規模就必須擴大再生產,可是要擴大再生產就必須有充足的資金,而這時李嘉誠的手裏卻沒有這麼多的錢,於是他又向朋友們借了一些。但是由於長江塑膠廠是一個初涉市場的企業,一沒有名氣,二沒有背景,所以在一段時間之內,盡管產品的質量很好,卻一直沒有市場。而這時,借來的錢又到了歸還的期限。可是產品又賣不出去,所以他拿不出錢來還人家,又沒有有錢的親戚朋友幫助他,工廠一度麵臨破產的危機。麵臨這樣的困境,他曾想到了自殺,可是一想到自己的理想還沒有實現,不能就這樣結束年輕的生命,他又放棄了這些消極的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