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就是要勇敢一點。這,也是屬於這個年齡階段的主題!
上學時當一粒健康種子,把書念好,夯實自己的專業特長;工作時當一株青翠樹苗,把活幹好,磨煉自己的崗位成長;結婚後當一棵參天大樹,把家顧好,履行自己的生命擔當;有錢時入世當儒家驕陽,把事做好,實現自己夢想閃光;沒錢時出世當道家月亮,把心修好,美麗自己,悄然綻放。
最好的活法是,讓自己適應這個現實,把自己融入現實中去,從中走出我們的一條路。
大千世界,道路縱橫。芸芸眾生,誰不行路?
路屬於強者。濃雲密布,閃電闖出了路;大雨滂沱,海燕的翅膀拍出了路;白浪滔滔,小船兒的雙槳劃出了路;沙漠浩瀚,駱駝的毅力踏出了路;冰封千裏,雪橇的飛奔破出了路……
雲之路,小雞上不去,它僅滿足柵欄的歡喜;海之路,池塘流不到,它隻留戀僵死的平靜;冬之路,柳葉垂不到,它隻發出枯黃的歎息;山之路,砦窳者攀不了,他隻希冀現成的安逸……
通往成功的路,絕非一條。葡萄藤織成紫色的憧憬,它的路曲折;老黃牛實踐著沉默的忠誠,它的路泥濘;推土機奉送著無限的坦途,它的路坎坷;小蜜蜂釀出甜蜜的生活,它的路漫長……
人生就是這樣,正是因為崎嶇才更多了幾分韻味,才更顯得其豐富。平坦縱然快捷,但卻無法與崎嶇之豐富相比。人生之崎嶇往往於其崎嶇之中包含智慧和成熟。生活中的困難多於幸福,人生中的磨難多於享樂。人不應在困難中倒下,而要努力在困難中挺起。因為當你重新作出選擇的時候,你就會擁有一種連自己都不相信的力量,而這種力量會使你戰勝困難,同時使你的人生像初升的太陽一樣,突破雲層,升起在蔚藍的天空中。
每當感到沒有路的時候,試著走走,也許你很快就會發現,一條寬闊的康莊大道就在前方。回首往事,你會發現,原來自己走過的路,竟是這樣光彩奪目,動人心扉。走過這樣一條路,不後悔。
千頭萬緒昂頭繼續,好的壞的都要接收。路,就永遠在腳下延伸。
我們還年輕,我們在路上,我們用年輕的生命,喊出屬於自己的最強音:
生命很多事情/不隻是分數而已/活出精彩每一天/把煩惱全拋在一邊/散發自信的視線/我真的想飛/即使沒人在乎/但說不定會有誰/為我而歡呼/讓所有人都羨慕/隻這樣平凡走著路/我不能夠滿足/我會很特殊/這世界的有趣之處/就是它並不頑固/我想試試我的不同/我想找到證明/想環遊世界/想永遠幸福/想在最高處/把全世界征服
學會獨處,哪怕發發呆
三毛說,她想有一間自己的書房,不要有窗,也不必太寬敞,隻要容得下一桌一椅一台燈即可。桌上放一疊書,燈下是一個真實的人,聽得見自己的心跳。
我也想要。這就是獨處的美妙。
喜歡獨自漫步於朝霞滿天的湖畔,看水天相接處的波光粼粼,耳畔有小鳥的鳴啾,還有淙淙的水聲。喜歡孑然駐足於落旭繽紛的海邊,看著橫無際涯的壯闊波瀾,聽大海的潮聲。是啊,碧海潮生,忽漲忽落,給了我們多少澎湃不已的心情!在天地宇宙的曠遠中,感受到了我們作為滄海一粟的渺小。
獨處,沒有人打擾,沒有人幹涉,獨享這份寧靜,把一切繁忙瑣事全都拋開,隻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卸去所有的羈絆,不必掩飾,不必約束,不必警惕。
獨處,是一種精神的充分自由,是一種心靈的淋漓釋放。獨處,可以在融洽過去與現在的默契中,看透一種本色,完成一次精神的解脫、心靈的釋放、生命的體驗。要是不獨處,怎能體味疏影橫斜的妙境,怎能參透暗香浮動的韻致?
獨處,還是一種坦蕩,一種沉思。也許你厭倦了塵世的浮華和喧囂,厭倦了人與人之間的虛偽與狡詐,你可以選擇獨處。獨處,為你開辟了一個隻有自己存在的空間,單純的風景,純淨的天地,清新的心情和沉靜的思緒。
不總是有人感歎那無根的飄零、無由的躁動、誘惑的世俗嗎?擁有獨處,才會給漂泊的心尋到一個詩意的棲居,讓浮躁的心有沉穩的歸宿,把世俗的心滌洗幹淨讓它遠離紅塵。
獨處是一種簡單而專注的情調。
作為情調,獨處肯定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充滿了盎然的情趣,陶然的沉醉,洋溢出遠離繁複的輕鬆灑脫。那是一種完全屬於自我享受的氛圍,緩慢的,懶散的,在“無所事事”中悄然豐富了生命的內涵。
正像釋迦牟尼獨坐在菩提樹下冥思數天而得涅槃,魯迅在冷箭暗槍中獨自奮然前行,終死征途一樣,都是在獨處的世界裏大徹大悟,找到適得其所的歸宿。還有人不喜歡獨處,喜歡喧鬧,喜歡有人吹捧,這些人永遠活在生活的表層,達不到深邃的靈魂深處。這裏有兩個意境,一個曇花一現,一個可得生命本真。
現在生活的節奏加快,壓力過大,使得我們整天疲憊不堪。工作占據了我們大部分時間,剝奪了我們讀書,聽音樂,郊遊的權利。但是,我們不能屈服於繁瑣的生活,而應該堅持自己的個性,把獨處進行到底。
你可以放棄許多無所謂的應酬,因為那真的沒意義。何必為了短暫的虛情假意而犧牲自己的時間?還可以放棄很多根本沒有必要的煩惱和憂慮,簡簡單單地做自己,把自己放飛在無拘的天空。
獨處其實很容易,但對一些人來說,似乎很難。他們沒有決心,做不出舍棄的決定,在渴望和羨慕而不可得的痛苦中,讓自己沉淪。
最大的無奈不是別人從我們這裏奪走了自由,而是自己不能在現實中給自己留一份自由。前者是改變不了的,因為我們還要存活,但後者,又有幾人能夠做到?
北宋有個隱逸詩人,和我是本家,他叫林和靖。這個人喜歡種梅養鶴,遠避人世,並寫得一手好詩文:“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多麼細微而豐富的境界!在昏黃的月光中,在水波微漾的小池畔,獨對疏梅,忘卻浮雲,夜色靜謐,心得永恒。
獨處時,自己就是自己,或許享受,或許痛楚,總在滋潤著生命。
獨處中還可以靜觀自我。在我們獨處的時候,可以沉靜地和自己的內心進行對話,從而避免漂浮於塵世,在冷靜的剖析自我的基礎上升華自己。成熟就是一步一步不斷升華的過程。
獨處可以是隨意的,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不必刻意地去尋找這樣的機會,也許你會在尋找的過程中錯過一個又一個獨處的契機。
獨處是美麗的,就好像人生漫漫旅途中的一座心靈驛站。
將獨處進行到底。即使環境不允許,哪怕周末的某個午後,靠在窗台,曬曬太陽;或者晚上躺在沙發上,什麼都不做,發發呆,也未嚐不是一種享受。
旅遊也是一種生活方式
我的好朋友小七在新書《和這個世界溫柔相處》裏很精妙地闡釋了“旅行”的美好與精妙。
Ajourneyisnotatrip.
It'snotavacation.
It'saprocess.ADiscovery.
It'saprocessofself-discovery.
一次discovery,便成就了旅行的樂趣。
而我,因為這些風景,這些人,這些故事,感動著,回憶著。
不管是一條街,一個路牌,一片天空,還是,一個人。
我一直期待,未知的遠方,會有著怎樣的際遇,以及未上演的故事。
很羨慕她。“旅遊”,的確是一個很親切的字眼!相信絕大多數的人都有過旅遊的經曆,或近郊,或長線;或與家人,或與朋友。如今,旅遊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旅遊是一種生活態度,旅遊是熱愛生活、展現活力的一種方式。
旅遊的本質是愉悅心情,在異地獲得美的享受。人在一個地方時間長了就有一個換換環境的要求,這是人的一種自然要求,就像家裏的家具也要時常換換位置一樣。
或許,每個生活在大都市的人,都有一份親近自然的情節,也想擁有一份釋放自己的平台,所以很多的時候,在還沒有來得及該怎樣走入下一步的規劃的時候,其實已經身在路上了。
就像一位哲人說的,每天的行走,帶來的不僅僅是行走這麼簡單。
旅遊是一種心智同步的行走。在我們純真而孤寂的心野,我們一直懷著五彩斑斕的夢,去心中神往的地方,就是一直不滅的夢想。
喜歡旅遊可能跟我本性喜歡自由,喜歡一切真實、自然的東西有關,我喜歡人與人之間的真誠和坦率,而旅遊是一個與大自然完全接觸的過程,它會讓你脫離日常繁瑣熟悉的環境和生活狀態,感覺特別的隨性自在。尤其是旅途中有許多未知的事物等待著我,會讓我覺得很新奇,激發我探尋的欲望。
真正喜歡上旅遊是從上大學的時候開始的。那時,處於青春年華的我利用在首都得地利之便以及在大學期間給一些雜誌報紙寫書評、專欄等類的“豆腐塊”所得的報酬,經常到各地兜風,見識了各地的風土人情,並漸漸開始學著用文字和照片記錄下來。每個五一、十一黃金周和暑假,我都會選擇一個城市或幾個城市。從呼市蒙古包到貴州苗家寨,從山西平遙到巴蜀重慶,從杭州西湖到青島海濱,走了一個個地方,在路上,行走著,享受著。
其實,旅遊本身是一件很讓人快樂開懷的事情,旅遊的開發並非為了少數人的利益而舍本逐末,更多的是出於一種原生態的升華與價值增生。很多自然的東西,還是要歸於自然。為什麼說旅遊行業將是一個朝陽產業呢?這跟目前人們的生存狀態是有密切相關的。有一個大家都可以見到的現實:城裏人往郊外跑,鄉下人往城裏鑽,似乎自己得到的都不是最好的。對於在城市混凝土與鋼結構圈住的城裏人,背負很多東西,在真實的自我之外還有一個假我,這樣的人是很疲憊的!而鄉村對城市的向往更多在於物質和奢華。其實奢華的背後,隱藏多少虛偽與清冷呢?留給那些深有感受的人去說吧!
旅遊是快樂的飛翔,像一隻鳥兒,隻揣著自己的心,沒有絲毫的牽累,自由自在地翱翔,也不知何處為家,隻把自己心靈棲居的地方當作家。
即使你困頓於腳步,但你的心卻已走遍了天涯,這也是旅遊。旅遊不必非得用腳的,那隻是一種形式,一種非常狹隘的形式,而最為廣闊的形式在於用心去旅遊,揣著心去感悟。
在旅途中揮灑情意,感悟人生,仰而得天文之趣,俯而得地理之貌,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魂飄海外,神遊八方,與前輩同歎得失,攜後輩共增見識,偕儕輩齊悟進退,是此,可得旅遊之真諦。
從旅途中汲取快樂,才是真正的旅遊。這種快樂,不是膚淺的感官之樂,而是打動心靈,從心靈深處蕩漾開來的真樂。有誰不渴望真樂,有誰不渴望真正的心靈熨帖?
將旅遊作為一種生活方式,能收獲一份綠,能收獲一份驚喜,能收獲一份心境。
比擁擠更可怕的是戾氣
北京的地鐵的擁擠是出了名的。
車門尚未完全打開,乘客已經開始向車內湧入。
“人進去,相片出來;餅幹進去,麵粉出來……”這些形容北京地鐵擁擠的語言,出自網上一些熱帖。乘客們還用調侃的方式形容八通線站點:土橋是“隱士”站、臨河裏是“賢士”站、梨園和果園都是“戰士”站、北苑和八裏橋為“勇士”站,到了管莊、雙橋和傳媒大學都升級為“壯士”站、高碑店則幹脆成了“烈士”站,而因擁擠發生爭執的雙方多在四惠和四惠東站下車動手解決,則被稱為“恩怨解決”站。
我每天上下班乘坐的是一號線和二號線,每天也是在擁擠和煎熬中堅持著。這是我某一天經曆的場景:
一號線複興門地鐵,下車前,我的身後傳來一陣爭執聲。
一小夥問身邊一對中年夫婦:你們下不下?
答:不下。
小夥:那你們倒是往後走啊。
答:那你往前啊!
小夥:你們缺心眼吧!
中年婦女:你怎麼說話呢!
小夥:你們就缺心眼!趕緊回家吧,北京不歡迎你們!
中年婦女顯然嘴比較笨,還是那句話:你怎麼說話呢!
小夥:趕緊回家吧!我就是北京人!
……
下車了,我終於忍不住回頭,看了小夥一眼,一米八左右個兒,眼睛小小的,嘴唇厚厚的。就在這時,他又往車裏補了一句:農民!
……
“北京不歡迎你們!”、“農民!”聽著真是很刺耳。
我認識很多北京人,有年紀大點的人,比如我認識的一位60多歲的誌願者常誌複阿姨,善良、純樸、大度、熱情;也有不少年輕人,比如蛋蛋、想想以及大學的很多同學,都積極向上、充滿正能量。可是,仍然有一些北京年輕人,心中對外地人帶有偏見,有太重的天子腳下優越感,更因自己是官家子弟或工人階級就歧視農民或鄉下人。
這實在是我們這個時代、這個國度的悲哀。地域歧視和階層歧視到了今天仍然根深蒂固。
北京人在別人的印象裏,總是把非北京人稱作“外地人”。當這麼稱呼久了,所謂的“外地人”就很反感,反唇相譏中最鋒利的兩句之一是“北京不是你的”,另外一句是“北京這麼多成就,有多少是你們北京人做出來的?”
都生活在這座城市,北京不是我家的,也不是你家的,它的繁榮需要大家一起建設與出力。外地人對這座城市的貢獻是功不可沒的。掃地的、賣早餐的、工地上的、裝修隊的,都是外地人的汗水、淚水與血水。當然,還有更多戰線上同樣有北京人的身影,比如的哥、的姐們,比如那些兩會期間幫助維持秩序的誌願者們。
事實上,北京早已成為一座移民城市。有報道稱,三代以上就生活在北京的所謂“原住民”已少之又少。所以,北京並沒有也不可能成為一個排外的城市。
那麼,北京到底歡迎誰?北京不能隻歡迎明星,北京不能隻歡迎500強高管,北京不能隻歡迎成功企業家,北京不能隻歡迎赴京上任的官員,北京不能隻歡迎北大清華的畢業生,北京不能隻歡迎老外……
同是國家的合法公民,不管是北京、上海、廣州、深圳,不管是城市鄉村,不是誰和誰的,都應該是我們的,這是個很淺顯的道理。
假如有一天,像北京這樣的大城市已經不被大家希罕,農村的原生態,青山綠水成了香餑餑,那麼,城市的人去了農村,會不會也被農民歧視?是不是也被當作外地人,來一句:回你們城市去吸霧霾吧,農村不歡迎你們!
不過,寫這篇文章並非譴責這小夥,他的話不能代表全部北京人,或許不能上升到地域歧視的層麵,而隻是表達一種情緒的抱怨:北京越來越擠了,每天這樣擠地鐵,或多或少都不爽。
當然,這更多的是要考問和考驗當政者的城市規劃和建設能力了。
我們作為個體,能做的,就是在每天上下班時,在和別人相處時,多一點包容與理解。霧霾之“毒氣”已經這麼嚴重了,我們不可再在心靈的天空造出更多的“戾氣”。
其實,比擁擠更可怕的是我們的戾氣。空間的擁擠,我們暫時改變不了;但是,心靈的疏通,我們完全可以把握。這,也是以一種我們自己喜歡的方式來麵對生活的態度。
少一點戾氣攻擊,多一點友好溝通;少一點淺層抱怨,多一點深層思考。或許,這個世界就會美好一點。
凡事都能以理智溫和的態度對待,恐怕這世上糾紛會少上一大半。
“和這個世界溫柔相處”,這句話一點都不矯情。
想到這句話,我的腳已經不疼了。剛才在地鐵上被一哥們踩了一下,疼得我皺眉咬牙,那哥們一個勁兒道歉。我用並不標準的普通話還以一個微笑:沒事兒。
給咖啡加糖,為生活加溫
這些年來,喝過各種咖啡,有速溶的,也有自煮的;有自己買的,也有友人送的;有國產的,也有境外的;有熱氣騰騰的,有冰涼冰涼的……
最初對咖啡從喜歡到鍾愛的過程,是我從大學進入社會工作的過程。
印象中,大學裏比較愛賦予文字中一些憂愁,曾經寫過一句話:“冷冷的咖啡,一喝就醉。”興許是自己經常寫東西的緣故,開始是因為提神的需要,現在是喝咖啡則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記得第一次喝咖啡,隻消一口,便把我所有對咖啡的好奇與憧憬衝刷得無影無蹤,那時還是小小的我捧著大大的杯子,對著棕黃色的液體,皺著眉毛,吐著舌頭,大聲嚷嚷著好苦,全然不理解怎麼會有人微笑著把這麼個奇怪的東西當作寶貝。然後,不可避免地慢慢長大,開始忙碌,開始學會為了希望而努力。
咖啡大概就是在那個時候滲入我的生活吧。因為不想瞌睡,總是為自己準備一杯濃濃的咖啡,然後不顧舌頭的反對一飲而盡。似乎這樣便能跟瞌睡蟲說再見,奮鬥在整個漫漫長夜。於是精神變得極好,嘴裏卻充斥著苦澀的味道。那時,對我而言,咖啡也許隻是狗皮膏藥。
時間在繼續,我的咖啡生活也在繼續。很多東西都是這樣,心理學上說,習慣是上帝,當你習慣了,便離不開亦舍不掉了。比如,我習慣了晚睡,習慣了咖啡。
在這種蕩著奶香、甘甜與苦澀的液體中,開始學會為緊張的生活找個合適的借口,釋放積蓄已久的抑鬱;在這種彌漫著嫋嫋輕煙的液體中,開始學會為自己漸冷的生活加溫,汲取著一點一滴的溫暖,從而獲得一種熱情洋溢的生命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