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馬斯洛

出生地:美國紐約

生卒年:公元1908-1970年

曆史評價

亞伯拉罕·哈羅德·馬斯洛(Abraham.Harold.Maslow)美國社會心理學家、人格理論家和比較心理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發起者和理論家,心理學第三勢力的領導人。

1908年,馬斯洛出生於紐約市布魯克林區一個猶太家庭。父母是從前蘇聯移民到美國的猶太人,他是家中七個孩子的老大,父親酗酒,對孩子們的要求十分苛刻,母親極度迷信,而且性格冷漠殘酷暴躁。馬斯洛很小時,曾帶兩隻小貓回家,被母親當麵活活打死。馬斯洛童年生活痛苦,從未得到過母親的關愛。母親去世時,他拒絕參加葬禮,可見其母子關係之惡劣。他童年時體驗了許多的孤獨和痛苦。不僅如此,作為猶太人,他們住在一個非猶太人的街區,上學後又是學校少有的幾個猶太人之一,這一切使馬斯洛成為一個害羞、敏感並且神經質的孩子,為了尋求安慰,他把書籍當成避難所。後來當他回憶同年時,他說道:“我十分孤獨不幸。我是在圖書館的書籍中長大的,幾乎沒有任何朋友。”上學後的馬斯洛由於天賦極高,他的學習成績十分優秀,其狀況後來也有所改變。馬斯洛從5歲起就是一個讀書迷,他經常到街區圖書館瀏覽書籍,當他在低年級學習美國曆史時,托馬斯·傑斐遜和亞伯拉罕·林肯就成了他心中的英雄。幾十年以後,當他開始發展自我實現理論時,這些人則成了他所研究的自我實現者的基本範例。青少年時期他曾因體弱貌醜(鼻子太大)而極度自卑,希望借鍛煉身體而求得到補償。進人大學後,讀到阿德勒著作中自卑與超越的概念,得到啟示,從此改變了他的一生。馬斯洛的早年經曆不僅影響了兒時的馬斯洛,而且使成年甚至成名後的馬斯洛仍然害怕當眾發言,以至於每一次演說之前他都會經曆極為強烈的焦慮。

相關鏈接

需要層次理論的貢獻

①指出需要是調動人的主體積極性的內在動力,突出滿足需要在人的發展方麵的重要性。

②看到了人與動物在需要問題上的區別,認為低層次需要是人和動物所各有的,高層次需要則為人所特有的,基本克服了傳統心理學人獸不分的弊端。

③把人的需要看成一個多層次、多水平的係統,探討了人的需要的性質、結構、種類、發生和發展的規律。

④分析了人的各層次需要和其相互關係,強調了高層次需要的實現以低層次需要的基本滿足為條件,但隻有高層次需要的追求和滿足才使人更充實、更幸福。

⑤首次提出了超個人的動機的概念,認為自我超越並不是一種沒有任何基礎就能自己實現的心態,而是人性一種合乎規律的高度發展和執著追求。

馬斯洛於1926年入康乃爾大學,3年後轉至威斯康星大學攻讀心理學,1930年獲學士學位,次年獲得心理學碩士學位,1934年,獲心理學哲學博士學位,之後留校任教。

在威斯康星大學,他選修了美國靈長目動物研究的主導研究者,在知名的心理學家哈洛的指導下,1934年獲得博士學位。期間另一位著名格式塔心理學家魏特海默也曾任馬斯洛的老師。至此,他漸漸對猿猴產生了興趣,並自信找到了自己的研究領域。在對猿猴的支配權和性行為的研究中,馬斯洛闖入了一個幾乎完全未知的領域。

1932年2月至1933年5月,馬斯洛每天花數小時,在不驚擾動物的情況下,對不同種類的35個靈長目動物悄悄進行觀察,並做詳細的筆記。並完成了題為《支配驅力在類人猿靈長目動物社會行為中的決定作用》的博士論文,用來證明不僅在猿猴,而且在其他哺乳動物及鳥類的社會行為和組織中,支配驅力都是一個關鍵的決定因素。他注意到支配似乎源自一種“內在的自信心”或“優越感”,而不是通過肉體攻擊取得的。在某種意義上,他正在構思一個建立在支配驅力之上的初步理論,用來解釋高級動物中的許多社會行為。由於他的論文非常出色,他給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桑代克留下了深刻印象,桑代克在哥倫比亞大學給馬斯洛提供了一份博士後獎學金,並邀請馬斯洛在其所在的教育研究學院協助自己進行新的課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