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費斯汀格
出生地:美國紐約
生卒年:1919-1989年
曆史評價
萊昂·費斯汀格(Leon Festinger),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是繼勒溫之後將格式塔心理學原理應用於社會心理學研究的學者。主要研究人的期望、抱負和決策,並用實驗方法研究偏見、社會影響等社會心理學問題。他提出的認知失調理論有很大影響。1959年獲美國心理學會傑出科學貢獻獎。1972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
1919年,費斯汀格出生於美國紐約市布魯克林區,1939年,獲紐約市立大學心理學士學位。後前往耶和華大學,在K。勒溫的指導下從事研究工作。1940年,獲耶和華大學碩士學位。1942年,獲耶和華大學心理學哲學博士學位,應聘為耶和華大學副研究員。1943——1945年,在羅徹斯特大學任教。1945年,任羅徹斯特大學飛機駕駛員甄選訓練中心統計專員。1945年進入麻省理工學院,參與勒溫在該校設立的團體動力研究中心的研究工作。勒溫去世後,他於1948年擔任了密歇根大學團體動力學研究中心的計劃主任。1951年,任明尼蘇達大學心理學教授,1955年,到斯坦福大學任心理學教授。1959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1968年起轉任位於紐約市的美國社會研究新學院心理學教授直至逝世,1969年,同布拉德利結婚。1972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1989年因癌症逝於美國紐約市。
費斯汀格主要研究人的期望、抱負和決策,並用實驗方法研究偏見、社會影響等社會心理學問題。早年隨勒溫進行關於欲求水準的研究,提出社會比較理論,促進了團體動力學的發展。從1968年起離開社會心理學領域而專注於對知覺問題的生理心理學研究,然而他的影響主要還是在於社會心理學中。他在心理學上的貢獻,主要來自於在社會心理學上兩方麵的研究成果,尤其因為其認知失調理論而聞名:
相關鏈接
認知失調論
認知失調論的基本要義為,當個體麵對新情境,必需表示自身的態度時,個體在心理上將出現新認知(新的理解)與舊認知(舊的信念)相互衝突的狀況,為了消除此種因為不一致而帶來緊張的不適感,個體在心理上傾向於采用兩種方式進行自我調適,其一為對於新認知予以否認;另一為尋求更多新認知的訊息,提升新認知的可信度,借以徹底取代舊認知,從而獲致心理平衡。此理論於性質上為解釋個體內在動機之主要理論,故而被廣泛用以解釋個體態度改變之重要依據。
1.社會比較論(social comparison theory)。此理論為費斯汀格於1954年《論社會比較》論文中所提出,指出團體中的個體具有將自己與他人進行比較,以從中確定自我價值的心理傾向,受到社會情境之影響,個體時而與條件勝於自己者相比較,有時將與條件劣於自己者相比較,旨在追尋自我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