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你給自己安裝了不開心的按鈕

我認識一位美籍華人Naomi,她的小女兒一歲時被診斷為腦癱。自從那時起,Naomi的生活就陷入了萬分痛苦的狀態。她辭掉了工作,為女兒四處求醫。照顧女兒的忙碌與奔波,給她的事業和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傷害,也使婚姻陷入了困境。Naomi覺得就像碰到了暴風雨一樣,生活裏沒有一個地方是一帆風順的;她常常夜裏睡不著覺,心裏想今後的生活怎麼辦;早上醒來,心在痛,感到茫然不知所措。

Naomi有一位同事叫多若斯,身患肥胖症,身體的不方便給她帶來許多不適和生活上的難題,可她總是很樂觀、很積極。

有一次,Naomi向她哭訴女兒患病和婚姻上的諸多不幸,聽起來一個比一個具有悲劇性,一個比一個糟。多若斯耐心地聽她說,當她說完時,多若斯用一種平靜又強有力的聲音問:“Naomi,是誰讓你這麼不高興?”

“天哪,說了半天她怎麼不理解我所受的罪呢!”Naomi又開始給她列舉自己生活中的不幸。多若斯又一次問她:“Naomi,是誰讓你這麼不高興?”

突然間,Naomi覺得好像是有人在自己臉上潑了一瓢冷水讓她醒來。

多若斯接著說:“Naomi,是你讓這些不幸使你不快樂,你同意讓這些人或事使你不高興,你決定如果這些困難不被解決你就要不高興。你是你痛苦的原因呀!”

這次談話對Naomi的影響很大,從那之後,Naomi審視自己生活裏的故事,發現是她自己剝奪了自己快樂的權利。

那位充滿智慧的朋友啟發了她對內心世界的認識。Naomi吃驚地意識到,自己給了外麵世界多麼大的能力來控製自己——這是最重要的——放棄了自己的能力,放棄了自己主宰自己內心幸福的能力。

自從那以後,Naomi把她的話當成和自己對話的一部分,當意識到自己不快樂時,就自己問自己:“是誰讓你不高興?”當然,她的答案總是:“我自己。”

每個人都想快樂,希望有一位天使能讓她忘掉所有的煩惱和痛苦。有的人,與生俱來就有許多讓她們快樂的因素;有的人,一生漂泊,一生落魄,好像注定與快樂無緣。其實,隻要用心去尋找,很快就會發現:快樂關鍵在於你是否意識到自己才是決定快樂的主人。

我們總是能找到很多令自己不開心的理由。工作壓力大、孩子不聽話、家庭關係不和睦、上司刁難……似乎看來,不開心也成為一種理所當然的事情。他們把自己當成一個受害者,認為自己的不開心受害於他人和環境。實際上,是自己在演繹著那些不開心的故事,自己就是這些故事的導演。

比如,你一睜眼,往窗外一看,就會想:糟糕,下雨了,今天肯定不好坐車,交通肯定堵塞。這是你一天的第一個想法,你已經決定了自己今天會有些不高興——因為天氣沒有讓你滿意,所以你很失望。或者,你在穿衣服時注意到自己的褲子好像緊了些,是不是又長胖了?減肥的計劃沒有實行好?又一個不順心的事。再或者,今天要帶孩子去補課,又得花很多錢,要是能多賺點錢就好了。唉,兒子的學習成績怎麼就是上不去。你瞧,還沒出家門,你已經找到了N個理由證明今天肯定有讓你不高興、不快樂的事情。

以上所描述的就是幹擾你幸福生活的原因:當你度過每一天,期望外界的世界使你幸福快樂時,你已經給自己設置了可能不快樂的枷鎖,你使自己成了你不能控製的環境的犧牲品,也創造了仰仗別人給你幸福和滿足的心境。

有一次,我去外地出差回來,最後一趟班機,晚上快1點才到北京機場。在漫長的排隊後,終於等到一輛出租車,把箱子往後備箱放好後就坐到了副駕駛位置上。司機師傅很緊張地問了一句:“到哪?”我說:“東直門。”

司機師傅有點不大樂意了,說:“到東直門啊,我排隊半小時大半夜才拉一個活,這麼近,油錢和排隊的錢還不夠呢。真鬱悶。”

我明白了,也理解他的辛苦。於是,我說:“那這樣,反正我一個人,你再去問問有無順路的。一起吧。”這下,師傅笑了:“好,哥們,謝謝你啊。”

……

這個司機師傅,從不開心到開心,是一個轉變。就好比他身上被安裝了一個不開心的按鈕。如果上車的是要到望京或東直門這麼近的人,不開心的按鈕就被觸動一次,他就開始鬱悶,變得不開心。

其實,不隻這位司機師傅,很多人身上都有這樣的按鈕。

人生在世,不如意十有八九。人總難免會遇到不如意的事情,遇到不講理的上司,碰到不合理的客戶,或者更加糟糕,娶了或嫁到一個不靠譜的人,孩子不聽話成績很差。這個時候,你是怎麼反應的?你身上有這樣的按鈕麼,寫著“我不快樂”或“我不開心”?是誰給你安裝的按鈕呢?又有誰來觸動這些按鈕呢?這個按鈕其實就是一種思維模式。

一旦在心裏建立了這種模式,你就隻能小心翼翼地保護那個不開心的按鈕,不讓別人按到。但如果實在被按到,除了沮喪,還能有什麼辦法呢?就好像你的老板偏偏要發火;你的孩子就是不聽話;著急的時候,前麵的車就是堵得不可開交……

實際上,哪個人不想擁有快樂、幸福的生活,不希望遠離不開心、令人沮喪的事情?但是這一切是誰在把握的呢?是生活,還是自己?是誰在讓你不快樂?

一位禪師很喜歡養蘭花。有一次,他外出雲遊,就把蘭花交給徒弟照料。徒弟知道這是師父的愛物,於是也小心照顧,蘭花一直生長得很好。可是就在禪師回來的前一天,他不小心把蘭花摔到地上,蘭花摔壞了。

徒弟非常擔心,他自己受罰倒不要緊,他害怕師父會生氣傷心。

問問自己,如果你是禪師,你會怎麼處理?

禪師回來以後知道了,並沒有生氣,也沒有懲罰。他告訴徒弟:“我當初種蘭花,不是為了今天生氣來的。”

當然,這個世界上還是有一小部分人,他們有一個奇妙的心情轉化器,好像沒有那個不開心的按鈕,哪怕被按到了自己也可以轉化。好像禪師,即使蘭花摔壞了不是自己想要的結果,但是總有比大發雷霆更好的選擇。他們的思維模式是:不管外界怎麼樣,我都有能力對自己的狀況負責。這種人總能找到當下的更好的方法,因為他明白,不管外界怎麼樣,下一步的生活,都是他們自己的!老板發火我可以選擇去溝通,也可以選擇離開;孩子不聽話,我可以選擇去教育,又或者調整自己講話的方式;堵車的時候我可以選擇下次不在這個時間出來,也可以選擇用這個時間聽聽音樂或者練練聽力……

一個人如果總是期待外界使你幸福快樂,那就設置了自己的失敗,設置了自己的苦難,使自己成了你不能控製的環境的犧牲品。這時,你會意識到,你才是剝奪自己快樂的人。

為什麼要讓外界的因素使你走進精神和感情的死胡同呢?如果你希望用你想要得到的一切來創造內心的寧靜和平,那就像跳到洶湧的海洋裏還期望著安然無恙一樣徒勞。

外麵的世界總是在變化,如果你的期望總是變成失望的話,那怎麼能擁有幸福滿足的感覺呢?隻有朝相反的方向走,從企圖創造外界的穩定轉到創造內在的穩定上來,才能真正創造內心的幸福滿足感。

不要剝奪自己快樂的權利,不要給自己安裝不開心的按鈕,哪怕有這個按鈕,遙控器也要放在自己手裏。

沒有尊嚴是我們活著的最大悲哀

“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

溫家寶在2010年團拜會和兩會中向全國人民做出了莊嚴的承諾,廣大百姓心中升起了濃濃暖意。特別是“生活得更有尊嚴”在令人振奮的同時,也引起了公眾和媒體的廣泛關注。

然而,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也告訴我們,人類隻有在生理、安全和社交安全的需要達到滿足後,才會有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在現實社會中,物價飛漲、房價高漲,奮鬥一輩子的外鄉人,仍處在“生存之上,生活之下”的狀態中,甚至連租住條件好一點的公寓的機會都沒有。

我遇見的大多數在北京的朋友,都不承認自己過的是有尊嚴的生活。在高房價的壓力下,在沙塵暴的摧殘中,在勾心鬥角的官場上,在沒日沒夜的加班中,所謂的“尊嚴”和“體麵”正一點一點地離我們遠去。在北京工作的外鄉人,圖的似乎隻是一個“名”——寒窗苦讀多年後終於在神聖的首都立足了;圖的也許隻是一個習慣——既然已經開始在這裏工作了,就隻能“被堅持”下去了。再加上巨大的淹沒成本,怎麼算都無法狠心拋棄一切就此離去。

一個在社會底層為生活心力交瘁掙紮不休的人,當跟別人談論自己的尊嚴時,多少會讓人有點唏噓,也更可能會得不到別人的尊重。特別是在北京、上海、深圳等這些大城市生活,為了得到自己一點正當的利益,還要點頭哈腰一副乞討相以得到別人的憐憫。

在電視劇《外鄉人》中,到上海謀生的包工頭謝長發為了給流落在外的朋友辦一張暫住證,低三下四幫房管科科長出國的女兒搬東西。本來一件簡單正常的事,科長不同意,也隻能丟掉麵子厚著臉皮去求人;當上交辦暫住證的身份證不見了,科長更是利用手中的權力,通過搜身來尋找身份證,急需要用身份證的老謝,不惜在眾人麵前脫掉衣服來帶頭表清白。這樣在大庭廣眾之下搜身表清白的行為,還有什麼尊嚴可言?在現實社會嚴酷的考驗下,一個身在異鄉的外地人,隻要求得基本生活問題解決,有點積蓄以防急用,大概也不再敢奢求什麼。在權力的壓迫下,謝長發甚至莫名地替基建科科長背負罪名,鋃鐺入獄,隻因為科長手裏還有關係著自己日後生活的20萬元的工程尾款。為了自己大半輩子的積蓄,謝長發默默地當了替罪羊,坐了三年牢。尊嚴在這個外地人的麵前,顯得多麼微不足道!

有尊嚴,是我們活著的最基本標準,是我們生命的意義的關鍵所在。尊嚴無關乎地位、財富、相貌、家世,它不被世俗的標準所衡量,你自覺地維護你的尊嚴時,你的生命便會發出奪目的光彩。做一個有尊嚴的人,不管你是否貧窮,是否困苦,是否碌碌無為,都一定要有尊嚴。

在各個大城市的地鐵裏、過街天橋上經常有人賣藝,他們雖然人在漂泊,心卻是堅定的,他們靠著自身的熱情和對夢想不懈的追求,用音樂藝術詮釋著生命的意義,他們有的是夢想和激情。網絡紅人西單女孩感動億萬中國人,終於走上了2011年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的舞台,這是演藝界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好事。人與人之間本來就沒有高貴與卑微之分,隻要我們用心的生活,用我們的正能量支撐自己的生活,我們收獲的就是最寶貴的尊嚴。

一名挪威青年漂洋過海來到法國,他要報考著名的巴黎音樂學院,考試的時候,盡管他竭力將自己的水平發揮到最佳狀態,但主考官還是沒能看中他。

身無分文的年輕人來到學院外不遠的一條繁華街道上,勒緊褲帶,在一棵榕樹下拉起了手中的琴,他拉了一曲又一曲,吸引了無數的人駐足聆聽,圍觀的人們紛紛掏錢放入琴盒。饑餓的他最終捧起了自己的琴盒。

就在此時,一個無賴鄙夷地將錢扔在年輕人的腳下。年輕人看了看無賴,彎下腰拾起地上的錢遞給無賴說:“先生,您的錢掉在地上了。”

無賴接過錢,重新扔在年輕人的腳下,再次傲慢地說:“這錢已經是你的了,你必須收下!”

年輕人再次看了看無賴,深深地給他鞠了個躬說:“先生,謝謝您的資助!剛才您掉的錢,我彎腰為您撿起,現在我的錢掉在地上,麻煩您也為我撿起!”

無賴被年輕人的鎮定和智慧震撼了,心虛地撿起地上的錢放入琴盒,然後灰溜溜地走了。

圍觀者中有雙眼睛,一直在默默關注著年輕人,他就是學院裏的那名主考官。見此情景,他立即決定給這個年輕人求學的機會。

這個年輕人就是比爾·撒丁,後來成為挪威著名音樂家,他的代表作是《挺起你的胸膛》。

毛姆曾說:“我願為維護我的尊嚴而放棄我所擁有的一切,包括我的生命。”魯迅寫下:“一個民族的尊嚴關係到這個民族是強大還是弱小,關係到這個民族命脈的盛衰。”尊嚴對民族對國家都如此重要,更何況我們一個個的個體?

生活中,當我們陷入生活低穀的時候,往往會招致許多無端的蔑視;當我們處在生存苦苦掙紮的關頭,往往又會遭遇肆意踐踏人格尊嚴的事情。針鋒相對的反抗是我們的本能,但那些缺知少德者往往會加倍施以暴虐。我們不如理智地去應付,以一種寬容的心態化解危機,維護尊嚴。邪不壓正,任何邪惡在正義麵前最終都是無法站穩腳跟的。有的時候,彎下的是腰,但拾起來的,卻是你無價的尊嚴。

人之間有職務高低、經濟好壞、本事大小、知識深淺等差異,但其尊嚴在本質上是相同的。當我們處於社會底層、或者經濟拮據時、甚至是落難陷入困境時,有時忍讓寬容一時,卻可以換取一生的尊嚴。隻要我們心裏有尊嚴,不去計較一時的得與失,我們就不會放棄自己的夢想和追求,這樣的生活才是有意義的!不要隻是看到我們彎下的腰,更要看到我們拾起的自己的尊嚴。

輸了身體健康,贏了世界又如何

大家對喬布斯應該記憶猶新,蘋果的創始人之一,通過iTunes、iPad、iPhone等知名數字產品的全球風靡,深刻改變了現代通訊、娛樂乃至人們的生活方式。然而當人們期待他能為世界帶來更多精彩時,2011年10月,他卻因為健康問題猝然離開了這個多次為他歡呼的世界,徒留一片唏噓在身後。

下一個又會是誰?一個一個曾經鮮活無比的生命在這個世界上消失,讓我們感到惋惜、痛心,但是他們的離去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啟示:由於工作時間過長、勞動強度加重、心理壓力過大,缺乏關注自己健康的變化,導致積勞成疾,甚至引起身體潛藏的疾病急速惡化,繼而出現致命的症狀。國家體改委專項調查,知識分子平均壽命僅為58歲,低於全國平均壽命10歲左右;上海社科院“知識分子健康調查”反映,北京知識分子壽命10年時間降了5歲。不論是出於什麼樣的原因,如此玩命工作是在透支生命。但一些中青年人,似乎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年輕時拿命換錢,歲數大後拿錢換命。”調查數據顯示,75.1%的中青年人對拚命工作甚至“過勞死”的人表示理解,隻有18%的人認為“這種健康風險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還有多少成功人士,拚搏一生後老來卻久臥病床,常年與藥物為伴,他們大多數追悔莫及,所謂“輸了健康,贏了世界又如何”!

我曾經在微博上寫過這樣一段話:“【改變人生的五大動力】1.當兵,部隊能從體質到心智給你做一次全麵改變;2.生病,進了醫院才知道什麼該拿起什麼該放下;3.坐牢,進了監獄才知道自由多麼可貴;4.孩子,當了爸媽才知為人父母多麼不易,生活重心也逐漸轉到孩子身上;5.喜歡,興趣愛好是最大動力,沒有緣由,如同為足球瘋狂,如同男歡女愛。”

其中的第二點,就是講一個人生病住院後才知道健康的可貴。

“吃得比豬少,幹得比牛多,睡得比狗晚,起得比雞早。”雖然有點戲謔和誇張,但確實是現在不少白領、骨幹、精英工作和生活的真實寫照。

應該說,年輕人努力工作的態度本無可厚非,而且值得稱讚,但在繁忙工作之餘,卻忽視自身身體的健康,這給自己的將來埋下巨大的隱患。有調查表明,在白領人群中,有近20%的人幾乎不做任何形式的體育鍛煉;半數的精英白領說沒有時間或者工作太累而不想鍛煉;還有40%的精英白領則說不願意將時間浪費在鍛煉上,因為有重要的事情要做。而在有疾病的精英白領中,35%不願去看醫生,而且精英白領們在醫生麵前謊報病情的情形頗為嚴重。

這就是生活在重壓下的白領們的身體狀況。身體就像是一部機器,越用越靈活,越健康。長期不從事體育鍛煉,不僅體形存在發福的危險,而且身體內在質量會如決口的河堤一樣越來越糟糕。

人們常說有健康才有將來。健康,賦予生命無窮活力,創造生活無限精彩。將來,給了我們無窮的夢想,創造現實無數神話。毛澤東說過:身體是革命的本錢。

一個人最大的財富就是他的健康和精力,這是無論用多少錢都買不來的。

從前,有一個貧窮的年青人,他沒有考慮如何改變自己現有的生活,而是經常抱怨自己的時運不濟,沒有機會發財,使得自己終日受窮,他為此終日愁眉不展,並且常常歎息:“如果我能夠擁有一大筆財富,那該多好啊!”

有一天,年輕人又在唉聲歎氣,這時,過來一個須發皆白的老人,他見年輕人不高興,便問道;“年輕人,你有什麼事情嗎?怎麼不高興呢?”

“老天對我不公平,別人都能有很多錢,生活富足快樂,可我卻始終那麼貧窮。”年輕人將心中的想法講了出來。

“你很窮?”老人感到很驚奇,有些不相信年輕人的話,但又由衷地說:“我看你很富有嘛!”

“我沒有錢、沒有工作、沒有穿的和用的,這怎麼能叫富有呢?”年輕人問道。

老人沒有從正麵回答,而是反問道:“年輕人,我用1000元買你的手指頭,你同意嗎?”

“那可不行!沒有手指頭,我就沒辦法拿東西了!”

“那我給你10000元,買你的一隻手,你同意嗎?”老人又問。

“不行,我不想當殘疾人!”年輕人再次拒絕了。

“我給你100萬,買你的青春,讓你馬上變成80歲的老人,你同意嗎?”老人繼續問道。

“不行,我怎麼能出賣自己的年齡哪!”年輕人回答。

“那我給你1000萬,讓你馬上死掉,可以嗎?”

“不可以,那怎麼能行呢,那樣的話,我還要錢做什麼?”年輕人蹦了起來。

聽了年輕人的回答,老人笑嗬嗬地問道:“既然你已經有了超過1000萬的財富,為什麼還要哀歎自己窮呢?”

老人的話讓年青人呆立當場、無言以對,但他心中卻想到:對呀!我已經這麼有錢了,還有什麼可歎息的呢!

看看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你是不是在拚命的過程中,也在以身體為代價,而換取看似更多的金錢呢?試想,沒有了健康,你還能擁有什麼。健康不以財富地位的不同而有所變化,不管你有多大的成就,有多少財富,如果你沒有遵循健康規律,健康都會離你而去。

年輕的時候用命換錢,等到老了的時候再用錢換命。有的年輕人,創業者隻知道工作,並不注意休息,更別提健康投資了。但在生病期間,發現苦心經營的企業,業務拓展受到很大影響,失去了不少賺錢的商機。“沒有好的身體,也失去了日後取得更多財產的機會。所以注意健康很重要。”恐怕就是這些人發自肺腑的感受。

王強是一個頭腦聰明、敢於吃苦的人,在社會上打拚了幾年之後,他決定自己創業。王強很快就擁有了自己的公司,並且很快就發展壯大起來,身為公司董事長的他成為了億萬富翁,資產達到兩億元,而且他的年齡還未到40歲。正當他家庭事業一帆風順的時候,卻因病住進了醫院。

原來,在創業的時候,他曾經沒日沒夜的工作,這種對自己身體的極度透支,埋下了健康的隱患。經過專家會診,他必須動大手術,但是手術效果如何,院方也不敢保證。他們所敢保證的是,如果不做手術,他隻有半年的時間可活。當這位病人聲稱願意用自己所有的財富來換取健康的時候,已經晚了,因為健康是無價的,也是到任何地方都無法換取的!

其實,身體的健康程度直接影響著你的工作質量。長期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精神狀態越來越差,每天都處疲乏的狀態,昏昏沉沉,本來一個小時就能解決的事情,最後拖了三個小時仍不見成果,最後隻得搭進更多的時間,加班、熬夜,第二天更沒有精神。這樣的惡性循環不僅僅讓你的工作焦頭爛額,而且也在透支著你的身體本錢。

身體健康會給你的事業這項大工程添磚加瓦,同時心理健康也是你不容忽視的一個問題。兩種健康就像是一對好兄弟一損俱損,一榮俱榮。毛澤東在中學時代就堅持洗冷水澡,爬山涉水更是不在話下,這鑄就了他強健的體魄。同時,他更注重讀書,以此來陶冶自己的情操,修正自己的品性。這為他在今後漫長的革命歲月中能始終保持高昂的鬥誌和必勝的信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健康是自然給予我們最公平、最珍貴的禮物,良好的健康狀況和隨之而來的愉快情緒是保證人生幸福的最好保障。失去了健康,你所擁有的一切都不過是水中月、鏡中花,終會隨風而逝!

我們因何而在,我們為誰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