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6 無論身在何境,日日享受無間(1 / 1)

第一章6 無論身在何境,日日享受無間

……吾每當家人環處進退之間,覺其熙熙融融雍睦和合,輒不勝感奮興發而莫明所為。吾每當團體集會行動之間,覺其同心協力,情好無間,輒不勝感奮興發而莫明所為……

——《我之人生觀如是》

每一天,人都會置身於一個新的環境之中。或許是天變陰了,溫度轉涼了;或許是起風了,塵土飛揚;或許身邊來了一個新朋友,大家推杯論盞,把酒言歡……無論在何種情形之下,都有理由去相信生命是值得你去享受的。而且,並不是說隻有風和日麗的風景才能值得你去流連,值得你再三回顧。

梁漱溟先生說:“吾每當春日,陽光和暖,忽睹柳色舒青,草木向榮,輒不勝感奮興發而莫明所為。吾每當家人環處進退之間,覺其熙熙融融雍睦和合,輒不勝感奮興發而莫明所為。吾每當團體集會行動之間,覺其同心協力,情好無間,輒不勝感奮興發而莫明所為……”

看到良辰美景,與家人同遊,或者與好友齊心協力共同做事情時,心中固然會興奮。但他同時也說,在遭遇厄運或者看到別人在苦難中掙紮的時候,自己也會心有所動:又或自己適有困厄,力莫能越,或睹社會中人沉陷苦難,力莫能拔,輒為感奮揚勵而莫明所為。

這種享受是在麵對苦難的時候,心中生發出來的超越苦難的豪氣。當人處於被困的狀態時,本能地就會產生抗擊之情,而這種力量會讓人感覺到自己生活的充盈。就像一棵小草,無憂無慮地生長於田野,自然而幸運,但是如果恰好被巨石所壓倒,那麼此刻的它也才能有幸爆發出其內在的生命的張力。

要知道,生活有那麼多的麵,生活的豐富正是來自它本身的參差不齊,而唯有能夠以享受之心境去對待所有一切的人,才是真正懂得生命和生活的智者。隻是,這種逆境中的美,並不是每個人能夠意識到的。

蘇格拉底是單身漢的時候,原來和幾個朋友一起,住在一間隻有七八平方米的房間裏,他一天到晚總是樂嗬嗬的。

有人問他:“那麼多人擠在一起,連轉個身都困難,有什麼可樂的?”

蘇格拉底說:“朋友們在一塊兒,隨時都可以交換思想,交流感情,這難道不是很值得高興的事兒嗎?”

過了一段日子,朋友們一個個成了家,先後搬了出去。屋子裏隻剩下了蘇格拉底一個人,每天,他仍然很快活。

那人又問:“你一個人孤孤單單,有什麼好高興的?”

蘇格拉底說:“我有很麼多書哇,一本書就是一個老師。和這麼多老師在一起,時時刻刻都可以向它們請教,這怎不令人高興呢!”

幾年後,蘇格拉底也成了家,搬進了一座大樓裏。這座大樓有七層,他的家在最底層。底層在這座樓裏是最差的,不安靜,不安全,也不衛生,上麵老是往下麵潑汙水,丟死老鼠、破鞋子、臭襪子和雜七亂八的髒東西。那人見他還是一副喜氣洋洋的樣子,好奇地問:“你住這樣的房間,也感到高興嗎?”

“是呀!”蘇格拉底說,“你不知道住一樓有多少妙處啊!例如,進門就是家,不用爬很高的樓梯;搬東西方便,不必花很大的勁兒;朋友來訪容易,用不著一層樓一層樓地去扣問……特別讓我滿意的是,可以在空地上養一叢一叢花,種一畦一畦菜,這些樂趣呀,沒法兒說!”

後來,為了照顧朋友家的一位偏癱老人,他又搬到了最高層。 那人揶揄地問:“先生,住七層樓也有許多好處吧!”

蘇格拉底說:“每天上下幾次,這是很好的鍛煉機會,有利於身體健康;光線好,看書寫文章不傷眼睛;沒有人在頭頂幹擾,白天黑夜都非常安靜。”

在別人看來應當是或喜或憂的經曆,蘇格拉底卻都坦然並且愉快地接受了,因為他懂得每一段人生的遭遇必然能夠發掘出它的價值所在:有朋友的時候,能夠互通情感,交流思想;獨自一人的時候,有書為伴……

梁漱溟先生所言的“無間”,其實已經囊括了世間百態,那就是一切無不可享;而有些人則相反,看到了玫瑰花蕾,卻震懾於它的燦爛;看到了玫瑰下的那些刺,卻無法欣賞它那尖銳挺直之美。兩者的魅力在他看來都是難以接近的。如此生活,小心謹慎、戰戰兢兢,而少了很多的樂趣。而隻有進亦坦然,退亦坦然之人,才能收獲更為灑脫的人生。就像梁漱溟先生說的,人的生活應當是情好無間,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去感受,去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