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最難的階段不是沒人懂你,
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生活最大的悲劇不是沒人愛你,
而是你不愛自己。
自愛與自私是兩碼事
從小,父母和老師就告訴我們,要愛祖國愛人民愛他人;如果說“愛自己”,好像還真是一件不大光彩的事情。
《辭海》對自愛的解釋是猶言自重。找出自愛的近義詞自尊、自重等,可以用自我尊重、愛惜名譽、重視自己的人格來解釋吧。自愛不同於精神分析學派所說的自戀。一般性的自戀是人性中廣泛存在的現象,超出正常範圍的自我欣賞、自我陶醉恐怕會產生自傷,離自愛愈走愈遠。
自愛不是自私,不是自我中心,也不是自大。自愛,是我們感受幸福的前提,也是愛他人的先決條件。隻有愛自己,我們的心才能觸摸到世界真實而深刻的一麵。
很多人搞不清楚自愛和自私的差別。其實,真正愛自己的人是一點也不會自私的。一個人之所以什麼都先想到自己,是因為他自己家裏麵沒有人在,那個“核心人物”——我,老是跑到別人家去討愛、討東西去了。
以我們現在的生活條件,有什麼外在的東西是非要不可、沒有會死的?基本沒有。但是自私的人卻不顧一切,凡事隻想到自己。為什麼?因為他內在匱乏。就像一個永遠也吃不飽的人一樣,因為心裏匱乏、饑餓,所以你給他再多的食物,他也不滿足。內在的匱乏誰能讓你滿足?永遠不是外在的人和事物,而是我們自己。所以,如果你真的愛自己,就要隨時隨地都在心裏陪伴自己,給自己關愛。你會是一個非常歸於中心的人,這樣的人,不急不躁,不會去和別人爭名奪利,更不會像一個乞丐一樣去跟所有的人乞討:愛、肯定和關懷。
我身邊不少條件很好的單身朋友,一直找不到對象。仔細檢視之後,我發現他們都是無可救藥的自我感覺過於良好的人。和他們接觸幾分鍾之後,他們的所言所行就開始不斷地為自己鼓掌,不是炫耀自己的功績、優點、榮耀,就是自顧自的說他們感興趣的無聊事情。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他們自我內在感覺不良好,所以需要一直爭取外界的注意力和肯定,這還不夠,自己還得不斷地誇獎自己,這些人內心貧乏得可憐。正是他們太不愛自己,所以才要不斷地在外界乞討注意力和關愛,這樣的人,能夠吸引到什麼樣的異性呢?一定是跟他們條件不對等的異性。而這樣的人,他們又是看不上的。所以,明明條件非常好,可是卻找不到對象,於是,他們成了單身路上的一員“剩鬥士”。
雖然不少人嘴上說,“我單身,我幸福!”、“我剩故我在”、“我就單著了,咋的!”的確不咋的,如果你能抵禦父母的疲勞轟炸,如果你能一直了解自己需要的是什麼,如果你能堅信在未來的某一天愛情一定會來臨,這份遙遠而篤定的期待可以帶給家人安心感,那麼你可以繼續將這份等待堅持到底。
剩著不要緊,可怕的是一直剩下去。隻怕等不到愛情,很多人就一時疲憊反而湊合著找一個人將就了一生。
有這樣一個說法:愛情就像晚上在路口等計程車,明明有很多車經過,偏偏沒有一輛是空的,站著等了很久,終於決定換個路口等,哪知沒走幾步,剛才站著的地方馬上就有人打到了空車,於是不甘心地回頭又等,可是空車再也沒來,結果就這樣被獨自留到了深夜。這就是當下不少人愛情與婚姻的寫照。
韓劇《達子的春天》中有這樣一句台詞:一個人生活的時間太長了,所以懂得一個人生活的方法;但對兩個人生活的方法,我卻太笨拙了。
真的,單身是會上癮的,一個人久了,久而久之會變成習慣。一個人久了,會懶得戀愛,朋友會越加重要,會越來越喜歡聽歌,對愛情會越來越挑剔,會比以前更重視更愛父母,更重視親情,對所有的節日大多沒什麼期待,會覺得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在租來的小公寓中,達子肆無忌憚地狂吃海吃,在床上坐沒坐相、蓬頭垢麵,打嗝甚至放屁……
隻是,你能不能在你遲暮之際,自己一個人,還能勇敢地說:麵對一路走來的青春年少,我無怨無悔?
除了社會、家庭等原因不說,我覺得出現所謂“剩男剩女”,主要還是自己“剩”下的。
一、過度自我保護。給自己包了一層厚厚的殼,雖然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受傷但也把一些人拒之門外。
二、太多框框條條。身高、長相、性格、職業甚至祖籍等,一係列限製下來,就把很多人淘汰掉了。
三、完美主義作祟。總希望戀愛、婚姻一次到位,希望遇見的這個人就是以後一輩子走下去的人。
於是,很多人被迫在單身的路上或者相親的路上疲倦奔跑著。
躲在家裏、遁在網上,天上也不可能掉下一個林妹妹或者寶哥哥。如果剛好是愛情空檔期,那就當成提升自己的好時機。與其每天生活在怨天尤人中,扛著巨大的結婚壓力不知所以,不如靜下心來認真思考。思考自己到底需要一份什麼樣的感情,如何提升自己才能擁有想要的感情。這樣,在邂逅優秀的異性時,才不因為自身條件而錯過。
這個世界上不是沒有合適你的人,而是你不懂自愛設定的各種條件,限製了優秀的人接近你。
別把自己的心變成賤賣的商品,不分辨地輕易交付於人;也別把心放在閣樓裏,居高臨下地看著;更別把心浸泡在回憶的毒汁中,拿一生來祭奠前塵往事。
“寧可高傲地發黴,也不委屈地戀愛。”這是“剩女骨灰級教母”張小嫻的一句經典的話。可她還有一個經典名句:“我曾經以為,我會找到一個自己很愛很愛的人。可是後來,當我猛然回首,我才發覺自己曾經多麼天真。假如從來沒有開始,你怎麼知道自己會不會很愛很愛那個人呢?其實,很愛很愛的感覺,是要在一起經曆了許多事情之後才會發現的。”
20世紀初傑出的精神分析學家佛洛姆說:“自愛不是自私,自愛是愛他人的基礎。對自己的生活、幸福、成長以及自由的肯定是以愛的能力為基礎的。看你有沒有能力關懷人、尊重人,有無責任心和是否了解人。如果一個人有能力創造性地愛,那他必然也愛自己,如果他隻愛別人,那他就沒有能力愛。”不愛自己甚至厭惡自己的人,不會耐心地守候自我,也不會有快樂。一個連自己都不愛的人,無論如何都不會是一個可愛的人,自己都嫌棄自己,當然不會真正去愛別人,那樣的人同樣不會得到別人的愛。
給人以生命歡樂的人,必是自己充滿著生命歡樂的人。擁有自愛的人生,不會孤獨寂寥;懂得自愛的人生,是能夠體會美好的人生。
尼采說:“生命最難的階段不是沒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他還呼籲:“人必須學會以一種衛生而健康的愛來愛自己,這樣他才能耐心自守,不至於神不守舍。”
自私是負麵地感染自己和別人,自愛是正麵地感染自己和別人;自私的基礎是剝削,自愛的基礎是保護。因此,自愛與自私完全是兩碼事。
千萬不到等到有一天老得走不動,才後悔,自己心頭曾經有一抹無法言表的傷:
我熱情了整個世界,卻唯獨冷落了自己一人。
我應酬了無數的人,卻從來沒有應酬過自己。
我不斷地給人送禮,卻忘記了給自己備一份。
學會瀟灑地饒過自己
人的頭腦是用思想、信念和自己的“自言自語”組成。據科學家說,我們每天會有六萬多個思想,即我們清醒的時候一秒鍾有一個思想。怪不得我們一天下來這麼累呢!
據說,平均人們80%的思想是消極的。美國國家健康研究所的研究證明,消極的思想會刺激大腦產生壓抑症或焦慮。相反,積極的思想會對大腦產生一種平靜的、有益的作用。
要防止讓這些消極的思想使自己不快樂,不見得要擺脫它們,最簡單的方法是接受一個事實,即:你的想法不一定正確,不要相信你自己想的一切。很多人習慣性地認為自己想的就是對的,並無意識地對自己的思想有所反應。
其實,如果我們試著從另一個角度去想想,也許就會發現一種嶄新的境地,會發現你的思想並沒有給你一個真正的現實圖畫,你就會覺得你不一定讓你的思想使你痛苦、傷心或焦慮,讓它們扼殺你的幸福,而你也就饒過了自己。就像美國牧師、心理學家安色尼·麥羅說的:“唯一造成不幸福的感覺是你頭腦裏的錯誤觀念,那種廣泛傳播的非常普通的觀念,那種你從沒有過疑問的觀念。”
每一次饒過自己,就會發現你發掘了另一種給你帶來平靜生活的選擇,從而從以前的想法中解脫出來。比如:我不漂亮,他不愛我,他不理解我,我沒有錢,更糟糕的事要發生,等等。我們完全可以把自己的壓力、挫折和憤怒變為自由。
在波尼歐島上居住的人們常用一種很巧妙的方法捕捉襲擊他們莊稼的猴子。他們拿一個空的椰子殼,上麵掏一個隻能放猴子一隻手的小洞,再在小洞裏放上點兒米。他們用米做誘餌,把椰子拴在地上。偷吃的猴聞到食品的味道就來偷。它們把手伸到椰子裏去抓米,可是想把手拿出來時卻拿不出來,因為攥著拳頭的手不能從小洞裏出來。要想跑,猴子必須放開米,因為不放開,這些猴子就永遠處於被陷狀態。
很多人就像這些猴子一樣,被陷在消極的思想裏,因為我們就是不能放手饒過自己,有時甚至越是反抗,陷得越深。
人生在世,難免遇到挫折和失意,生活和工作的壓力固然是現實,但心情的保持還靠自我的調節。女人應該學會適時地饒過自己,理性地麵對現實,調整情緒,用寬鬆的心態去麵對身邊的人或事,讓自己擁有健康的身心和愉快的情緒。
我們都知道著名作家《老人與海》的作者海明威,他的孫女兒馬瑞亞也是一位作家。海明威曾多年受害於壓抑症及酗酒,最後終於控製不了,在馬瑞亞生前四個月自殺了。他是這個家第四個自殺的人。從此,酗酒、吸毒、精神病和壓抑症就一直纏繞著這個家庭。
雖然馬瑞亞在很多方麵逃脫了海明威的詛咒,但是她生活中最大的問題是她的自恨或自卑。多年來,她腦子裏總有一個聲音對她說:“你不好。”尤其是她對自己的相貌感到深惡痛絕:她的臉很寬,胸脯很扁,腿長得又瘦又細,而且說話聲音很難聽。馬瑞亞對自己的身體自卑極了。
這種癡迷也有家族史。據說海明威也多年注意自己的體重。他所住的每個房子的廁所裏的牆上都有他寫的體重。她的姐姐也是因為身體問題受壓抑最後自殺的。
不難看出,這個家庭的災難性行為:要不得精神病,要不自殺,甚至兩者都有。這對馬瑞亞這樣一個女孩子來說,都不是很好的征兆。
馬瑞亞經常擔心自己早晨起來會像家裏其他人一樣突然發病,所以她變成了一個自己的控製狂,特別是控製自己的飲食。很多年,她吃完上頓就想下頓該吃什麼,不吃什麼。她怎麼也不能放過自己,她覺得精神病和壓抑症自己不能控製,但飲食和習慣可以控製。她過分嚴格地鍛煉自己,嚴格控製任何進嘴的東西。總之,她就是饒不了自己。
馬瑞亞覺得,隻要控製飲食和生活習慣,她的那種自卑就會消失。然而,它從來就沒消失過。
後來她覺得,她越擔心,越焦慮,就越放棄不了這種想法;而當她停止控製自己,開始放過自己時,反而覺得輕鬆了。
馬瑞亞覺得,最好的放過自己的方法就是爬山。像她的祖父一樣,她也熱愛自然,當她發覺自己不快樂時,她就到外麵去。
有一次,她不開心,她覺得自己像“一個一點兒也不吸引人的巨大的、超大的一坨東西”。那天天氣很好,她就去爬山。當她走到林中小路時,她覺得快樂極了。等她回到家裏,她一照鏡子:發現還是自己同一個人,穿著同樣的衣服,一磅也沒減。她對自己說:“嗯,你看著不錯。”其實,她的身體沒有任何區別,唯一不同的是她饒過了自己,放棄了那些使她煩惱的思想。
馬瑞亞過去一直和自己的身體過意不去,現在她終於能饒過自己,不再和自己過意不去。現在的她能很好地照顧自己,因為她想照顧好自己,而不再是想改變自己的外觀,和自己過意不去。
如今的馬瑞亞,已經學會了事事放過自己,找到自己的生活中心和幸福,而不是糾纏自己的身體。
就像馬瑞亞一樣,很多人常常不能放過自己,讓各種各樣的事務或思想使自己煩惱。其實,很多時候你想的或感覺的未必就是正確的事實。要學習超越我們自己的頭腦,放棄不理性的思想和感覺。
學會瀟灑地放過別人,同時也要學會放過自己,這才是聰明人的聰明做法。
放過自己,需要勇氣。人不是神仙,不容易把生活過得風輕雲淡,人總會為了七情六欲而大喜大悲。然而,得與失,真的不那麼重要,我們應該好好把握自己平靜快樂的時光,盡可能地完善自己,寵愛自己,擁有一種好好過日子的決心。
正如特蕾莎修女所說:“上帝隻是要你嚐試,不一定要你成功。”學著放過自己,放過自我虐待、自我否定,你的心就將會張開微笑,你就會更懂得去愛。理性地麵對現實,調整情緒,不但用寬鬆的心態去麵對身邊的人或事,也用同樣的態度去對待自己,讓自己擁有一個健康的身心和愉快的情緒,這樣才更容易得到幸福。
用愛的方式表達負麵情緒
每個人每天都會被各種各樣的情緒包圍著。情緒有時會像野火般快速蔓延,不管是快樂或者悲傷的情緒都具有傳染的因子,不管是良好的情緒還是負麵的情緒,都會給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帶來影響。
我在做職業谘詢的過程中,接觸過這樣一個個案。
蕭蕭是個脾氣很暴躁的女孩,她心中的怒氣總是遇火就著,幾乎每次和老公吵架,她都要占上風。
某一天,她又和老公吵架了,起因是她老公和朋友去喝酒沒有告訴她,並且很晚才醉醺醺地回到家。那天蕭蕭的老公回到家,或許是喝得太多,什麼話也沒說就直接搖搖晃晃地“飄進”臥室,直接就躺到床上。
麵對做出如此舉動的老公,蕭蕭二話不說,把身材高大的老公拖出臥室,“扔”在客廳的沙發上。不論蕭蕭怎麼罵,他還是沉睡著,扔成什麼樣就什麼樣地臥在沙發上,仍舊是一句話不說。
回到臥室的蕭蕭怎麼也睡不著,因為她心中的怒火還沒有發泄出來,她憋屈。半夜裏,她仿佛聽到客廳有走路的聲音,蕭蕭感覺可能是老公清醒了起來倒水喝呢。聽著聲音,她也迅速起來,看看老公是不是真的清醒了,然後準備和他理論一番。
果然不出蕭蕭所料,當她打開門時,看到老公正坐在沙發上端著一杯水喝。蕭蕭怒火中燒,她老公自知理虧,當看到蕭蕭出來時,他先獻上笑臉,賠不是,說昨天去參加一個朋友的生日聚合,但是巧的是手機也沒電了,後來一忙就沒顧上給蕭蕭打電話,並且保證以後再也不敢不打招呼就去喝酒了,但是生性暴躁的蕭蕭,哪聽他那一套啊。不等老公說完,就走到老公麵前奪過他手中的杯子,惡狠狠地摔到地上,然後把茶幾上的玻璃容器全部摔到地上,並且還對老公大吼大叫……
其實,蕭蕭家的餐具是家庭用具中更新頻率最快的,因為每次蕭蕭發脾氣都會和這些用具過不去,輕則是一件一件往地上摔,重則橫掃桌麵隻聽爆響。盡管她的老公會幫她收拾殘局,但是生氣過後蕭蕭又非常後悔。她也知道這樣不好,然而她卻怎麼也控製不住自己。
像蕭蕭這樣有了負麵情緒就大肆發泄出來的行為,不但傷害了他人,更傷害了自己。最後的爛攤子還得自己去收拾,後悔的還是自己。每個人都有情緒,重要的是別讓負麵的情緒來左右你的生活,造成更大的困擾。戰勝自己的第一步就是要掌握情緒。
眾所周知,人是動物界中唯一具有意識的成員,隻有人才能通過有意識的心理,自覺地從內部控製我們的情緒,而不是受外界的影響產生感情衝動。
你越是文明、有修養、有教養,你就越能控製好自己的情緒和感情。把行動和理智結合起來,從而就可控製住情緒。在生活中,我們要學會用愛的方式表達負麵情緒。
如何用愛的方式來表達負麵的情緒,如何讓自己遠離負麵的情緒呢?
對付負麵情緒的最大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如果負麵情緒來自他人,千萬不要輕易動怒,先避開當時的環境,出去散步或者和知心好友聊聊,等到情緒平緩後,再來找出問題症結所在。如果負麵情緒來自自己本身,最好先讓自己有獨處時間,使內心獲得平靜,透過自我反省找出問題核心。有時負麵情緒是因為工作或生活的壓力而產生,這時候必須檢討自己的生活形態,才能讓負麵情緒遠離自己。
當出現不良情緒時,隻要說出來就夠了,不需要用行動表現出來,這才是最高明的做法。你可以說:“我現在非常生氣,氣到想摔東西的程度!”隻要把你的真實感受告訴對方,讓其知道你想怎麼做,做後會有什麼後果就行了。否則,在歇斯底裏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破壞人與人之間的感情。
有一位非常善良的女孩,她曾經和一位非常優秀的男孩談戀愛,後來卻分手了。
朋友問起原因,她說:“他從不關心我的感受。他不知道我喜歡吃什麼,不知道我有什麼愛好,不知道我其實一點都不喜歡周末悶在家裏,不知道……我懷疑,他是否真的愛我。”
朋友希望他們能複合,就把女孩的話轉述給了男孩。男孩則無辜地說:“我怎麼關心她的感受?她從來沒有告訴過我這些啊?”
的確,正如一位朋友所說:“你自己如果都不在乎的事情,我為什麼要幫你在乎?”
在平時的生活中,男人常常這樣抱怨自己的伴侶:“我老婆最大的缺點就是她從來不告訴我她的想法。”而女人則抱怨自己的男人:“我們那麼親密,那麼相愛,他怎麼可能不知道我想要什麼,還要我說出來?一點都不貼心。”
抱怨並不能解決問題的所在,隻能加強負麵的情緒,並惡性地傳遞下去!
其實,我們對感情總是要求太嚴苛,對友情、親情也是如此。
女人不喜歡告訴男人應該怎麼對待她們,女人向男人傾訴自己的感覺,要男人時時配合自己的感覺來行動。女人不喜歡說出自己的需求,等到有一天忍無可忍,就大發雷霆:“你為什麼不在乎我的感覺?”
男人卻不同,他們會直截了當地告訴女人自己的想法。比如,男人會對女人說:
“我希望每一天可以吃到你做的早餐。”
“我不喜歡你遲到那麼久,下次你可不可以盡量準時呢?”
“我不喜歡你穿得那麼暴露,我會因此而不高興。”
很多時候,不了解對方,達不到對方的要求並不是因為感情不深,而是我們每天要麵對工作和生活上的眾多瑣事,已沒有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摸索對方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