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認知失調論(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此理論為費斯汀格於1957年的《認知失調論》一書中所提出,認知失調論的基本要義為,當個體麵對新情境,必需表示自身的態度時,個體在心理上將出現新認知(新的理解)與舊認知(舊的信念)相互衝突的狀況,為了消除此種因為不一致而帶來緊張的不適感,個體在心理上傾向於采用兩種方式進行自我調適,其一為對於新認知予以否認;另一為尋求更多新認知的訊息,提升新認知的可信度,借以徹底取代舊認知,從而獲得心理平衡。該理論在性質上為解釋個體內在動機的主要理論,故而被廣泛用以解釋個體態度改變的重要依據,認知失調論是動力心理學的一種新的觀點。

認知失調理論建構的主要來源起先是費斯汀格和他的學生隱身在一群信眾之中,研究他們的認知失調。這些信眾相信在某一日會有大洪水到來,他們的守護者會駕著飛船來解救他們,帶他們到一個安全的地方。對此他和他的學生提出一個假設:假設有某人十分相信一件事,並假設他受到信仰的約束,因而采取不可挽回的行動。如此一來,假如在最後他有無法否認的證據顯示自己信仰之錯誤,那麼這個人不會消沉下去,反而會產生更堅定不遺的信念。而費斯汀格他們的觀察結果也正如之前假設一般,當預言會有大洪水的日期到來了,沒有飛船也沒有洪水,一些堅定不移的信眾(可能辭了工作、變賣家產),反而更相信這樣的信仰,以此來彌補信仰與現實之間的差異。

在此之後,費斯汀格又和卡爾史密斯進行一項認知失調的實驗,他們要求受試者做一件無趣的工作,結束後告訴他們實驗的目的在於“對於工作有趣與否的預期,是否會影響之後的工作效率?”而這些人士屬於“無預期組”,並請他們告知下一位受試者這個實驗很有趣,以形成他們的預期。在這些受試者中有些被給予1美元,有些給予20美元,並被問到這件工作是否有趣?這個研究想要了解的是:事後所給予的酬金,會不會減少認知失調(一件無趣的工作,卻被要求告訴別人這是有趣的工作)的衝突,而認為這件事是有趣的。研究結果出人意料,得到1美元的人之中,較多人認為工作是有趣的,根據解釋:在那些得到20美元的人之中,他們會認為是因20美元,而有合理的借口說謊;而得到1美元的人,隻能改變自己的想法,告訴自己這個工作是有趣的,以減少認知失調的情形。

根據上述的一些實驗結果,費斯汀格歸納出人類在處理自己信念受到挑戰時,我們的認知係統會進行一些處理。簡言之,認知失調理論主要在解釋當個體知覺有兩個認知(包括觀念、態度、行為等)彼此不能調和一致時,會感覺心理衝突,促使個體放棄或改變認知之一,遷就另一認知,以恢複調和一致的狀態。

費斯汀格以認知失調理論及其研究為社會心理學及心理學的一般理論和方法增添了新的見解,從而贏得了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