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一直等待著你

說出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

給自己一個承諾——

我才是命運之船的掌舵者。

畢業5年的岔道口別走錯了路

2013年6月13日,在杭州師範大學阿裏巴巴商學院舉行的2013屆畢業典禮上,阿裏巴巴集團首席執行官馬雲發表演講。他說:5年內,不要離開你的第一份工作。第一份工作的堅持,比後麵工作的堅持更為重要。不論你考研,出國,創業,不管什麼工作,記住,短暫的時間內,向身邊的每一個人好好地學。做的時候不要想離開,有一天等機會來了,再選擇下一個機會。這個世界不缺機會。

馬雲1988年在杭州師範學院(現杭州師範大學)英語專業畢業,此後任教於杭州電子科技大學;1992年,第一次創業,成立海博翻譯社,由此踏上了走向世界、了解互聯網、電子商務的征程。

從1988年到1992年,差不多就是5年,難道這隻是一個巧合?

那麼,如果尋證一下其他那些成功人士特別是那些屬於與我們同一個年代的榜樣的事跡,我們就可以發現一個規律:他們命運的轉折點,都基本出現在畢業5年之內這段時間。

現任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複,1983年獲得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計算機係學位;1988年,《商業周刊》授予該係統“最重要科學創新獎”;李開複還開發了“奧賽羅”(黑白棋)人機對弈係統,因為1988年擊敗了人類的世界冠軍而名噪一時。

1983年,1988年,的確是5年!

現任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兼總裁俞敏洪,1985年從北京大學畢業,留校擔任北京大學外語係教師;1991年,俞敏洪從北京大學辭職,進入民辦教育領域,先後在北京市一些民辦學校從事教學與管理工作,開始了新東方的創業過程。

1985年,1991年,差不多是5年!

百度公司創始人李彥宏,199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信息管理專業;1996年,他解決了如何將基於網頁質量的排序與基於相關性排序完美結合的問題,並因此獲得美國專利,從此開啟了專注網絡搜索引擎的大門。

1991年,1996年,真的是5年!

騰訊公司創始人馬化騰,1993年畢業於深圳大學計算機係計算機專業,之後開始任職軟件工程師,第一桶金來自軟件銷售及股票交易等。1998年始創騰訊,從此建立起了一個龐大的企鵝帝國。

1993年,1998年,又是5年!

京東商城CEO劉強東,1996年從中國人民大學畢業,2001年從之前的傳統渠道商定位轉變為複製國美、蘇寧的商業模式經營IT連鎖店,然後開始涉足電子商務領域,2010年成為國內首家銷售額超過人民幣百億的網絡零售企業。

1996年,2001年,還是5年!

當然,還有很多人,不一定是剛好畢業第5年如此湊巧,但基本都是在這個節點上下,比如周鴻禕、雷軍。這不得不讓我們思考一個問題:畢業5年對我們的命運轉折有多重要?

畢業後這5年,我們當中絕大部分人都會經曆人生中兩個最重要的轉折:

從畢業到就業,從校園到社會——參加工作;從單身到結婚,從個人到多人——建立家庭。進入職場與建立家庭,這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兩個轉折,也是貫穿一生的主題。能不能處理好這兩個轉折,能不能正確麵對這兩個選擇,關係到你是否能成功與幸福。

人生就好比一場球賽,從出生到發現生命意義之時相當於人生上半場;發現生命意義之時相當於中場休息,大約就是在人40歲左右的時候,發現生命意義之時直到死亡相當於人生下半場。如果我們說觀山閱水、天人合一是中年人生的追求的話,那麼改天換地、氣吞山河則是上半場青春歲月的主題。人生上半場培養起來的思維方式與工作習慣,將決定其在下半場能否領先於別人。

要知道,人生上半場會比你想象中結束得早!畢業後這5年決定你的一生!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人生上半場太“閑”,下半場會被“嫌”。

人的一輩子,求學階段尚未完全成熟,生活來源依靠父母,命運的選擇權基本掌握在父母手裏;退休以後逐漸步入老年期,要依靠子女或社會,命運的選擇手杖開始交給子女或社會;中年時期可謂“刀槍不入”,價值觀與世界觀已經定型,基本很難改變;畢業5年之後則是一個人的角色增加與變化最多的時期,麵臨著晉升加薪的職業發展需求與家庭角色的增加變化,基本沒什麼時間與空間讓你進行人生的思維鍛煉與能力提升。

那麼,這樣看起來,隻有30歲前的幾年也就是畢業後5年這段時間是你能掌握自己命運的選擇權與發言權的,在最能決定自己命運的時候,如果還不把握,還要等到什麼時候呢?

在這裏,要強調的是,“畢業5年決定你的一生”不是一種宿命論,而是一種創命論。

持宿命論的人認為,反正我的人生已經都注定了,那還努力什麼呢?既然我注定是窮人,那還努力工作幹嗎?既然我早晚得死,那活著有什麼意義?

持創命論的人則認為,能不能做成事,天時、地利、人和很重要。“天時”定,“地利”定,還有“人和”可以改變!哪怕隻有一絲機會,也要努力去爭取。

這種創命論,用當下流行的說法,就是人生設計與職業生涯規劃。

路遙在《人生》中引用了作家柳青的一段話:“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隻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

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業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能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能影響一生。利用好畢業這5年的時期,才能在接下來的歲月順勢飛揚。

在人生舞台上,你是誰的劇本

2008年11月5日,奧巴馬擊敗對手麥凱恩,成為美國首位黑人總統。奧巴馬在妻子和兩個女兒的陪同下在競選總部芝加哥的格蘭特公園和民眾分享獲勝的快樂,和奧巴馬走過這艱難競選路程的妻子米歇爾也大聲呼喊著:Yes,wecan!

2012年又迎來美國總統競選。在競選中,米歇爾再次盡心竭力。她可以算是奧巴馬的“首席代言人”。從2011年5月到11月,她領銜了77場籌款活動,平均每個月5場,最近幾個月來更在大選“戰場州”出席了24場競選活動並發表演講。她講自己的藍領父母,講奧巴馬的中產出身,盡管她不說,但已和羅姆尼一家形成鮮明對比。北京時間2012年11月7日,奧巴馬在美國總統選舉中擊敗共和黨候選人羅姆尼,成功連任。

這不得不讓人感歎,娶到一個好妻子是多麼重要。米歇爾曾說,她擁有的最好東西,就是她的丈夫。但是,這不意味著她完全失去了自己。有一次,美國脫口秀頂級主持人歐普拉采訪米歇爾,問她丈夫當總統了是不是覺得很高興。米歇爾回答:“我對我自己很高興。”她很注意鍛煉和照顧好自己。她說,如果需要,她會早晨4點半起床鍛煉身體,因為她每天不鍛煉就難受、很壓抑。歐普拉說:“那麼早?”米歇爾說:“如果我們需要上班,我們會起早;如果我們需要照顧孩子,我們會起早。可是,為什麼為了我們自己,就不能呢?”

確實如此,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是永恒的,什麼都要經營與維護。把自己的幸福托付給別人,就把自己放在比別人低的位置,把自己放在劣勢和從屬地位。要把自己托付給自己,不要動輒說托付終身,先搞好自身建設。

俗話說:“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每個人的命運都握在自己的手中,人的發展方向和生死成敗,完全取決於我們自己。

我經常在城市街道邊人多的地方,看到這樣的“風景”:一個長髯老人,麵前鋪著一張自製的招牌,上麵寫著“起名、預測愛情、婚姻、事業”,憑借自己的伶牙俐齒,美其名曰在為來人“指出光明的前途”。

我一向不屑於這樣的人,隻是覺得他們也許是出於謀生的需要而無奈使出的一種生存手段,或者,是他們年紀大了,在家裏悶得慌,出來透透氣。隻要你不理他們,他也不可能非在大庭廣眾下把你的錢騙走吧。

不過,我後來發現,還真有人相信這些“賽半仙”的,更有甚者還到了“如癡如醉”的地步。

有一次,我從這樣一個“賽半仙”旁邊走過,發現竟然有兩位二十幾歲的年輕人正端正地圍坐著——一副虔誠的樣子。這位上了年紀的“賽半仙”戴著一副深度老花鏡,身前一塊紅布的左上角寫著幾個不算工整的毛筆字:“易學考察實踐取證,易理谘詢趨吉避凶。”右上角是一幅八卦圖,上置一隻卦簽筒。“賽半仙”說:“看在你們剛出來上班工資不高的份上,每人就收10塊錢算了。”兩位年輕人不住地點頭允諾。

“賽半仙”讓其中的一位伸出左手,他說算命的規矩是男左手女右手,然後指著手紋說哪一條是事業線、哪一條是愛情線、哪一條是生命線。接著,“賽半仙”給他們講了一些誰是什麼性格、在公司表現如何等一些模棱兩可的話,結尾處是一大堆年輕人愛聽的祝福語,讓人聽了非常舒服。兩位年輕人付完錢後,興高采烈地離開了。

看著他們遠去的背影,我的心裏真不是滋味。

當你開始關注自己,探索自己的價值觀,思考生命的意義之時,你的內心便逐漸強大了,幸福的種子便一點點萌發了,你踏上了一條不斷增值的人生之路,在未來的道路上,幸福會將你包裹得嚴嚴實實。

在生命的劇本中,你不是父母的續集,不是孩子的前傳,不是伴侶的外篇,而是自己的導演。記住:確定了主角,戲就不會跑偏,戲就會精彩。

在麵具下,你過著怎樣的生活

1818年,清代作家李汝珍的小說《鏡花緣》問世。

在這部小說中,有一個“兩麵國”,國中的人長著兩張臉,前麵一張臉倒是尋常,後麵一張臉卻是十分醜陋凶狠、猙獰齷齪,輕易不能露出的。尤為奇怪的是,越是前麵那臉正氣凜然、相貌堂堂、慈眉善目或者天真爛漫,背麵那張臉越是猥瑣奸邪、惡形惡狀。所以,兩麵國人一概都戴一頂特製帽子遮蓋,名為浩然巾。

兩百多年前的小說,仍然不失諷刺現實的力度。

相信很多人都參加過這樣的同學聚會,那簡直就是一場幸福的攀比大會。

你在哪上班?在哪家公司當老總?一年有幾次出去度假?孩子學習成績怎麼樣?

我,就是一個普通小職員。有的人灰溜溜地回答,語氣不太壯。

是嘛,我在證券公司,一萬多。沒辦法,你知道,金融係統嘛。

你們就是好啊,我們在石油,工資倒不高,就是福利還可以,吃什麼都不用花錢。

還是你們好,你們是大權在握啊……

哪裏哪裏,你們掙的才是實在的錢……

這群人都在比拚著自己的幸福,誰也不甘落後。大家不約而同的都會玩一個遊戲,就是先把自己損一遍,然後再狂誇一頓別人,然後享受別人更加猛烈的誇獎。

大學同班同學,是你最熟悉的人,又是你最不熟悉的人。為什麼這麼說呢?在大學四年,一起同窗甚至同寢室,同學的性格特點甚至生活習慣(比如打呼嚕)你都了如指掌,所以說是你最熟悉的人;可是,大學同學都是來自五湖四海,他在上大學之前的成長經曆、家庭背景,你可能就不一定那麼清楚了。據我了解,大學同學裏麵,去過對方老家的人很少。這樣一來,畢業後,大家的情況就非常複雜了:

找工作時,有的靠自己的努力和能力獲得,有的是通過家裏的關係,有的則通過自己的處世技巧……在各自的崗位上進行奮鬥,有的買了房子,有的買了車子,有的結婚生子……

關於具體其中的情況,你可能都不太了解。那麼,大學同學經常聚會,難免看到哪位同學買車了或者聽說哪位同學買房了之類的事情,也許你表麵上波瀾不驚,冷靜淡然。但是,在你聚會結束的路上或者回到家後,你內心深處有時會不會這樣想呢:哎呀,想當年我成績比那個誰好多了,怎麼他現在都混上經理了,我還是個小職員啊;想不到啊,那哥們才畢業不到一年就買房子了,都是同一屆的,我怎麼就還租地下室呢?諸如此類。

這樣就變成了你在同學的擁有裏尋找你自己的痛苦。你既想從同學的擁有裏找自己的影子,又想拽著同學這根繩子從自己的擁有中跳離。於是,當在同學的擁有裏找不到自己的影子和拽著同學的繩子沒有從自己的擁有中跳離時,就開始怨天尤人或者破罐破摔了。如此,久而久之也就把生活當作了負擔,隨之便會覺得生活充滿了痛苦。

人比人,氣死人。當你過度地和同學“湊乎”在一起的時候,就會像兩隻想抱團的刺蝟一樣,可能要被對方身上的“刺”給紮痛。

幸福或許的確是一個比較級,但是要有東西墊底才感覺得到。關鍵看你怎麼比,跟誰比。兩個人過日子,就像一口炒菜鍋架爐子上,趕上手藝好的,人家能做出美味佳肴,趕上不精通烹飪之法的,能做熟已經算不錯了。可甭管是什麼樣的大師傅,鍋裏幹幹淨淨,你再摸摸鍋底兒,人人能蹭一手黑。家家都有黑鍋底兒,才是婚姻的真相。關鍵在於,你是看鍋裏還是看鍋底。旁人的評價不是定論,適合不適合、幸福不幸福,隻有自己心裏最清楚,沒必要戴著麵具偽裝著去炫耀什麼。

事實上,從心理學來說,一個人越缺什麼,就會炫耀什麼,他會覺得身邊的其他人也覺得自己缺。於是他就會不斷地表達說自己其實不缺,一不小心就過了。這個結果就是,他不斷地表達的東西就是自己最缺乏的。這個法則有人稱之為“口是心非法則”。此法則看人非常有用:你看一個人覺得自己缺什麼,你就看他不斷強調什麼就好了。

如果這個口是心非原則用於生活中,你會發現那種越是強調價值的人,往往內心越缺乏這件事情的價值。

反複強調自己容貌和年齡的人,自信心很有問題。

反複強調自己職務的人,能力一定好不到哪裏去。

反複強調化妝品和衣服名牌的人,審美能力值得懷疑。

從某種程度上說,如果一個人什麼都不缺,他不會樂於秀什麼。

自己的工作比較一般,就會用各種事件來證明這個工作好。

孩子不聽話,就會逮牢各種小細節來誇獎孩子。

婚姻不幸福,就會編造一些事顯示老公多愛自己。

這樣的人,戴著麵具,當著演員。他們總是在有人的時候偽裝自己的情緒和心情,隻想讓大家看到好的一麵,但有時候自己又會很難受。你也許會笑一笑不置可否,但這確實是一些人的困惑。想做自己不能,偽裝的麵具又太累,究竟如何是好?

曾經看過一句話:“小醜的悲哀,隻有麵具能懂。”讀著很辛酸。的確,小醜戴著麵具表演,大家隻看到了他的笑臉,所以即使他摔倒了,痛了哭了,大家都以為他是在表演,沒人能懂他內心真正的感受。

問題是,一個人偽裝久了,便不由自主地忘了自己的初衷。麵具戴久了,便成了皮膚,撕下來時難免血肉模糊,那種痛誰能知?又有誰還會記得你當時也是一副天真的模樣?

天真本指心地單純,性情直率,不做作,不虛飾。然而,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生活閱曆的日漸豐富,對人、事、物、景產生了許多新認識、新想法、新理解、新心計、新謀略,於是,漸漸淡忘了天真,遺棄了天真,變得越來越成熟老練、圓滑世故、工於心計。不得不時時、處處、事事都為自己的心靈設防,常有言不由衷之感,不得不戴著麵具做人。

不要戴著麵具做人,自己該怎麼做就怎麼去做,不要為了一些小事而把自己真實的麵孔偽裝起來,那樣不好。身體上的勞累是暫時的,精神上的困惑卻格外傷神。不必整天捧一張虛偽的臉,仿佛色彩斑斕卻灰暗空虛;更沒必要在別人麵前擺出一副高傲的神態,或許別人隻是不計較那已過去了的小事,為的是讓我們的日子更精彩、更充實。

前陣子看過一部電影《婚前試愛》,裏麵有一句經典的台詞,是張小嫻的語錄:“你愛他就要先傷害他,因為內疚是維係愛情的最好方法。”聽起來有點道理,但又不大認同。

裏麵的男女主人公明明都戴著麵具,卻還試探著問對方信不信自己。最終雖然結婚在一起了,但是這段婚姻能維持多久不好說。我覺得,以愛的名義去傷害別人是可恥的。

愛應該是彼此關懷,而不是互相責怪。

愛應該是真心守候,而不是你爭我鬥。

愛應該是同心默契,而不是貌合神離。

愛應該是兩不疑猜,而不是各懷鬼胎。

如果愛情是要靠維係,那已經演變親情或婚姻。把內疚心轉化為責任心,或許也是張小嫻對當下社會真愛缺失、人人都戴著麵具生活而無奈做出的一種可行性建議吧。

其實,我們都不是政客,沒必要粉墨登場。“生當如琉璃,身心俱明澈。”懷有一顆通透的心,不偽裝、不顯擺,做一個明澈的人,做一個簡單的人。摘下麵具,不矯情、不做作,讓陽光照進你陰暗的心房,撥開濃霧重見天日。真實的麵孔最動人,真實的生活更精彩。

不要拿著別人的地圖尋找自己的路。其實,每個人都是一道獨特的風景。你站在橋上看風景時,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不必豔羨他人,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你該學會相信自己,再學會欣賞自己,試著把自己最亮麗的一麵找出來,並呈現在陽光下。生命是自己的,除了必要的擔當,更該為自己活著。

你是自己命運董事會的大股東

想停下來休息,又想跑起來,矛盾就像兩個對立的人擠在同一個身體。這個身體卻不能擔當起裁判的重任,無法評出誰贏誰輸,卻自尊到也不願外人的介入。如此懦弱又如此自負,結果兩個對立的人就更加囂張了。

……

我應該出發上班了。

我在上班的路上,並沒有想很多。隻是下雨的天氣,讓人的心情有些低潮。

我終於清醒地知道,不是孩子依賴我,而是我依賴孩子。

我可以找很多個理由和借口,但我還是狠狠地教訓了內心那個懦弱的分身。多麼厭惡,拖著我,要我停下來,要我躲起來,要我自圓其說,要我無所事事。

……

以上是一位女性讀者給我來信裏附加的一段她自己寫的生活片段。她對當下生活有點迷茫,對命運的轉向沒有答案,於是,寫信求助於我。

“現在的我,對職業發展有多渴求、多困惑、多痛苦,可用一句話總結:如果能讓我無牽無掛去外麵尋找一份可發展的職業,那麼我一定非常快樂。我是一個兩周歲孩子的媽媽,當孩子越來越長大的時候,我對於職業發展的渴望愈加強烈,這種強烈甚至演變為內心的痛苦。第一,我暫時沒有辦法去選擇,因為我現所居住的地方是南方某個小鎮,正規的私企可以說隻有一家,我目前正在裏麵從事行政方麵的工作。第二,我不知道怎麼去選擇,這個才是重要的問題,我本想說這樣擱淺的工作狀態也是學習,但目前我真的不知道如何規劃。最近看您說可以製定到36歲成功的目標,我覺得好幸運,可以在26歲看到這樣的希望。但我不知道怎麼去走。我覺得我已經結婚了,也生孩子了,家庭穩定。那麼,剩下的時間……”

這位姑娘給我的信洋洋灑灑將近5000字,對於她對我的信任,我非常感動。回信中,我也真誠地給了她幾點建議。

考慮兩個基本點:

(1)建議選擇自己適合的,做最本真的自己,這樣可以少走彎路。

(2)鼓勵選擇自己渴望的,做最期待的自己,這樣可以挑戰自己。

想清四個問題:

(1)如果選擇第一種,你能忍受可能產生的平常、平淡乃至平庸嗎?

(2)如果選擇第二種,你能承受可能產生的變化、挑戰以及壓力嗎?

(3)你的身體狀況、生活成本、家庭狀態允許你做到什麼樣的程度?

(4)家人的意見更傾向哪種?在穩定中求發展還是從冒險中謀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