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應是為了周遭的人對自己滿意而已。

這個世界上有一種成功,

就是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人一生追求的三大自由

我寫過一條微博,被很多人轉發,包括一些百萬粉絲的大V,然後這條微博也在各大論壇以及百度貼吧上被四處引用,一些著名的雜誌也選摘進去,甚至有的人還專門為此展開了更多的心聲共鳴。隨便在百度上輸入“三大自由”,都能出來。這條微博是這麼寫的:

任何人努力奮鬥一生或一陣,都是為了實現三大自由:(1)財務自由:有足夠金錢養活自己和家人,需要用錢時不發愁;(2)時間自由:有可支配時間靈活安排工作、休息和娛樂;(3)心靈自由:跟隨自己的內心,不讓夢想憋屈,身隨心動,鎖身不鎖心。實現自由最容易的時間段,不是未來的某天,而是可觸摸的現在!

客觀地說,我寫的這條微博並不是文采飛揚那種,也不是哲理很深那種,但能得到這麼多人捧場,我想,主要是說到了大家的心坎,也擊中了大家心中的渴求。

先說“財務自由”。其實,除了那些億萬富翁,錢在他們的概念中就是一個數字,我們大部分人從來就沒有過“不差錢”的時候,而“差錢”或者說財務不自由的原因,有的時候,真的是我們自己對金錢的觀念造成的。

我前段時間讀過洛克菲勒寫給他兒子的信,其中一封這樣寫道:

很多悲劇都是因偏執和驕傲而引發的,窮人也是一樣。

許多年前,我在第五大道浸禮會教堂,曾偶遇一個叫漢森的年輕人,一個在節衣縮食中悲慘度日的小花匠。也許漢森先生自以為堅守貧窮是種美德,他擺出一副品格高尚的樣子對我說:“洛克菲勒先生,我覺得我有責任同你討論一個問題——金錢是萬惡之源,這是《聖經》上說的。”

就在那一瞬間,我知道漢森先生為什麼與財富無緣了,他是在從對《聖經》的誤解中獲取人生教誨,自己卻渾然不覺。

我不希望讓這個可憐的年輕人在他心胸狹窄的沼澤中越陷越深,我告訴他:“年輕人,我從小就不斷接受基督教各種格言的熏陶,且以此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我想你也一樣。但我的記憶力似乎要比你好一些,你忘了,在那句話的前邊還有一個詞——喜愛,‘喜愛金錢是萬惡之源’。”

“你說什麼?”漢森嘴巴大張著,好像要吞下一頭鯨。真希望他賺錢的胃口能有那麼大。

“是的,年輕人,”我拍拍他的肩頭,說,“《聖經》根源於人類的尊嚴與愛,是對宇宙至高無上心靈的敬重,你可以毫不畏懼地引用裏麵的話,並將生命托付給它。所以,當你直接引用《聖經》的智慧時,你所引用的就是真理。‘喜愛金錢是萬惡之源’。哦,正是如此。喜愛金錢隻是崇拜的手段,並不是目的。如果你沒有手段,就無法達到目標。也就是說,他隻知道當個守財奴,那麼金錢就是萬惡之源。”

“想想看,年輕人,”我提醒漢森,“如果你有錢,你就可以惠及你的家人、朋友,給他們快樂、幸福的生活,更可惠及社會,拯救那些孤苦無助的窮人,那麼金錢就成了幸福之源。”

“年輕人,手裏每多一分錢,就增加了一分決定未來命運的力量,去賺錢吧。”我勸導他,“你不該讓那些偏執的觀念鎖住你有力的雙手,你應該花時間讓自己富裕起來,因為有了錢就有了力量。紐約充滿了致富的機會,你應該致富,而且能夠致富。記住,小夥子,你雖是塵世間的匆匆過客,卻也要劃出一道人生的光亮。”

我不知道漢森能否接受我的規勸,如果不能,我會為他感到遺憾的,他看上去很結實,腦袋也不笨。

確實,對於金錢的理解,從古到今,莫衷一是。有人對它恨之入骨,說它是罪惡、肮髒、不仁不義的根源;有人讚美它,說它是成功的標誌、幸福的源泉。“錢”真是個怪東西!“有啥也別有病,沒啥也別沒錢”,一句簡單至極的話,道出了天下所有人的心聲。

其實,金錢是一個很美好的工具,是一種交換的工具,如果沒有錢,就不可能有發達的文化、社會或文明。如果反對金錢,那麼所有舒適的、能給你方便的東西都將會隨著它一起消失。如果反對金錢,我們就會陷入絕對的貧窮。錢做了一件很重要的工作,一個人必須珍視它,因此我們強調的是不要放棄金錢,要放棄隻想金錢的頭腦。解決了觀念和思維的傷的問題,我們才能去用正確的方式與手段獲取財富,實現“財務自由”。

再說說“時間自由”。2014年上半年,最火的話之一可能是“時間去哪兒了”。“時間都去哪兒了,還沒好好感受年輕就老了……”2014年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歌手王錚亮自彈自唱《時間都去哪兒了》,歌詞樸實細膩、深情震撼,觸動著觀眾的心。歌曲充滿感染力的“走心”演繹令不少觀眾當場感動落淚。連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接受俄媒采訪也稱,春晚有一首歌叫《時間都去哪兒了》,而他的個人時間都被工作占去了。

我們在感慨與深思時間的流逝的同時,大多是惆悵之情甚至是惋惜、遺憾,悲歎時光的匆匆,可我們是不是也該想想,我們是否真的擁有時間,我們的時間都給了誰。總覺得自己忙碌,總覺得時間過得很快,我們的時間都去哪兒了?這首歌給了我們當頭一棒。剛進入社會的小年輕,這個緩緩打開的世界有太多的精彩。我們花在工作,交友的時間太多,留給自己的太少。我們的時間花在工作上,在和朋友聚會上,花在孩子身上,但是很少花在父母身上,也很少花在自己身上。這樣的話,肯定沒有實現真正的“時間自由”。

時間都去哪兒了?其實不重要了。唯願時光將我們溫柔相待,許我們歲月安好。

最後說說“心靈自由”。這個層次是最難的。

隨著社會的發展,物質的充裕已滿足不了人們心靈的需求。富裕的物質和豐富的生活也讓人們的心靈不再平和與安寧。整天忙忙碌碌、東跑西顛,無休止的繁忙充斥大腦,緊張的競爭和壓抑使人們喘不過氣來。於是,向往心靈的自由、掙脫世俗的桎梏和束縛,人們在尋求一種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狀態,渴望有一個安靜的地方讓自己梳理心緒,在煩瑣中尋求自由,在複雜中感受輕鬆。

生活中,我們欠缺的是自主選擇自己的生活,自由地主宰自己的感情世界,這是心靈的不自由,也是精神文化的貧乏。

《時尚》客座總編輯翁菱說過:“心靈的自由不是逃避,也不是為所欲為。它是真誠、坦蕩、純淨、追求夢想的心,需要極大的智慧。生命在世注定要麵對靈魂的孤獨,但一定要用自己的光來照亮自己。在黑暗中尋找堅持,在繁華中享受寂寞。”

很多時候我們都知道這個道理,但未必真正懂得,或者說,沒法做到。在當今這個壓力重重的競爭社會裏,沒有幾個人是身心自由的,沒有幾人能放開一切,做一個自由人。

世界上自由的人有兩大特點:一是思想豁達,內心平和,具有深厚的愛心,深深懂得自由對於朋友和對於自己同樣珍貴。二是能夠主宰自己,堅定地維護自己的自由。

生活中有兩類人做錯事,一般情況下大家都不會去怪他們,一類是傻子,另一類是瘋子。這就是我常說的“傻子哲學與瘋子法則”:傻子擁有一顆簡單的心,這樣的人很純粹,在他的眼裏和心裏一切並沒有那麼複雜,淡定。瘋子擁有一顆偏狂的心,這樣的人很用心,在他的眼裏和心裏一切並沒有那麼困難,激情。傻子最有幸福感,瘋子最有執行力。像傻子一樣從容,像瘋子一樣行動。

心靈的自由在自己,不是別人給的。雖然實現很難,但是我們仍要希望。

還記得許巍的那首《藍蓮花》嗎?

沒有什麼能夠阻擋

你對自由地向往

天馬行空的生涯

你的心了無牽掛

穿過幽暗地歲月

也曾感到彷徨

當你低頭地瞬間

才發覺腳下的路

心中那自由地世界

如此的清澈高遠

盛開著永不凋零

藍蓮花

財務自由也好,時間自由也好,心靈自由也好,實現起來並不是說的這麼簡單,但,這是我們要花一輩子去追求的目標,甚至也可以把它們當成一種生活方式。不抱以全部期望,但也不放棄希望。

當世界冷落你、遺忘你

在一些朋友、同學的聚會上,別人胡侃海吹、推杯換盞,甚至起來跳舞唱歌,而你是否經常坐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裏,無人搭訕,完全自助餐,自己默默地吃著菜、喝著飲料?

你是否已經習慣了一個人吃飯、一個人上班、一個人睡覺,甚至,一個人生病?當一個人在一個黑暗的夜晚躺在床上,艱難地爬起四處找藥吃、燒水喝,你的孤單感是否襲遍全身?

在職場中,你是否遭受職場冷暴力,被當成空氣。開會時,總是坐在最後一排或是坐在最不顯眼的位置。老板向下屬征求工作意見,從不主動發言,更不會辯駁別人的意見,哪怕認為同事的方案不對。

……

這些表現,就是流行說法裏的“隱形人”。

我們常以“你當我是空氣呀!”來埋怨別人不重視自己。這裏說的隱形人,就是這個意思。空氣是看不見的,當你是空氣,就是當你是隱形人,當你不存在。

有位工作一年的90後女孩谘詢我:

我最近因為同事關係而感到苦惱。記得剛進公司時,周圍的同事們都對我很好,那是一段讓我非常快樂難忘的日子,可是隨著了解的逐漸加深,我發現很多人慢慢開始不喜歡我,不那麼照顧我了。甚至有一位關係很好的同事,我倆一直以兄妹相稱,現在也逐漸疏遠我了,想想以前和他總是有說有笑,每次不開心他都會過來安慰我,就因為一次我發了點小脾氣,他便開始疏遠我,也不開玩笑了。我現在不知道該怎麼辦了,感覺自己成了一個不受歡迎、不被關注的人,隻想離開這裏。請老師幫幫我。

不少剛剛進入職場的年輕人,往往一進單位就表現出超常的熱情,有些如魚得水,有些適得其反;還有一些新人甚至會很享受這種備受關注的氛圍,很害怕被冷落,久而久之產生害怕、失望、沮喪的心理落差。

對於這個女孩的困擾,我給了一些建議。

一、適應角色轉變。

之前,無論是家裏還是學校,你都是備受關注與照顧的。但進入社會後,身邊不再是爸爸媽媽或是老師的角色關係,而是合作關係,且合作的基礎是你在性格或能力等方麵能否與之合作,此時的你必須做的是調整對自我角色的認知。通常,剛入行的年輕人剛開始階段會被關注與嗬護,但一定時間後,如果你還不能很好地融入這種合作平等關係的角色,便很容易被邊緣化或作為輔助的角色存在於這種關係中。這種從過去被寵愛、被照顧的角色一下子淪落到去支持他人、被邊緣化的角色,心理落差可想而知。但如果你能清晰地認識到這樣的心理落差的存在,你一定會慢慢適應並努力讓自己進入到合作夥伴的角色關係中去。

二、提高溝通技巧。

剛從象牙塔中走出來的你充滿朝氣、理想可愛,有憧憬有衝勁,這是許多在社會上摸爬滾打多年的人所缺乏的特質。但是,也要注意與人溝通的技巧,特別是對於彼此不太熟悉的人來說,他們不可能像家人同學般理解你包容你,因而循序漸進的溫和溝通方式遠比橫衝直撞、單刀直入的方式好。比如你的同事“哥哥”,或許正是你那次的“無意”的小脾氣造成了隔閡。你可以先找個空閑時間對之前的行為道個歉,從他的角度了解一下是不是自己的一些行為做法不得當或是否有可能改進;也可以更進一步的與之聊聊自己的心事,向前輩虛心的尋求幫助。這種真誠、循序漸進的溝通可以讓你了解事情發生的原因以及自己的前行方向。

三、拓展業務技能。

不斷充實個人能力是你立身職場的基礎,保持一顆學習的心,不斷給自己充電,才能立於不敗之地。無論你的人際關係或是職場地位怎樣,都不要忽視自身能力的提升。剛開始要多多向同輩長輩學習,通過公司的資料、各種溝通的場合、網絡上的相關資料等不斷汲取你目前工作以及將來工作需要的知識技能,並將之應用到現在的工作中來。通過這種理論聯係實際,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提升自己工作的技能,當你的能量積蓄得越來越高時,自然會有更多的人和事圍繞在你周邊,那個時候也許你就明白,“人們圍在一起”是在做事情,同時也是在交朋友這樣一個相互印證的關係。

在職場,誰都希望得到領導重視,同事擁護,建立良好的人脈關係,成為領導者中的一員。畢竟,人始終是社會性的,群居,追求安全感,也追求價值體現。因此,其實人本質上是害怕孤獨的,不喜歡被冷落,害怕被遺忘。

這裏,我分享一下英國《心理學雜誌》教給我們如何被關注、被重視的一些技巧:

參加聚會前一定不要遲到。當你提前到達,在人們陸陸續續地進來的時候,你才可以認識更多的人,而且不妨給互不相識的人做個介紹。

在會場向熟人靠攏。害羞診所的心理治療師沃爾特·弗裏德曼說,很多人感覺自己“隱形”,是因為他們隻顧傻站著。靠近別人才能融進別人談話。

警惕說話方式。避免用消極、否定詞句“我不能”、“我隻不過是”等,自信的人才會引起別人的興趣。

要適時讚美別人。這樣不但獲得別人的好感,別人也更願意同你交流,助你驅散“隱形人”的心理陰影。

當然,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任何時候、任何場合都能被擁簇。有時候,難免要自己睡一張床;有時候,難免要自己奔波在路上。可是,當世界把你冷落、把你遺忘,也要記得,在黑暗中綻放;也要記得,出發時的夢想。你永遠不孤單,因為有人把你記心上,有人默默地為你鼓掌。

人生路很長,做什麼都不要慌。幸福是有人陪你身旁,更是有人記你心上。人生就是華麗的演出一場,誰先上,不代表主角就是他當;人生更是絢麗的花開一趟,誰先綻放,不代表誰就最香。晚開的花晚敗,就倚靠那牆,開心笑盡情唱。

正如《誰的青春不迷茫》作者劉同說的:“也許你現在仍然是一個人下班,一個人乘地鐵,一個人上樓,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睡覺,一個人發呆。然而你卻能一個人下班,一個人乘地鐵,一個人上樓,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睡覺,一個人發呆。很多人離開另外一個人,就沒有自己。而你卻一個人,度過了所有。你的孤獨,雖敗猶榮。”

你的孤獨,雖敗猶榮。

就算全世界冷落了你、遺忘了你,你也不能冷落和遺忘最親愛的你自己。

年輕,就是要勇敢一點

有個山東的小夥子給我來信講了他的很多苦惱,他講述了關於創業、考研和報公務員等幾方麵的打算。我給他回信了。內容我截取了一段:

我的書能讓你的觀念有所改變,我很高興。這是一個作者最大的樂趣與被認可的價值。其實人生很奇妙,有些事情是必須經曆的、不可逾越的過程。把你吃的苦、折的騰當成人生旅程中的經曆吧,都是一種風景。我們不可能在旅途中看到的全部是鳥語花香,也有可能是窮山惡水,既然選擇,就得容納它的全部。

關於創業。我覺得你可以多讀讀馬雲的經曆,創業很難,當年他沒成功之前一樣失敗過,但他堅持過來了。不見得每個人都適合當老板,如果不適合,會更難更累。也許你的想法是大氣魄小商人,你做點生意,而不是非要成為偉大的企業家。農村創業的天地肯定沒城市裏大。要麼,你選擇到城市裏尋找更多更大的機會,要麼你選擇從農村包圍城市,從農村那片藍海找到你的財富。如果你暫時逃離不了,那你選擇進入的行業以及你的贏利模式很重要。

關於考研。考研是提升競爭力的一種手段。在就業形勢嚴峻的今天,考研對於你走向大城市來說是一條出路。學曆不同,工資的起點就不一樣,在大家一樣的情況下,研究生更具有晉升的機會,再就是學曆有走高趨勢。如果你決定了要考,那就提前做好準備,並且全力以赴去搏一把。你說你的自學能力很強,但外語是很大的攔路虎。也許這點讓你顯得不那麼自信。事實上,幾乎所有偉大的天才都並非天性自信的人,相反倒有幾分自卑。他們知道自己的弱點,為這弱點而苦惱,但不甘於毀於這弱點,於是奮起自強,有了令人吃驚的成績。

關於報考公務員。現在,考公務員是很熱門的,多少人希望能通過這條道路讓自己的人生旅途一帆風順。當然,許多人選擇“從政”,並非是真喜歡做官,而在於目前公務員的工作相對穩定,收入和各項待遇也較好。尤其是公務員目前還可以有分房政策,現在房價高得離譜,許多年輕人已經不敢再過問樓市。在這種情況下,公務員的工作就顯得更加誘人,因此加入“考公”大軍,就不足為奇了。但是,究竟自己將來是要從商還是從政,還是從事教學研究,自己要對自己有個準確的把握和規劃,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你的總結很明確:“創業要推遲,考研缺乏最佳行動力,公務員似池中月。”可見,你非常清楚要什麼,也明白目前各項內容缺乏的問題。但是,你思考得多、行動得不夠;我們交流的目的是總結與反思然後找到方法去改變。創業我不覺得非得推遲,關鍵是你要用心找到模式,創業的形式和方式很多種,不見得就是得開公司。考研,你說你缺乏行動力,那就堅持,執行,落實。考公務員,池中月,如果能撈得到也不見得不可以。人生很多讓人意外的是,本想在這個枝頭開花,卻沒想到另一處葉下結出果實。因此,隻要你願意爭取,哪一種選擇都可以是正確的。

世間萬物不是絕對的,你做出了什麼樣的選擇,就注定給予自己什麼樣的結果。

其實,哪種選擇都含有帶來成功的可能性。路,總要走走才知道。路是踏出來的,是開拓出來的,但是開拓的意義不在於路,而是為了涉足生命的荒原,追尋心中的太陽。前方道路充滿著未知數,需要你自己去探索、去發現。盡管路上可能鋪滿了荊棘,讓你受傷、流血,但你總還是要走的,不走,永遠沒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