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後,智者和弟子坐在一棵樹下休息。也就一杯茶的工夫吧,弟子站起來伸懶腰的時候,無意間往盲人走去的路上一望,頓時失聲尖叫起來:“哎,怎麼不見那位盲人呢?”
智者無動於衷地說著:“還看什麼呀,他早已經走過去老遠了!”
“這怎麼可能?”弟子的語氣充滿了驚奇,“他一個盲人,會比正常人走得還快?”
智者站了起來,說道:“這有什麼?我們正常人走路的時候總喜歡東瞧瞧西看看,一副三心二意的樣子;而人家盲人呢,什麼也不想,隻是一門心思地走好自己的路……”
“一門心思地走好自己的路!”
咀嚼著師父說的這句話,弟子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
國際競爭戰略大師邁克爾·波特曾經說過:“隻有在較長時間內堅持一種戰略而不輕易發生遊離的企業,才能贏得勝利。”對於人來說,亦然。多把心思花費在你想要的東西上麵,就可以使你避免受到外界諸種因素的影響與幹擾,從而更有利於從容決策、穩步前進,最終成為成功道路上的佼佼者。要知道,心思是戰勝所有困難的強大力量,它能使人保持清醒並處於持續的亢奮中,從而在進行內心渴望的事情時,有效地排除掉任何有礙實現既定目標的幹擾。
不要因為沒有成功就責備這個世界不夠完美,你要像所有成功者那樣發展自己火熱的謀求成功的心思。當你一門心思地去對待你所做的事情的時候,就表明你已經具備了成功的意識。而你付出的心思越多,你就越能夠得到你想要的東西。套用奧格·曼迪諾的一句話來說也就是:“心思是世界上最大的財富,它的潛在價值遠遠超過金錢與權勢。心思摧毀偏見與敵意,擯棄懶惰,掃除障礙。心思是行動的信仰,有了這種信仰,我們就會戰無不勝。”
古人雲:“隻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其實,人生就像是那根鐵杵,完全可以磨成各種各樣的精致小針,但結果是,很多人窮其一生都未能磨成一根像樣的針來。根源往往是人忘記了把心思放在想要的東西上麵然後老老實實地去做事,今朝突發奇想在這兒挖一個坑,明天心血來潮在那兒掘一個洞,到最後卻沒有一口屬於自己的、能源源不斷地冒出清泉的井。
在人生的道路上,你的夢想就好比是一隻正在奔逃的羚羊,如果在追逐的時候你為各種意外的誘惑所停留或者分神了,很有可能最終會一無所獲。相反,如果你始終都把自己的心思放在一個地方,那麼就多了一份向成功飛速靠攏的保障。因此說,無論什麼時候,無論什麼情況,都不要懈怠、懶散,而要把心思放在自己想要的東西上,然後以自己的雙手去鑿出自己完美的“生命的石像”。
積極語言帶你走向美好人生
這是發生在非洲加納一所中學裏的一個真實故事。
這天,一位老師走進教室。老師拿出一張畫有一個黑點的白紙,問他的學生:“同學們,現在你們眼前看到的是什麼?”
學生們的眼睛首先盯住了黑點,齊聲回答:“一個黑點。”
老師麵露遺憾地說:“不是這樣。孩子們,不是這樣。這首先是一張白紙!”
教室裏鴉雀無聲。
隨後,老師又拿出一張黑紙,中間有一個不大的白點。他又問學生:“同學們,現在你們又看到了什麼?”
這次,學生們齊聲回答:“一個白點。”
“太好了!”老師這回高興地笑了,“就該這樣。生活中我們要學會發現亮點,學會看到光明!”
沉寂片刻,教室裏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老師別開生麵的這堂課,一直深深地印在一個學生的心裏。他就是後來的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正是這堂課,教會了安南看到生活中的陽光,哪怕是眼前一片昏暗的時候,也能看到希望的曙光。
白紙上不能隻看到黑點,黑紙上也要看到白點。這個故事揭示的樸素的道理,可以給我們以一定的人生啟示。一張紙上的一個黑點,樂觀的人首先看到的是一張白紙,然後才是一個黑點;悲觀的人第一眼看到的則是一個大大的黑點。並不起眼的一張紙,以消極的心態去看待它,就會使它變得一文不值。如果以積極的心態對待它,給它一些希望和力量,那麼紙就會起死回生了。一張紙是這樣,一個人也一樣。
我還聽一位朋友說過一個與這個類似的故事。
有一次,他參加了市裏一個藝術品競賣助殘活動。活動最後一項:被捐助者代表現場畫一幅國畫,以表達全體被愛心包圍的人對該活動的謝忱。
也許是激動,也許是緊張,也許那位被年輕的捐助者代表仍然在不斷萎縮的右腿站立不穩,一個趔趄,雪白的六尺宣紙上什麼都沒畫就多出了一個小拇指大小的墨漬。場麵瞬間膠著。一個工作人員馬上跑過來詢問是否更換一張畫紙。始終站在畫案邊上的一位老畫家立即擺手,示意工作人員“不必”。由於墨漬幾乎位於宣紙正中,看得出年輕的代表對它頗費思量,手中的狼毫在硯盤裏蘸一下、舔一下,舔一下又蘸一下……
最後,在他筆下還是飛出了一隻遒勁的雄鷹,老畫家親筆將那個可惡的墨漬畫成了雄鷹雙爪下緊攥的一顆石子。現場一片讚歎的掌聲。
一張白紙有多大?一顆黑點有多小?它們有它們自己的尺碼。問題的關鍵是——我們怎樣才能把自己生命碩大的白紙構思,創作成一幅精品?把那一顆又一顆生命的疵點變成雄鷹爪下的石子,或耕牛蹄下的泥塊,或湍急河流上那不堪一擊的落葉……
為什麼有的人本來生活在幸福中,卻總是讓心靈在痛苦中煎熬?這是因為,他們往往習慣了首先盯住生活中的黑點:一個困難,一次挫折,一回失敗,一點缺憾甚至一點小小的不如意,而看不到自身的價值和已經獲得的成功,看不到自己本已擁有的幸福生活。
叔本華說:“我們對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很難去想它,但對所缺乏的東西卻總是念念不忘。”如果一個人的眼光總是集中在困難、挫折、煩惱和痛苦上,那麼,心靈就會被一種滲透性的消極因素所左右,就會把黑點看成大片陰影甚至是天昏地暗。其實,這種倒黴透頂的感覺並不真實,而是一種含有嚴重誇大和歪曲的消極意識和心理錯覺。這種習以為常卻又十分荒謬的心理傾向,也許正是他們的心靈在地獄中煎熬,人生走向最終失敗的心理淵源。
有時,在你身上所發生的事是你所常念叨的事,你的語言就像是自我實現的預言一樣,語言就如同把飛機帶到目的地的自動引擎,隻要按下按鈕,它就一定能把你帶到目的地。如果你允許你的思想打敗你,讓消極的思想通過你的嘴巴產生出來,你的行動就會效仿。
語言像一個種子一樣,要把它大聲地說出來。這就如同在你的潛意識裏栽培下一個種子一樣,它會長成一個生命,會生根,發芽,產生同樣的果實。如果你說積極的話語,你的生活就會向那個方向發展;同時,消極的語言也可以產生壞的結果。如果你期望著幸福,期望著成功,就不要說悲痛失敗的話。播什麼種,就結什麼果。
大家在看舉重比賽時,我們會發現運動員在比賽一刹那,都會大聲喊出“哈”之聲,目的就是給自己無比的自信心。如果他喊著“唉”的聲音,比賽結果一定是凶多吉少。在足球比賽中,還有更有趣的現象:一場比賽還沒開始,雙方教練就在媒體前大吹特吹自己的隊伍肯定會勝利,一定會給對方留下深刻的教訓。這是為什麼呢?很簡單,一方麵給對方造成心理壓力,另一方麵,可以給自己一些積極的語言暗示,從而增加信心。著名拳王阿裏就是這樣做的,他綽號稱“吹牛大王”,因為在每場比賽開始前,他一定說對方根本不是他的對手。
所以,要想活出自己的人生,就要多說積極向上的話。
“好事從不發生在我身上”、“我永遠也不會幸福”、“我做不到”、“我永遠也跳不出這個爛攤子”,甚至我們還會說自己是“傻帽”、“什麼都做不好”……這種人沒有意識到,她們在用自己的語言奠定自己的前途。
當然,積極的語言必須持續使用和運用,才能積累起相關的重要信息,然後在不經意之間,你就會行動起來,並且逐漸把說過的話變成現實。從神經學的角度來說,人的大腦與自律神經係統決定了這個過程會不斷地重複,也將一次又一次從失敗中站起來走向成功。
讀過一個故事,我很感動:
一對夫妻感情篤深,在他們的女兒隻有兩歲時,妻子不幸患上白血病,妻子知道自己不久於人世了,就對丈夫說:“女兒肯定會問我到哪裏去了,為了不讓女兒有永遠失去她媽媽的感覺,我給她留下許多信,當我走後,你每隔一周把它拆開,就說我出國了,信從國外寄來的。不要對她說我死了,一定要說我出國了,每天都要這樣說,直到你建立新的家庭為止。”
丈夫在他妻子死後,強忍悲痛,但每天按妻子的話做,每周給他女兒讀著“媽媽國外的來信”。漸漸地,他和女兒感到她沒死,隻是去了國外。三年後,他找到了一位與他妻子很像的女人為妻。當他第一次把新的妻子帶到家裏見她女兒的時候,他對不知所措的女兒說:“這是你的媽媽,她從國外回來了。”女兒待了一會兒,突然撲到“媽媽”的懷裏,哭著說:“媽媽,我不想你再離開我了。”這麼一個積極的“謊言”,使丈夫覺得妻子從沒有離開過他們,孩子感到媽媽隻是去了次遠門,謊言撫平了他們心上的創傷。
這位丈夫在“謊言”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樂園。這歸功於他的妻子,因為她懂得積極語言的力量。
這則故事應該給我們以啟發:對已經失敗的事、不幸的事,隻要你心裏覺得“沒有什麼”,嘴裏也說著“沒有什麼”,就真的就沒有什麼。如果你想使自己成為一個自信快樂的人,你要不斷地對自己說些積極的話,不要說消極的話。
有人會說,我難過的事要我說一筐我都行,要我說愉快的事,我真的什麼也說不出來。有這種想法的人大有人在,其實這是一種誤解。你不是沒有愉快的事,而是想不到有什麼好的事,把一些好事給忘掉了。快樂人生的一個原則就是要有“比下有餘”的想法。
人的自律神經通過大腦皮層來支配身體,而我們的大腦正是通過自律神經將想法傳達到身體各部,從而操縱它們來把我們的想法變成現實。古人也說過,做人口氣不能短,就是說用積極的語言作為自己生活處世的準則。多與人講一些積極的語言,不但使自己快樂,也能激勵別人的情緒。而那些常常對別人講積極的話的人,在給人進行鼓勵的時候,也正在鼓勵自己,使自己更快樂。
用心尋找與享受生活的樂趣
如今這個社會,是一個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社會。競爭激烈,生活節奏加快,人們每天都繃緊著自己的神經,不敢有一刻的鬆懈,偶爾的出去遊玩竟也成了奢望,我們仿佛活在真空裏,生活的壓力快要使我們窒息。雖然我們已經擁有更美好的生活,但這種美好似乎又不屬於我們,因為我們已經不清楚到底是生活是我們的奴隸還是我們是生活的奴隸。
其實,隻要我們稍微懂得自我解壓,在努力工作的同時,學會享受生活,尋找樂趣,該放鬆就放鬆、該休息就休息,學會調節——調節自己壓力、調節緊張的情緒,那麼很多時候我們還是可以擺脫被壓力奴役的命運。
生活並不是缺少樂趣,而是缺少一顆去發現樂趣的心。用心去體會,便會發現樂趣存在生活的每一個小小的瞬間。美國女作家蘇珊·俄茲曾說過:“許多渴望永恒的人,卻不知道在星期天下雨的午後如何自處。”許多夢想,使我們的此時此刻充滿了灰色的情緒,恍恍惚惚、模模糊糊;使我們不屑於生活在這一刻。其實,隻有這一刻才是真實的。學會享受生活的瞬間,才是真正地活在當下。享受明媚的陽光、午後喝一杯清茶,和愛人一起欣賞美景,陪伴孩子共同玩耍……這些都是生活中小小的感動和幸福。
馬先生和吳女士夫婦倆從結婚開始就為以後的生活操心,當同齡人都生了孩子,安享天倫之樂時,他們覺得不能要孩子,因為他們認為讓孩子出生在一個經濟條件較差的家庭中,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任,於是他們拚命掙錢、攢錢。等有了房,有了車,再想要孩子時,吳女士已經累出了一身的病,不但無法生育,更糟糕的是從此她要和醫院結下不解之緣,這就意味著他們不得不將先前拚命攢下的錢用來買她失去的健康,從此憂鬱和愁悶就長久地籠罩著他們的心。
而他們的鄰居,李先生和鄭女士,和他們同一年結婚,沒有積蓄,居住在破舊的小房子裏,但他們生活得很愜意。特別是有了孩子之後,雖然經濟依然拮據,但是他們每逢節假日都要帶著孩子去旅行,坐火車時,不管多近的路都要買臥鋪。住賓館時,從不住便宜的房間,他們說他們無法使孩子一直住在舒適、寬敞的環境中,所以他們應該偶爾讓孩子體會一下生活的舒適。等孩子長大一些後,他們發現孩子在繪畫方麵很有天賦,就為孩子請了有名的美術老師做家教。現在,他們的孩子在藝術領域已經小有成就了,在國外留學的孩子寫信回來說:“雖然我們家一直過著清貧的日子,但是我一直生活得很快樂,我怎麼也忘不了小時候去旅遊坐火車、住賓館時的快樂,更無法忘記當年在老師的引導下初次進入藝術領域的那種興奮,謝謝爸爸、媽媽,你們讓我的人生繽紛多彩。”
快樂在哪裏?快樂就在我們生活的每個篇章,每個細節裏。快樂無處不在,無時不有。隻要你用心去捕捉、去感受,快樂會常常給我們帶來身心的愉悅,精神的振奮。快樂就像人的影子,隻要有陽光的普照,它會時時與你相伴相隨;快樂就像涓涓的細流,隻要你敞開愛的心扉,它會無私地潤澤你幹涸的心田,讓你沉浸在欣喜的氤氳中而陶醉。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擁有快樂,這個快樂就是現在。我們有現在,現在我們可以吃飽穿暖,現在我們有可以棲息的房屋,晚上我們可以進入夢鄉,白天我們有事可做,那麼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快樂,有什麼理由不感到幸福呢?
有一個女人,年輕時很美麗,婚後數年依然美麗。她的婚姻似乎和她的相貌一樣完美,讓她無可挑剔。但是不管多麼完美,日子久了,終究會變得平淡。平淡久了,也終究會厭煩。當她厭煩到快要麻木的時候,她邂逅了一個丈夫之外的男人,那個男人似乎讓她看到了一個全新的世界。於是她決意離婚,丈夫久久沒有言語。
漫長的沉默中,她拿出小剪刀開始修剪指甲。可是她的小剪刀有點兒鈍了,不太好用。
“你把抽屜裏那把新剪刀遞給我一下,好嗎?”她說。
丈夫把剪刀默默地遞給她。她忽然發現,丈夫送給她剪刀的時候,刀柄的方向是朝向她的,刀尖朝著自己。
“你怎麼這麼遞剪刀呢?”她有點兒奇怪。
“我一直都是這麼給你遞剪刀的。”丈夫說,“這樣萬一有什麼意外,也不會傷到你的。”“是嗎?”她說,心卻忍不住輕輕一動,“我從來沒注意過。”
“那是因為這太平常了。”丈夫靜靜地說,“我從沒有說過。因為我一直以為這沒有必要說——其實我的愛也是這樣的。從我愛上你的那一天起,我就告訴自己說,要把最大的空間給你,要把最大的自由度給你,就像剛才遞剪刀時把刀柄給你一樣,把愛情的生殺大權給你,讓你不會受到傷害——最起碼不會從我這裏受到傷害。也許這並不驚天動地,也並不轟轟烈烈,可這就是我的愛。”
她低下頭,望著手中冰涼的剪刀,淚水奪眶而出。是的,丈夫一直都是這麼愛自己的,他給予自己的一直都是刀柄之愛。可自己給予丈夫的又是什麼呢?
這是怎樣一份細膩的愛,當我們用心去體會時,都會被深深地感動。故事中的這個女人最終回到了丈夫身邊。
幸福就像空氣,握不住,摸不到,它就是一種感覺,隻有當你用心去感悟的時候,才會發現幸福就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細節裏。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一個小小的動作,都會讓我們感動很久很久。
當你對現在的生活開始厭倦,不妨換個角度去重新認知它。試著認識生活中那個“全新”你。幸福是由很多細節組成的,勞累時候的一杯熱茶,失望時候的一句鼓勵,尋常日子裏的會心一笑,行走路上的互相牽手……看似小小的動作,卻常常會溫暖人心。
享受生活,認真對待每一天中點點滴滴的小事,是心靈上的休息和調適。花開時,敞開雙臂感受春的溫暖,不要拒絕蜂蝶的吸吮和頑童的采摘;花落時,別在意風采的流逝和路人無奈的眼神,從此覺得自己有所歸屬,並不感到孤單。即使隻能做一片綠葉,也要安心地成長,默默地進行光合作用,悄悄地把氧氣釋放人間,在潤養自己的同時供應萬物營養。
人最重要的是好好活著,每時每刻都感覺心靈的快樂,並對自身意義給予綜合評價和總體肯定,熱烈地擁抱生命中每一次晨曦、每一次日暮,自然隨意地品讀眼前每一分每一秒的感動,帶上一縷馨香一絲慰藉,享受最淳樸的清淨與和諧。有了享受生活的能力,也就收獲了快樂的人生。
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