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麼一段時間,日子過得很壓抑。工作看不見發展的希望,夢想更漸行漸遠,可我卻不得不為生計二字,日日忙得昏天暗地,不知所以然。父母的期望在那段茫然的日子裏,也變成了巨大的壓力,壓得我喘不過氣來。無法應付來自工作和家庭的雙重壓力,我變得煩躁起來,無時無刻不想著要釋放出堵在心口的那一團氣,讓自己舒暢開來。於是,我嚐試著翻開亦舒的小說,向它“訴說”我生活中的苦悶,希冀獲得一點理解與慰藉。“可惜”這位通透世事的女作家沒有童話式的故事和“柔和”的言語給我,她說:“生活中發生的事,如果合乎理想,是我們福氣,如不,當作經驗。”她還說:“這世界像一個大馬戲團子,班主名叫‘生活’,拿著皮鞭站在咱們背後使勁地抽打,逼著我們跳火圈、上刀山、你敢不去嗎?皮鞭子響了;恨著勁咬緊牙關,也就上了!”隻言片語,如醍醐灌頂:生活的不如意,本是常態,我們無力改變它,卻不能跟著它走,被它攪亂心境。因為倘若常常告訴自己我的生活是苦的,便會讓自己愈加陷入揮之不去的苦悶中,越發躲在角落裏,自苦又自憐。因為,有再多的不快,也要自己去尋求出口,快樂事實上是廉價的東西,它就放在那兒,拿不拿全在自己,比如某一天,我走在街上,忽然聽見唱片店裏傳來我喜歡的歌,買上一杯咖啡靜靜聆聽,那麼,也就是快樂了。
我相信,咖啡的美味總是與溫暖的心意並存的。每一杯咖啡,總可以讓人在無拘無束中盡情地享受快樂和悠閑,總能夠讓人靠近一種慵懶的自由。
其實,咖啡和生活一樣,乍一看都是苦澀的,可慢慢地你會發現,這苦澀的氣息居然吸引著你,讓你想去聞一聞、嚐一嚐。而初次品嚐這苦澀的體會,就宛如我們開始獨立生活的經曆,有苦、有累、有茫然、有困惑,充滿著對未來的不確定。但我們終究還是被那苦澀中淡淡的清香吸引著,引導我們不斷地去接觸新的事物。初嚐咖啡,讓我們知道了它的苦澀味道。但仿佛這苦澀過於單薄,無法滿足我們貪婪的味蕾,於是我們嚐試著去加糖、加奶、加冰淇淋、甚至加鹽,讓咖啡的味道變得豐富起來。
在我看來,糖好比是快樂的心情,讓人輕鬆愉悅,加在咖啡裏,就讓咖啡裏多了甜蜜的味道;奶好比是濃濃的親情,給人溫馨安全的感覺,加在咖啡裏,頓時讓咖啡變得濃稠滑潤起來;冰淇淋好比甜蜜的愛情,混合著糖和奶的味道,彌漫在熱氣騰騰的咖啡上,也許味道有些怪,但也讓人體會到一種不同尋常的融和;鹽則好像是生活中偶爾的小酸楚,遭遇力所不能及的事情讓人有些沮喪泄氣,加在咖啡裏,發現原本苦澀的味道愈加苦澀,會後悔加了這鹽,但不會想把它倒掉,隻是繼續品著喝,仿似在遭遇困難的時候我們仍舊堅持著,直至越過日後回頭來為之驚訝的困境。
愛上咖啡吧,在你想喝的時候,拉開厚厚的窗簾,放一曲輕緩的音樂,就著咖啡把心事攪拌。這時候,慵懶的陽光會從窗外湧進來,混著咖啡特有的味道,深吸一口氣,將有一種獨特的氣息直抵心房,巡遍全身,渾身舒展開來,安寧的、柔和的。此刻,你會驚覺:我是屬於我自己的。手上捧著熱氣徐徐的咖啡,聞著那淡淡的、誘人的香氣,輕啜一口,品嚐著它甘苦的口感,心裏的不快與委屈,在那平靜的一刻,也便隨著咖啡杯上嫋嫋的霧氣,散了。
生活如此動蕩,我們需要正能量
2013年冬天比往年來得早了一些,寒冷也來得快一些。當然,暖氣也比往年的早。
冷氣提前襲來,暖氣也及時安排。
很好。
這不就是一種能量的抵消麼?
天氣如此,人與人之間亦然。
我經常給一些迷惑中的朋友回信,傳遞正能量給他們,有時也會和他們見麵。
正如上個禮拜六和一個年輕朋友見麵時我說的,其實,你能意識到自己有問題,心中肯定有了答案,隻是需要一個人來幫你肯定。這種肯定,就是一種正能量。與其說是來尋找我找“正確答案”,不如說是來“尋找正能量”。
於是,那個有暖陽的午後,我們聊來聊去最多的就是“正能量”。那天晚上,我寫下了一條微博:
時代裹挾,夢想幻滅,命運安排,生活無奈,局麵動蕩,讓我們不知不覺進入一種無意識的狀態,妥協的、惰性的生活。如同要趕走黑暗就必須有光照進來,要去除負麵情緒就必須尋找正能量,要改掉不好的行為就必須用好習慣來替代。從今天起,開始有意識地生活,讓人生少點被動和盲動,多點主動和觸動。
有一次,我和一個法籍華人聊天。他說,每年他都會往返於中國和歐洲幾次。在飛機上,在車上,在兩地,看到了無數張不同國家的人們的麵孔。相對來說,西方國家的人的麵孔更多是:堅定、平靜、淡定、陽光,而中國人的麵孔更多是:迷茫、焦慮、煩躁、低沉。
這個話題引發我的深思。的確,當下中國太需要補充能量,我們太需要吸引能量。
物理學家已經證明,我們這個世界上所有的固體都是由旋轉的粒子組成的。這些粒子有著不同的振動頻率,粒子的振動使我們的世界表現成目前的樣子。我們的人身也是如此。科學家已經測量過人在不同的體格和精神狀態下身體的振動頻率,結果讓人大開眼界。
美國著名的精神科醫師戴維·霍金斯運用人體運動學原理,經過二十多年的實驗,隨機選擇的測試對象橫跨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南美、北歐等地,包括各種不同種族、文化、行業、年齡的區別,累積了幾千人次和幾百萬筆數據,經過統計分析後發現,人類各種不同的意識層次都有其相對應的能量指數,人的身體會隨著精神狀況而有強弱的起伏。
他把人的意識映像到1~1000的範圍。任何導致人的振動頻率低於200的狀態會削弱身體,而從200到1000的頻率則使身體增強。他遇到過的最高最快頻率是700,出現在他研究特蕾莎修女的時候。當特蕾莎修女走進屋子裏的一瞬間,在場所有人的心中都充滿了幸福,她的出現使人們幾乎想不起任何雜念和怨恨。
可見,能量是可以互相傳遞與相互影響的。既然宇宙中有正能量與暗能量,那麼我們常說“人體是一個小宇宙”,因此女人的生命裏也有正能量與暗能量。感恩、信任、豁達、灑脫、悅納、奮進……這些都是正能量;抱怨、猜疑、妒忌、較勁、虛榮、沮喪……這些都是暗能量。付之以正,得之以正;付之以暗,得之以暗。這也就是俗話說的“恐懼隻襲擊那些心懷恐懼的人”。
我看過一個故事:
有一位從小在父親拳腳相加的陰影下長大、看上去既溫柔賢惠又能幹的女人,她是個小有地位的公務員,卻經常鼻青臉腫地去上班。原來,老公經常打她。她受不了,離婚了,但第二任老公又如此。約40歲時,她再次離婚。
這時,她對男人絕望了,想單身下去。不過,有一個男子喜歡她很多年了,並對她窮追不舍。這個男人別說打女人,就連和女人吵架的事都沒幹過。於是,她心動了,嫁給了他。但剛結婚兩個星期,她就給她幾個朋友打電話哭訴,說她又被打了。
朋友們趕過來,自然對男人一通斥責:你又不是不知道她多不幸,你又說愛她,那為什麼這樣對待你最愛的女人……這次來的朋友中有一位心理醫生,她沒有加入譴責男人的隊伍,而是問:“你們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請告訴我細節。”
原來,兩人先是吵架,吵著吵著,女人對男人說:“你是不是想打我了,像某某(她爸爸的名字)打我媽媽一樣?”
男人回答說:“怎麼可能,我從不打女人,今天能和你吵成這樣,我都納悶。”
女人不信,說:“你就是想打我,你打呀打呀,你不打就不是男人!”
她歇斯底裏地一直念叨這句話,男人突然腦子裏一片空白,一拳揮了過去……
男子揮拳前的那一刻,發生了什麼?這個男人腦子裏一片空白,是因為他一直持有的好男人的邏輯被抹去了,而接受了女人用歇斯底裏的方式強加給他的壞男人的邏輯。女人為什麼又會被毆打?因為她越是抵抗家庭暴力,就越會把父親拳腳相加的印象重複一遍。她無形中不自覺地把“暴力”的意識傳輸給男人,這正好讓家庭暴力的悲劇繼續下來。
暗能量在這裏發揮了作用!要想這種暗能量消失,最有效的辦法是接受真相,讓那些不好的記憶不再出現,讓正能量引導自己,認為現在的丈夫是一個沒有暴力傾向的人。
正能量如同灑向天空的香水,裝飾了自己,芳香了別人,也點綴了大地。補充了正能量的人,引爆自身魅力、引擎情感幸福、引領家庭美滿、引導社會進步。而負能量猶如仰頭朝天空吐口水,最終倒黴的還是自己,更可怕的是它就如同病毒,還會傳染給別人。
讓正能量圍繞自己,轉身、低回,就連夢境都笑靨如花,讓自己的生命散發出不一樣的光彩。把每一日的生活精心打點,即使是平凡的日子也足過留香、暖意盈懷。
這個世界裏美好總要多過陰暗,歡樂總要多過苦難,還有很多事,值得我們一如既往的相信。
因為隻有願意相信美好,才能看得見美好。
一個人相信什麼,他的人生就會靠近什麼。
你相信人的才能都是上天賜予的,那你不會認同一萬小時原理而去沉默的努力,在塵埃裏堅定的等待破土而出的日子。
你認為這個世界都是靠背景和諂媚成功的,那你隻會永遠活在自己築起的生不逢辰懷才不遇的悲憤城牆裏。
你相信這個世上有很多天生缺陷無法從他處彌補,那你隻會對自己身上那一點其實太多人都有著的缺陷永陷悲怨,直到抹滅了身體裏藏著的翅膀。
你相信命運終歸是不公平的,那可憐的你,一輩子也不會體會到那種靠自己衝破束縛,打碎桎梏,成為自己世界裏英雄的快感。
如果我們一味地抱怨生不逢時,時運不濟,早晚一天我們所抱怨的會成為我們的人生。
習近平說:“沒有夢想,也不去想,就根本達不到,想了才有這可能。”
是的,想了才有可能,信了才會看見。
中國夢,不僅要聽見,更要看見。
中國人,沒有悲觀的理由。
官員不必悲觀,商人不必擔心,我們也不必懷疑。
相信。
相信良善,相信夢想。
相信正義,相信奇跡。
相信中國夢,擁有正能量,活出不忐忑的生命質量,才能活出生命的奇跡。
成為一道光,溫暖自己照亮別人
陽光是世界上最純粹、最美好的東西,它驅除陰暗,給人溫暖。你內心如果是一團火,就能釋放出光和熱;你內心如果是一塊冰,就是化了也還是零度。內心充滿熱量,才能釋放熱量。世界上的事物都有光明與黑暗兩方麵,我們應該著眼於光明麵,把事物推向積極向上的方向,這與我們畢業這幾年裏培養起來的光明思維息息相關。
美國成功學大師拿破侖·希爾在對美國最有作為的人的采訪中發現,成功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思維積極”,他們認為這個世界十分可愛,人生中有許多值得追求的東西。如果一個人總是抱怨這抱怨那,總是看到事物的黑暗麵,那麼這個人的思維是相當黑暗的。光明思維就是當我們身處於逆境中時,要在困難中看到光明的方向。
林語堂曾說過:“麵向陽光,陰影總在你身後。”畢業這幾年正是人生的起步期,遭遇一些挫敗與失落是很正常的。這個時候,要學會打開自己鬱悶的心房,讓陽光撒進來,永遠保持充沛的活力和樂觀的情緒,那麼快樂就會永遠圍繞著你!
高考那年,我落榜了。
我永遠記得當我從電話裏查聽完自己的分數後的那個情景。
怎麼會?怎麼會?
我又重新查了一遍。沒錯,就是這個分數。
我緩緩放下電話,一聲不吭地坐了下來。
那天,爸爸媽媽正好外出,隻有奶奶在家。
南方的夏天,經常是雨天。那天也是。我發了一會兒呆,就推開門往外走。
奶奶追出來喊著我,但我還是一直往前走,而不敢回頭,因為我怕她看到我哭了。在雨中,淚水與雨水混在一起,掩飾著我的脆弱。我從家門口一直走到馬路,就那樣站在那裏,看著車來車往,心像大雨一樣滂沱。
也不知道過了多久,天黑了,雨停了,我才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到了家裏。
奶奶什麼也沒有說,隻是給我拿了一條毛巾,又捧出了一碗薑湯讓我喝下去。然後,她坐在我身邊,說了一句話。而那句話,讓我突然驚醒,繼而深深地影響了我。她說:“不驚雨大陣,天晴會出日。你看,雨不是停了嗎?明天就出大日了!”這是閩南語,意思是雨下得再大也不怕,天總會放晴,太陽總會出來的。
不驚雨大陣,天晴會出日!
老人家很簡單、很樸實的俚語,這個時候聽起來卻是這麼的有哲理。是啊,事情已經發生了,我何必如此悲傷乃至悲觀呢?我一定要從痛苦與失敗的深淵中走出來!
我決定補習一年。經過重新準備和加倍努力,我終於考上了北京的一所大學。
天氣有下雨與日出,人生有高峰與低穀。後來,我重新想這件事情,覺得奶奶那句話真的是對我啟發很大。
有一次,在地鐵裏看到一句宣傳語,覺得特別有意思:“隻要麵對光明,陰影永遠在我們後麵。”的確,生活就是那麼簡單,改變一下思維,朝向自己內心的光明,一切就會迎刃而解。
不少年輕人普遍麵臨的一個問題就是,從象牙塔到職場需要經曆一個或長或短的“適應期”。有的工作才幾個月,工作換了好幾份;有的則認為“工作原來如此無聊,一腔熱血無處拋灑”,於是心裏落寞;有的幹脆“縮回”象牙塔,繼續埋頭苦讀考研考博,而不想工作……
的確,論資曆,他們是不折不扣的職場“菜鳥”,業務涉及不深,人脈一窮二白,在工作中經常碰壁。他們的壓力並不一定都像千鈞大石一般明明白白地壓在心頭,而是有的時候,情緒像大雨來臨前的天色,灰色低沉,明明有空間,卻被灰色填滿每個縫隙。濕答答的灰色纏繞著,繼而滲透,隻能等待大雨傾盆之後片刻的晴空。但是之後,或早或晚,還是被強力拉回一般,恢複到陰霾的顏色……
“起得比雞早,睡得比貓頭鷹晚,幹得比驢多,吃得比豬差。”這是很多剛剛畢業幾年的人喜歡用來調侃自己生活狀態的話。雖然有點誇張,但是,他們中的很多人的確一直都是灰色的心情——心裏永遠是多雲轉陰。
有人曾經開玩笑說:“林老師,你是一個超有正能量的人,頭上有光環呢!”我笑笑答之:“這是因為我的內心陽光,所以頭上自然有光圈環繞。你也可以做到!”我們都還年輕,我們都有勇氣,我們都充滿著希望。烏雲遮不住太陽的微笑,黑暗擋不住黎明的來到。人生可能會“陷入絕境”,但也可以“絕處逢生”,然後再“漸入佳境”。
作為一個職業規劃師,每天都要接到許多的個案谘詢,基本都是吐苦水的多,有朋友還擔心我,經常這樣不停地當別人情緒的“垃圾桶”,會不會有一天,自己的內心也被汙染、被影響。我很肯定地告訴他們:不會,我的內心無比強大。既然選擇了職業規劃師這個行業,我就會繼續走下去。盡我所有的力量,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事實上,一方麵,職業規劃師是助人者,幫助求助者獲得心靈成長,人格完善,事業的成功,使他們能夠越來越獨立,敢於麵對生活,善於處理人生的各種課題。另一方麵,職業規劃師也是自助者或者叫受益者,通過來訪者,提升自己反思自己,尋求改變,獲得成長。
萬物皆有縫隙,做透過縫隙那一道光芒,溫暖了自己,照亮了別人,讓黑暗無法阻擋。
後記:感謝時間,活,該快樂
在《人這輩子,要對得起自己》這部書稿即將完成的3月12日,我的女兒與預產期一天不差地如約而至,來到這個世間。
女兒出生前一天,我寫了一句話:
“在一輩子最好的時光,在一年中最好的季節,等你到來。好期待你的那一聲最動聽的啼哭,你向全世界宣告:我,林若初,來到這世間了。”
初為人父的喜悅,大家可以想見得到。加上又說“女兒是母親的貼心小棉襖”,是“父親前世栽下的玫瑰”,我當然對自己的這個“作品”十分滿意,簡直是喜不自禁。於是,連續三天,我的微信不停地刷屏,滿滿的都是我女兒各種可愛的萌照片,還有我對她的喜愛的“小情話”。在我眼裏,她的照片就是最好的風景,她的表情就是最溫暖的句子。完全一改我之前在微信上傳播正能量的“勵誌哥”形象。
那一個晚上,我和我媳婦兒說:“我以前養暈暈(一隻貓)時,覺得他是世界上最可愛、最有靈性的貓,現在看著我們寶寶,我也一樣覺得她是世界上最可愛、最漂亮的娃。”
這個時候,我媳婦兒說了一句話:“你這不理性!”
我猶如棒喝,對啊,這的確有點不理性。怎麼有了寶寶,我就失去了客觀,甚至失去了自己?
我們喜歡女兒,愛女兒,但是她始終要長大,甚至要離開我們。理性的生活態度應該是:愛,不會因為她而轉移;情,不會因為她而疏遠。她,終究隻是陪伴一陣子,而我們自己,則要走完一輩子。
我們要做的是,感謝時間,感謝時間把你帶到正確的人身邊,感謝時間把正確的人帶到你的身邊。
前幾天,看到某款汽車廣告,有一句話:“活,該快樂。”我覺得很有道理。人生就是本該以快樂為目的。
正如我給我女兒起的名字“若初”的寓意:“勿忘初心,方得始終。”每一天都當成第一天,每一次都當成第一次。
勿忘初心,方得始終。
勿忘自己,方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