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生命之道:人生的意義在於創造
縱然隻隔一日,花已非昨日之花,霧已非昨日之霧。而最大的改變,還是人自己。每一刻,人都一方麵向內雕琢著自己,成己之美玉;另一方麵向外改變著天地,求物之盡善。這些一代代留下的痕跡,就是人類生命的證明和意義之所在。
1 生無目的,自然而成
我以為人生不好說目的,因為目的是後來才有的事。
——《人生的意義》
沒有人去問一朵花為什麼要開,為什麼選擇了這樣的一個地點、這樣的一個時節;但是人喜歡思考,所以常常追尋自己生存的目的:我從哪裏來,又從哪裏去?在我出生之前世界是怎樣的,它會不會因為我的出現而改變,而當我走後是否一切就又重新回到了原點?所以人就成了來去無牽掛?
但是人在思考這些的時候,早已經踏上了生命的行程。如果人生真的有目的,那麼思考之前自己是不是在毫無目的地行走?如果人不去思考這些問題,那麼生活還是會按照既定的軌道走。所以,梁漱溟先生認為整個人生不能說是有目的的。
他說:“整個宇宙是逐漸發展起來的。天,地,山,水,各種生物,形形色色慢慢展開,最後才有人類,有我。人之有生,正如萬物一樣是自然而生的。天雨,水流,鶯飛,草長,都順氣自然,並無目的。”
在我們出生之前,身邊的一切早已被安排好;當我們去追尋目的的時候,反而就失去了生命的本色。花開花落,流星劃過,這個世界有很多我們無法觸及的地方,也就是我們不該去追尋的東西。在《功夫熊貓》裏,有這麼一段對白。
烏龜大師:看看這棵桃樹,並不是我想讓它開花,它就會為我開花的。
師傅:但是有些事情我們可以控製,我可以控製果實何時落地,我還可以控製它何時播種。那可不是幻覺,大師。
烏龜大師:是啊,但是無論你做了什麼,那個種子還是會長成桃樹。也許你想要蘋果或者橘子,但它還是會長成桃樹。
人就像桃樹一樣,當我們降臨到這片土地上的時候,已經完成了一個轉變和過程,很多東西已經無法改變了。人力無須與天對抗,因為人本來就是天之產物。同樣,也要尊重其他的生命,它們也和我們一樣。在自然麵前,我們是平等的。
沒有目的,並不等於人就少了軌跡,少了方向。很多人在追求目的的時候反而遠離了生活的本真;而如果能夠順從自然的原則,那麼事情就會做得更漂亮。
迪斯尼樂園經由世界著名建築大師格羅培斯設計,在施工3年之後,馬上就要對外開放了。然而,各景點之間的道路該怎樣設計還沒有具體的方案。施工部請他趕快決定,以便按計劃竣工和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