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曲曲折折,百轉千回,路的盡頭是風景還是絕境,總得走走才知道。別人隻能幫你分析,不能給具體建議。選擇還得自己做,因為最終成功還是失敗,埋單的人都是你自己。如果經營人生就像經營一個企業,在女人命運的董事會上,自己就是最大的股東。
真的,作為真正對得起自己的人,沒必要把命運的權杖交給別人。
承諾都很美麗,但都很無力。在命運的殘酷現實麵前,承諾往往經不起考驗。
因為愛著你的愛,因為夢著你的夢,所以悲傷著你的悲傷,幸福著你的幸福;因為路過你的路,因為苦過你的苦,所以快樂著你的快樂,追逐著你的追逐;因為誓言不敢聽,因為承諾不敢信,所以放心著你的沉默,去說服明天的命運……
相信這首歌很多人都會哼唱幾句,沒錯,就是蘇芮唱的《牽手》。
的確很好聽,也很感人。但是,從某種意義上去研究的話,這首歌其實宣揚著一種“我需要你給我一個承諾”這樣的觀念。
大部分人在漫長艱苦的人生之路上,糊裏糊塗地由孩童變成了青少年,戀愛還沒怎麼談,隨後大學畢業,又由年輕人變成了大人,還不清楚自己要什麼樣的人生伴侶,就已經成為別人的父親或母親。很多人一生都在渴望別人給予自己承諾,而自己卻不肯給自己一個承諾。
當我們懵懂時,渴望父母給予我們生命的第一個承諾:“放心吧,孩子,爸爸媽媽會永遠保護你!”這是一種關於成長的承諾。
當我們開始上學時,渴望老師摸著我們的頭,親切地說:“別怕,有什麼難題就來找我,我會幫助你的。”這是一種關於學習的承諾。
當我們逐漸成熟,戀愛也隨之到來。你渴望身邊的他/她,含情脈脈地對自己說:“我愛你,我會永遠和你在一起,守在你的身旁。”這是一種關於愛情的承諾。
步入社會,我們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情感之旅,我們渴望著有一天,人生的那個伴侶對自己說:“我們結婚吧,我會照顧你一生一世的!”這是一種關於婚姻的承諾。
想一想,你是不是也把生命的承諾全部都交給了別人?
著名作家王海鴒在參加《名人堂》節目時說道:“不要動輒就說托付終身,你的一生對別人來說太沉重,要搞好自身建設,做到你的存在對對方來說是不可或缺的,這樣才可能真正的相濡以沫。”
其實,上帝一直等待著每個人說出自己真實的期望,等待你說出你想要的東西。
我們真正需要的是,給自己一個承諾——我才是命運之船的掌舵者,我會讓自己的人生增值,我要讓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幸福!別人願意承諾與否,無所謂。正像國際影星章子怡經常說的:“改變別人挺難,但是可以改變自己啊,可以向自己要一個承諾的呀!”
幸福與不幸福之間也不過幾步之遙。
哪怕有時候生活裏烏雲籠罩,也要在烏雲裏發出閃電。
或許你沒有能力驅逐烏雲,但至少有能力向晴好的前方跨上一步!
哪怕命運的董事會總有吵吵鬧鬧,在關鍵時刻你還是要拿出董事長的魄力拍板決定。
不要拿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能聽到人們埋怨別人的話:“這件事真氣死我了,他怎麼能這樣做事呢!”“我真倒黴,一遇就遇上這樣的人!”這就是我們對於別人的錯誤不能容忍,在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著名專欄作家哈裏斯和朋友在報攤上買報紙,那朋友禮貌地對報攤說了一聲謝謝,但報攤卻冷口冷眼,沒發一言。
“這家夥態度很差,是不是?”他們繼續前行時,哈裏斯問道。“他每天晚上都是這樣的。”朋友說。“那麼你為什麼還是對他那麼客氣?”哈裏斯問他。
朋友答道:“為什麼我要讓他決定我的行為?”
的確,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常常會遇到令人生氣的事情。比如:出門時有人不小心撞了你而沒有向你說聲對不起,這時候我們會很生氣,會說人家沒修養;還有因為某種利益關係使你“吃了虧”,或者是因為某些事情沒辦好或辦事不順利,也會讓我們感到不愉快;夫妻之間有時也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慪氣,甚至吵架;有時還可能遇到一個無情無義的朋友,也會使我們不高興。凡此種種,都是我們內心在作怪,都是由於我們沒有一顆容忍別人的心,埋怨遇人不淑、處人不善。
德國學者康德說過:“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因此無論是哪一種情況我們都不要太較真,即便是別人不對,而我們又為此裝了一肚子氣,何苦呢?
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不少人因為壓力過大而常生氣,有時候甚至亂發脾氣,但生氣對我們有百害而無一利。據科學家研究發現,生氣對人體的健康有以下害處:令皮膚長出色斑,引起胃潰瘍,加快腦細胞衰老,傷肝,引發甲亢,傷肺,損傷免疫係統等。
生氣不僅對我們生理產生不利影響,對我們心理也會產生負麵作用。在生氣的狀態下,我們會做出很多衝動的事情,結果後悔不已。在生氣的狀態下,你的情緒不穩定,處理問題失去理智,往往會做出錯誤的決策;在生氣的狀態下,你不分對象,每一個人你都看不順眼,往往你控製不住自己而把別人當作出氣筒。
一件事情,原本是別人的錯,晚上睡不著,在床上翻來滾去,來回移動的那個人,卻隻是自己;一件事情,原本是別人的錯,茶飯不思的那個人,卻隻是自己;一件事情,原本是別人的錯,耿耿於懷的那個人,卻隻是自己;而做錯事情的那個罪魁禍首,卻活得很逍遙,沒把那件事當作一回事;照樣的吃喝玩樂,他的人生依然很美好!而你目前的生活,卻被那件小事充滿了;你不斷地糾結,為此事而大動肝火。事後,旁觀者會迷茫,做錯事情的到底是誰?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愛用自己的標準來衡量他人。別人沒有達到自己的標準,就悶悶不樂。覺得別人做得不對,別人不應該那樣做的,那樣做太不人道了。曾經他需要自己的時候,自己義無反顧;如今,自己那麼需要他的時候,他不但不幫忙,還在旁邊,煽風點火。氣憤,自己很氣憤;覺得他這樣對自己很不應該,自己對他那麼有義氣,他卻背叛了自己。
大多數情況下,我們生氣主要是因為別人幹了讓自己不滿的事情或者看不慣別人的所作所為。既然別人已經錯了,我們為什麼還要犯同樣的錯誤呢?我們為什麼不大度一點,看開一點,幽默一點,讓別人的錯誤隨風而散呢?
不生氣,不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就是愛惜自己的健康,就是給自己更多的機會和幸福。當別人發生錯誤的時候,讓我們多看到別人的優點和長處,學著欣賞他們的優點,試著忽略他們的缺點,少埋怨別人,多改變自己,把更多的時間放在自我完善和自我進步上。
生活是美好的,我們沒有理由把寶貴的生命浪費在對別人的埋怨和痛恨之中。因為人與人之間會產生不同的人生態度和生活方式,與其浪費時間去埋怨他人,不如好好經營自己的生活。如果讓別人的某些不足影響了我們的進步,或者說拿別人的一點錯誤來懲罰我們自己,帶著情緒去生活,那麼我們的生活質量就會越來越糟,長此下去很可能會給我們帶來諸多身體疾病,這是多麼大的損失啊!真是不值得。如果我們能寬容地看待別人,用換位思考的方式體諒他人,不要刻意去想別人的錯誤,那我們的生活就一定陽光燦爛,輕鬆快樂。
當然,如果實在無法不生氣,那就要學會轉移。
可以嘴上不氣,但可以在日記本上生氣,記下你為什麼要生氣,值得不值得,久而久之,你就會控製自己的情緒了。要愛惜自己,要知道即使別人做的事情如何不對,生氣首先傷害的是自己的身體。生氣時,想想後果,別圖一時之快,同時想想你的感受和對方的感受。當你不生氣時,同那些經常受你氣的人談談心,互相指出容易引起動怒的言行。
生氣時也可以采用瞬間轉移法來消解你的憤怒。比如,你剛剛因為受了老板的批評而生氣,這時候你可以馬上轉移你的注意力,把你的注意力從生氣這件事轉移到其他的事件上去,比如想一想最近發生的令你愉快的事情,剛領了工資或者發表了一篇文章等。當你的情緒變得愉快的時候,你就會淡忘讓你生氣的事情。總之一句話,就是不要想讓你生氣的事情。
生氣的時候可以采取適當的方法發泄,當然拿別人做出氣筒也是一種發泄,不過這是最愚蠢的一種發泄,你發泄完後不但氣沒有消,反而惹來更多的氣。你完全可以想其他的方法,比如聽聽音樂,跑跑步等。
說得刻薄一點,受委屈了才生氣,無能的人才生氣。生氣是一件可能損人但一定不利己的事,千萬不要做,不值當啊!
不要因為自己是一隻鷹而羞恥
很多年前的某一天,在南方沿海的一個漁島,一個嬰兒呱呱落地。這個嬰兒就是我。那是我人生“起點”的開始。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感覺這個地方比較偏遠、天地非常狹小。看著書上和電視裏提到的精彩世界,我除了羨慕之外,心裏還有一種暗暗的失落:難道我的人生隻能和身邊大部分的人一樣,靠著種那三畝田、打那七方魚,然後到了二十來歲娶妻生子,就這樣過完一輩子?難道我人生的“起點”和“終點”這麼的單一?
怎麼辦?命運在哪轉折?
很簡單,知識改變命運!
在農村,讀書幾乎是長久以來被每個農民子女看成是魚躍“農”門的唯一途徑。
於是,我通過努力考到北京上大學,一下子覺得海闊憑魚躍,視野開拓了很多。
2001年,我入學了,所讀的專業在大學林林總總的專業中並不熱門,就業領域也相對狹窄,我隻是模糊地知道,自己有一天會從事這個行業。
大學除了兩端的少數人,大部分人都有著類似的背景:沒掛過科,也沒有優秀,是會場中的“群體觀眾”,是統計中的“眾數”人群。有些人確實很厲害,成績可以考到第一名、第二名;我也就是高數成績還比較好,100分可以考到98、96分,另外對專業課還比較感興趣。
就這樣,大學前兩年,我和大多數的同學一樣,渾渾噩噩地過著,並且初來北京的那種熱情與新鮮已經逐漸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對未來的不確定的恐慌。現在找工作這麼難,怎麼辦?就讀的學校不是重點名牌大學,怎麼辦?未來到底要做什麼呢?是回到老家,那個最初的起點,還是在北京隨便找個小單位作為一個新的起點?
又到了關於命運的節點上了。
有沒有可能出現“轉折”呢?
機會,往往就在平靜中到來,就像黎明前的曙光,來臨前的黑夜總是特別的漫長。
大三下學期,“拐點”出現了。我的一位大四的師兄所在的單位需要招一名兼職,並且把這個消息告訴了我。因為我們專業比較特殊,大三下學期基本沒什麼課了,我也不想再這麼“耗”下去了。於是,在一個寒冷的冬日早上,我跟著師兄到了公司。後來,事情就按照正常那樣進行了。我又把這裏當作一個新的起點,一切從零開始學,隻要能做的就做。很忙很累,也成長了不少,也當上了小中層。
就這樣過了一年,即將正式畢業,又需要進行抉擇了。是把這裏作為一個轉折點,然後離開去尋找新的起點;還是繼續留下來,在這個起點上墊高更大的成績,當時的我很矛盾,因為這一年多來,我對這個行業、對這份工作有了一些獨立的思考,可現實有時卻讓我感到很困惑甚至痛苦。
有一次,我給大學導師發郵件,詳細地講述了自己的苦惱:這個行業曾經在我心中是一種神聖的工作,但是現在很多事實卻讓人感到庸俗,周圍的環境和事物的運行規律與我理解的也完全不同,我感到很無力,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我的導師回信了,信中給我從網站上轉載了一個小故事:
從前,有一隻鷹蛋不小心落到了雞窩裏,被當成雞孵了出來。從出生那天起,它就與雞窩裏的兄弟姐妹們不一樣:沒有五彩斑斕的羽毛,不會用泥灰為自己洗澡,不會三啄兩扒就從土裏刨出一隻小蟲來。矮小的雞窩總是碰它的頭,而小雞們總是笑它笨。它對自己失望極了,於是跑到一處懸崖上,想跳下去結束自己的生命。但當縱身躍下的時候,它本能地展開了翅膀,結果飛上了雲天。它這才發現,自己原來是一隻鷹,雞窩和蟲子不屬於它。它為自己曾因不是一隻雞而痛苦的往事感到羞愧……
你沒有必要因為自己是一隻鷹而感到羞愧!做一個有責任心的商人比文人更可貴!
看了這封回信,我那顆迷茫、迷惑、迷惘的心豁然開朗起來。
畢業之後,我不再因為別人的不認同而痛苦絕望甚至是扭曲自己。
在接下來的幾年裏,我改變思維、轉換心態,同時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踏實地做好每一件事。畢業論文導師在信末尾的那兩句話,也成了我經常勉勵自己的座右銘。如今,每次去大學裏給學生做講座時,我也經常用這個故事去激勵他們。
平庸的人是世界上的大多數,是他們在支持著社會的運轉。問題是,當你處在困境的時候,在四周充滿惰性的消沉和單純的感官快樂之時,是不是還可以保持清醒的頭腦?
人生有諸多的選擇,讓我們最為困惑的不是選擇走哪條路,而是當走在某條路上時,我們不知道、不肯定我們的腳走在了最光明的路上,我們依然會時不時地顧盼其他路途上的旅客,用他們走過的每一個腳印的深淺和自身比較,用他們所暫時得到的耀眼的榮譽、利益和自己相斟酌。你會發現,在他們中間,你不是生活得最好的一個,但你總也不是最差的一個。
生命就像一次賽跑,在諸多跑道上,你不必顧忌占據了內道還是外道,隻要選擇適合自己的項目用心去跑,距離都一樣長,而最終獲勝者永遠是那個最用心的人。如果你不甘心一輩子都無法飛翔,請堅定自己是一隻鷹的信念。與別人不一樣,是你的光輝而不是恥辱。
你擔心的事情99%都不會發生
先講一個很多人從小就聽過的故事。
從前有個人,整天胡思亂想。他一會兒擔心天崩塌下來,砸扁腦袋;一會兒擔心地陷落下去,埋住全身。他越想越害怕,整天憂心忡忡。有個熱心人就去開導他:“天不過是一股積聚的氣體,上下四方到處都有。人的一舉一動,一呼一吸都要和它接觸。你整天在氣體裏活動,為什麼還擔心它會掉下來呢?”這個人半信半疑:“如果天是一股積聚的氣體,那太陽、月亮和星星不就要掉下來了嗎?”熱心人回答:“太陽、月亮、星星不過是氣體中會發光的物質。就是掉下來,也不會傷人。”他又問:“那地要是塌下去怎麼辦?”熱心人說:“地不過是堆積起來的土塊,東南西北到處都有。你東走西跑,成天在地上活動,根本不必擔心它會塌陷下去。”他聽了,心裏好像放下了千斤重擔,臉上露出了笑容。
沒錯,這就是著名的“杞人憂天”。
杞人憂天的故事,告訴我們不要毫無根據地憂慮和擔心。
我們再來看另一個中國古代的故事:
夏朝的神箭手後羿,練就一身百步穿楊的本領,立射、跪射、騎射樣樣精通,從未失手。
夏王聽說了他的本領,十分欣賞他。有一天,夏王把後羿召入宮,準備領略他的射技。來到一片開闊地帶,夏王叫人拿來一塊一尺見方,靶心直徑大約一寸的箭靶說:“這個箭靶就是目標。如果射中,我就賜給你黃金萬鎰;射不中,就削減你一千戶的封地。”
後羿聽了夏王的話,一言不發,麵色變得凝重起來。看著一尺見方的靶心,想著即將到手的萬兩黃金或即將失去的千戶封邑,心潮起伏,平時不在話下的靶心變得格外遙遠。他慢慢走到離箭靶一百步的地方,然後取出一支箭搭上弓弦,擺好姿勢拉開弓開始瞄準。
想到這一箭射出去可能帶來的結果,後羿呼吸變得急促起來,手微微發抖,瞄了幾次都沒有射出去。最後,後羿一咬牙鬆開了弦,箭應聲而出,“啪”地一下釘在離靶心足有幾寸遠的地方。後羿臉色一下子白了,他再次彎弓搭箭,精神卻更不集中了,射出的箭也偏得更離譜。
後羿收拾弓箭,悻悻地離開了王宮。夏王在失望的同時掩飾不住心頭的疑惑,就問道:“後羿平時射箭百發百中,為什麼今天大失水準呢?”
一位一直在旁觀察的大臣解釋:“後羿平日射箭不過是一般練習,在平常心下,水平自然正常發揮。可今天他射出的箭直接關係他的切身利益,無法靜下心來,怎麼能射得好呢?”
後羿的表現,其實是心理學上著名的“約翰遜效應”的表現。
美國有一個運動員叫約翰遜,他平時訓練有素,實力雄厚,但在體育賽場上卻連連失利。這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極為常見。於是,心理學家就把這種情況稱為“約翰遜效應”。
細細聽來,“實力雄厚”與“賽場失誤”之間的唯一解釋隻能是心理素質問題,主要原因是得失心過重和自信心不足。因為失“心”,所以失“手”。
有的人總是愛瞎想。好好的,偏往壞處臆想,越想越害怕,於是內心的正能量越來越少,也讓自己的生活中充滿了焦慮甚至影響到其他人。
在情感、家庭、職業、生存保障方麵,很多人內心不夠強大,他們存在著由於害怕被拒絕或害怕失敗而產生的恐懼感。比如,失業、失戀、醫療、購房、貸款、按揭等,種種煎熬反反複複地撥動著他們內心恐懼的心弦。
有的人懷有被別人舍棄的擔心,害怕伴侶或子女的輕視或離棄,所以一遇到他們對自己態度不恭,就會反應敏感。有的人對子女不成才憂慮,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風的心理作用下,生怕子女們不能達到他們的期望,從而形成一種經常性的精神負擔。
沒錯,每個人總希望自己的一生平安健康幸福快樂,但心裏總擔心這、擔心那,其實他們所擔心的事情中,有99%根本不會發生。
你擔心的事情有99%根本不會發生。這個理論來自美國成功學大師戴爾·卡耐基。
卡耐基的兒童時代是在密蘇裏州的農場裏度過的。有一天,在幫母親摘櫻桃時,他哭了起來。媽媽說:“戴爾,你到底哭什麼?”他哽咽道:“怕會被活埋。”
那時候,他的心裏總是充滿了憂慮。暴風雨來時,他擔心被閃電打死;日子不好過時,他擔心東西不夠吃;他怕死了之後會進地獄;他怕一個名叫山姆·懷特的男孩會割下他的兩隻大耳朵;他怕女孩子在他脫帽向她們鞠躬時取笑他;他怕將來沒女孩子肯嫁給他;他還為結婚之後他該對太太說的第一句話是什麼而操心;他想象他們會在一間鄉下的教堂裏結婚,會坐著一輛上麵垂著流蘇的馬車回到農莊……可是在回農莊的路上,他怎麼才能一直不停地跟她談話呢?……他在犁田的時候,常常要花幾個小時來想這些在他看來很“了不起”的事。
日子一年年過去了,他漸漸發現,在他所擔心的事情中,有99%根本就不會發生。
如果你還是不相信,那我給你一個建議:你擔心明年會發生什麼大事,就把這些擔心寫出來,然後把它放到盒子裏。明年這個時候再把它拿出來看一看,你會發現99%的事情都不會發生。不會發生的事情卻去擔心,是愚蠢人的徒勞。力所能及則盡力,力不能及由它去。隻要盡力了,未來走到哪裏就讓它自然就走向那裏。
我經常看一些小故事,其中有一個特別有趣的“兔子自殺事件”。
兔子的膽小是出了名的,經常受到的驚嚇總是像石頭一樣壓在它們心上。
有一次,兔子們聚集在一起,為自己的膽小無能難過,悲歎生活中充滿了危險和恐懼。它們越談越傷心,就像已經有許多不幸發生在身上。到了這種地步,負麵想象便無止境地湧現出來。它們怨歎天生不幸,既沒力氣和翅膀也沒牙齒,日子隻能在東怕西怕中度過,就連想要拋棄一切大睡一覺,也有什麼都聽得見的長耳朵阻撓,赤紅眼睛就更加鮮紅了。
它們覺得這種生活毫無意義,這又成為它們自我厭惡的根源。與其一生心驚膽戰,還不如一死了之更好。它們一致決定了結生命,結束煩惱。於是它們一齊奔向山崖,想投湖自盡。這時,一些青蛙正圍在湖邊,聽到急促的腳步聲,如臨大敵,立刻跳到湖裏逃命去了。
這是兔子每次到池塘邊都會看到的情景,但是今天有一隻兔子突然明白了什麼,它大聲地說:“快停下來,我們不必嚇得去尋死尋活了,因為還有比我們更膽小的動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