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4章 6 因為懂得,所以信任(1 / 1)

第十章6 因為懂得,所以信任

朋友之間,要緊的是相知;相知者彼此都有了解之謂也。

——《朋友與信》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是言而有信,是信守承諾,但是朋友之間的交往並不僅僅如此,梁漱溟先生說,朋友之間還要“信得及”。

這種“信”,並不是一種盲目的信任,而是建立在相互了解基礎上的,用梁漱溟先生的話說就是:“我了解他的為人,了解他的智慧與情感,了解他的心性與脾氣,清楚了這個人之後,心裏便有把握,知道他到家。”

就算全天下的人都對他的想法和行為質疑,你卻能夠理解他,並且堅定地站在他這一邊支持他。這才是真正的知己。《詩經》說:“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唯有知心者,方能稱得上是知己,他所說的話所做的事才是真正貼入人心的。但也因為知心難,所以多少人感慨: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又有多少人會如伯牙一般,因知己已逝而摔琴!

三國時期,吳國德高望重的大臣呂岱為人正直,愛才如命,經他推薦,出身貧寒、沒有靠山的徐原做了官。出乎大多數人的預料,上任後的徐原並沒有對呂岱唯命是從,而是敢於直言。每當呂岱做了錯事,徐原總是直截了當批評他。有人便在呂岱麵前討好,說徐原的不是。

呂岱笑道:“徐原能當麵指責我的過錯,是為了我好啊。我敬重、舉薦徐原,正是因為他有這個長處啊!”

後來,徐原死了,呂岱哭得很傷心,他說:“徐原是我的益友,現在他不幸去世,我今後還能從哪兒知道自己的過失呢?”

知己之間不是通過表麵的言辭去交流的,別人隻看到了徐原的不敬,不懂回報,卻不知道徐原心中一片赤忱,而呂岱懂,所以不會怪罪。有時,知己好友之間的情感是無法用時間或者空間去衡量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梁漱溟先生說:“既成朋友,則無論在空間上隔多麼遠,在時間上隔多麼久,可是我準知道他不致背離;此方可謂之為信。”

古希臘有一個叫皮西厄斯的年輕人冒犯了國王,被投進了監獄,即將被處死。皮西厄斯說:“我隻有一個請求,讓我回家鄉一趟,向我熱愛的人告別。”

國王聽完,笑了起來:“我怎麼知道你是否會遵守諾言呢?你隻是想逃命而已。”

這時,一個名叫達芒的年輕人說:“噢,國王!把我關進監獄,代替我的朋友皮西厄斯,讓他回家鄉看看,料理一下事情,向朋友們告別。我知道他一定會回來的,因為他是一個從不失信的人。假如他在您規定的那天沒有回來,我情願替他去死。”

國王很驚訝,竟然有人這樣自告奮勇。最後國王同意讓皮西厄斯回家,並下令把達芒關進監牢。不久,處死皮西厄斯的日期臨近了,他卻沒有回來。國王命令獄吏嚴密看管達芒,別讓他逃掉了。但是達芒並沒有打算逃跑,他始終相信他的朋友是誠實而守信用的。

他說:“如果皮西厄斯不準時回來,那也不是他的錯。那一定是因為他身不由己,受了阻礙不能回來。”

這一天終於到了,達芒做好了死的準備。他對朋友的信賴依然堅定不移。他說,為自己最好的朋友去死,他不悲傷。就在他被帶到刑場時,皮西厄斯出現在門口,暴風雨使他耽擱了一些時間,他一直擔心自己回來得太晚。他親熱地向達芒致意,達芒很高興,因為他的朋友準時回來了。

國王認為,像達芒和皮西厄斯這樣互相熱愛、互相信賴的人不應該受不公正的懲罰。於是,就把他倆釋放了。

“我願意用我的全部財產,換取這樣一位朋友。”國王說。

即使皮西厄斯沒有回來,達芒對朋友的信心也沒有絲毫的動搖,而是一再地為他考慮可能在他身上發生的事情。相知是雙方的關係,達芒信任皮西厄斯,是因為皮西厄斯值得他信任。即便為朋友而死,他也沒有遺憾,因為他沒有背叛這份友情,而最終,皮西厄斯也證明了這份友情是多麼的牢不可破。

梁漱溟先生說,片麵的關係,不是朋友。“朋”,是兩個月亮相互依靠,失去了任何一個都不行。朋友之間不僅僅是要相互喜愛,更為重要的是在相互了解之後更加欣賞、信賴彼此,這樣的友情是會曆久彌新、曆久彌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