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牧師曾在他的布道詞裏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上帝給我布置了一項任務,讓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我心中很納悶,可又不便推辭。

盡管蝸牛已拚盡全力爬行,但每次都隻是挪進那麼一點點。我前行的速度完全受限被牽製了。

我又急又氣,可是無論我如何催促、嚇唬、責備乃至哀求,蝸牛仍然是慢慢騰騰的,還不時以抱歉的目光看著我,仿佛在說:“我真的已經盡全力了!”

蝸牛“蝸行”的慢性子讓我實在怒火中燒,禁不住對它又拉、又扯、又踢,最終把它弄傷了。蝸牛流著汗,喘著粗氣,爬得更慢了。我真的想丟下它不管,但又苦於無法向上帝交待,也隻好無奈地任蝸牛向前爬,而我在後邊生悶氣。

待我放慢腳步,靜下心情之時,忽然聞到了花香,我定睛一看,啊!原來這裏是一個大花園。花園裏開滿了五顏六色的鮮花,姹紫嫣紅、爭相鬥豔,蜜蜂在花叢間翩翩起舞,鳥兒在枝頭引吭高歌,微風吹過,一陣醉人的花香撲鼻而來,多麼美好啊!

咦?以前怎麼沒有這些體會?霎時,我幡然醒悟:原來上帝不是讓我牽蝸牛去散步,而是讓蝸牛“牽”我去散步!

這則故事很深刻地影射了當前人們的生活狀態:急於求成。很多人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為了工作發展毀了身體健康,為了事業成功毀了生活幸福。其實,成功是要倡導科學發展的,必須保持合理的速度。

真正的生活應該是精致而美麗的,它充滿樂趣和美好的體驗。隻有放慢腳步,才能看到自然的美好,才能領悟到生活的內涵。遺憾的是,我們很多人在心靈的勇往直前中、在忙忙碌碌中疲於奔命,生活的樂趣就在這一連串的趕、追、跑中被自己無情地剝奪了。匆忙、急促的腳步忘卻了生活中還有美好的東西就在腳下,就在身邊,過於趕路往往錯過了周邊美好的風景。

“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並沒有錯,但是違背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就有問題了。

求快、從重、貪急是社會急躁情緒的反映。寄信,最好是特快;拍照,最好是立等可取;坐車,最好是高鐵;坐飛機,最好是直航;做事,最好是名利雙收;創業,最好是一夜暴富……

在快時代,人們反而需要慢哲學。慢是一種健康的心態,是一種積極的奮鬥,也是對人生的高度自信,更是一種智慧、隨性、細致、從容地應對世界的方式。它會讓你更高效、更優雅、更接近幸福。

成功也許有方法,但一定不能忽視其過程。在向成功前進時,你可以遇水搭橋、逢山開洞,但有些路你永遠不可能繞過。

生活需要衝,更需要緩衝;成功需要快,更需要愉快。

韶光等不起你,可是你千萬別傷了自己。

疼痛,始終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大黃鴨癟了。

大黃鴨走了。

大黃鴨沒了。

大黃鴨在北京的最後一天,剛好周末,我去看了最後一眼。當天下午6點,7名工作人員爬進鴨肚子,將4個拉鎖拉開,開始一個半小時的泄氣。

為保護設計方知識產權,大黃鴨被劃破切割,實施破壞性拆除。

大黃鴨慢慢低下了頭,身軀放鬆,鴨嘴布滿皺褶貼在了湖麵上,好像在和昆明湖“吻別”。

“萌”動中國的大黃鴨,其實創意是源於21年前的一場海上事故。

1992年,一艘從中國出發的貨輪上,裝滿了許多不起眼的橡皮鴨,準備穿越太平洋抵達美國華盛頓州的塔科馬港,但途中遇到強風暴,一個裝滿2.9萬隻浴盆玩具的貨櫃墜入大海並破裂,裏麵的玩具黃色鴨漂浮到海麵上,形成了一支龐大的“鴨子艦隊”,隨波逐流。

就這樣一個平常還略顯悲劇的小故事,在荷蘭藝術家霍夫曼的眼中,卻成了獨特而歡樂的藝術題材。

大黃鴨眼球經濟,大黃鴨創意經濟,大黃鴨催生藝術經濟公眾化,大黃鴨商業盛宴。

那麼,為什麼是大黃鴨?憑什麼是大黃鴨?

一百個人心中有一百個理由,但大黃鴨身上必定是有些共同的東西,打通了大家的情感橋梁。或許一開始,大黃鴨的品格就感染了大家。

有人說,大黃鴨之所以火,是其形象在世界各國人的童年均出現過,它可以治療大家的心靈,讓人放鬆心情,無國界、不歧視任何人、也不帶有任何政治內涵。

說得很有道理,但,大黃鴨打動我們的,還是它代表的一種最質樸、最簡單的情感。尤其在處處疼痛的當下,麵對充斥各種悲歡離合聲色犬馬的噪音場,麵對利益糾葛,麵對複雜人心,大家更希望有樸素的不摻雜功利的簡單情感,讓我們得以放鬆和沉靜。

新東方校長俞敏洪發過一條微博:

有人問我麵對公司複雜的人際關係怎麼辦?我的回答是:在任何地方都是有人際關係的,隻要你心裏簡單,就一切簡單,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不要參與到是是非非中去,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不要做違背自己原則迎合別人的事情。和同事們友好相處,不要在背後議論別人,提到別人多讚揚,就又能做人又能做事。

我從幾年前也一直倡導和踐行“陽光下的樸素成功學”:

最好的成功不是打通人際關係,更不是靠陰謀上位。我反對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的職場奮鬥思想,對於職場奮鬥,我推崇“陽光下的樸素成功學”,而不是“月光下的陰謀厚黑學”。無論社會怎麼變化,正直、善良、感恩、率真、坦誠等這些“陽光心態”永遠是人們需要的;不管社會多麼複雜,勤奮、勇敢、堅持、堅毅、堅守等這些“樸素思想”總是實現成功的最有效途徑。帶著這些上路,相信大部分人都會成功。

越迷茫,越需要陽光;越疼痛,越不能沉重。

如今的審美觀是“可愛當道,治愈盛行”。那麼,大黃鴨定位在陽光健康、傳播快樂,也算是正當時。

楊絳先生曾說,社會可以比作“蛇阱”,但蛇阱之上,天空還有飛鳥;蛇阱之旁,池沼裏也有遊魚。確實如此,不論這個社會怎麼樣,不論環境怎麼樣,每個人其實都可以成為他想成為的那種人,都可以“消失於眾人之中,如水珠包孕於海水之內,如細小的野花隱藏在草叢裏……安閑舒適,得其所哉”。

大黃鴨正給我們的心靈創造了一個安閑舒適的地方。看到它就會想到:不論這個世界多麼糟糕無奈,自己的世界一定要純淨精彩;不論人心多麼暗黑,自己的內心一定要明亮陶醉。

不要用糟糕去對付糟糕,不要用黑暗去對抗黑暗,不要用疼痛去替換疼痛。

人生,總是要經曆一些疼痛的。

李開複在得癌症後發了一條微博:

看到評論裏這麼多網友的問候和關心,真的很感動!我一直相信:每個人在病痛麵前的姿態和選擇決定了其未來精神世界的質量。雖然淋巴癌聽起來並不樂觀,也讓家人和朋友們很擔心。但生活就是這樣:往往來得意外,但既然遭遇就應坦然麵對。病痛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我會選擇更加積極的心態來麵對生活起伏。

確實如此,身體之疾,生活之累,情感之苦,別離之痛,夢想之殤……疼痛貫穿我們一生,充盈整個生命。

有的疼痛撕心裂肺,有的疼痛強忍淚水;有的疼痛是沉重的歎息,有的疼痛是無聲的顫抖;有的疼痛是寂寞煙灰,有的疼痛是濃烈咖啡;有的人選擇大聲呐喊,有的人低吟淺唱……

但是柴靜說:沒有深夜痛哭過的人,不足以談人生。疼痛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我們不是為它活著但得學會接受甚至享受。

有個老年人住進了醫院,家人和朋友都很著急。病人臉色很好,心髒脈搏都很正常,就是左半邊身子沒有知覺,用拳頭捶、用手掐,他都沒有半點感覺。

突然,有個年輕的父親帶著小兒子來看他。兒子在病房裏大聲喧嘩,父親伸手就去擰兒子的耳朵。頓時,兒子疼得哇哇大哭。病人歎了一口氣,有點傷感地說:“我真羨慕孩子們啊。”

年輕父親問他:“羨慕他們的天真無邪嗎?”病人搖搖頭。

年輕父親又問他:“羨慕他們的無憂無慮嗎?”病人還搖搖頭。

年輕父親打破沙鍋問到底:“那是羨慕他們如花的年齡?”病人長歎一聲:“我羨慕他們有那麼敏感的疼痛感啊。”

大家一聽都愣了。在這個世界上,有羨慕金錢地位的、有羨慕美酒佳肴的、有羨慕鮮花美女的,怎麼這個病人會羨慕疼痛呢?

病人解釋說:“如果我能感覺到疼痛,意味著我康複就有希望。”

是的,生命懼怕麻木,但生命渴望疼痛,可人生也是如此,也需要一種特殊的疼痛,疼痛就是人生莫大的希望。

如果一個人好久沒經過疼痛,就會逐漸產生麻木感,甚至會得一些莫名其妙的妄想症。所以,我們還是做那個被父親擰耳朵的小孩式人物,知道痛癢知道感知,即便不小心跌倒了,也會從原地爬起來看到一個不同的世界,不管前方是什麼樣的風景,我們隻管站好這一站,把這一站的風光占盡。馬不打不快,即使是千裏馬也需要有馬鞭,保持一定程度的壓力才能有利於人生的成功,你的整個人生才有最終勝利的希望,誰升起,誰就是最紅的太陽。

跳出黑暗,超越黑暗。正視疼痛,戰勝疼痛。

我想,這就是大黃鴨,這隻純潔可愛的大家夥帶給我們的啟發吧。

遊戲精神:從有意義變成有意思

什麼樣的人生才有“意義”?

這是一個永遠沒有正確答案的問題。

每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每個人生階段的答案也不一樣。

有些人不斷在找尋答案,有些人一生隻得到沒有“意義”的答案。

因為,這個本來就是一個沒有“意義”的問題。

猶太民族有一句古老的諺語:“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

米蘭·昆德拉在獲得1985年以色列耶路撒冷文學獎,致辭時引用了這句話。他說:“為什麼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呢?因為人們愈思索,真理離他愈遠。人們愈思索,人與人之間的思想距離就愈遠。因為人從來就跟他想象中的自己不一樣。”

可見,上帝的本意並非讓我們變得嚴謹、嚴格、嚴肅,他是想讓我們放鬆、放下、放開。

遺憾的是,我們誤解了上帝的本意。於是,各種當真、認真、較真,各種貪念、執念、妄念,各種擬設、假設、預設,貫穿於我們的一生。

換句話說,我們把生活過得太“功利性”了,也就是說我們太追求所謂的“價值”了。

對自己要求功成名就,這樣才有“人生價值”。

對孩子要求好好讀書,這樣才有“教育價值”。

不要吃肯德基麥當勞,那些沒有“營養價值”。

……

小時候被問到長大後想當什麼,不是科學家就是工程師,都是風光體麵的人物,沒有人會想當個普通的人平安健康快樂就好。

我也還曾經為自己能背得出圓周率好多位數和記住了各種“四大××”、“三大××”而沾沾自喜,現在想想真是汗顏。

正因為這樣,人類目前存在的大部分“一脈相承、二話不說、三足鼎立、四海為家、五味俱全、六根清淨、七竅玲瓏、八麵威風、九泉之下、十麵埋伏、百裏挑一、千載難逢、萬古不變”的真理都是為這種功利性、價值性和“有意義”的思維與思想體係服務的。

人生有沒有“意義”是別人給你定義的,而有沒有“意思”則是自己切身體驗的。

因此,如此你換一種遊戲的心態和姿態來看待、對待人生,你就會發現人生沒這麼累、沒這麼辛苦了。

遊戲及遊戲精神,能幫助我們把人生過得有意思。

What?遊戲?遊戲人生?

沒錯,正是遊戲及遊戲精神。

其實我們一直都生活在一個充滿遊戲和玩家的世界裏,它的參與性讓人們擁有了更多主觀體驗,可以說,遊戲是人性集合器,遊戲史就是人類史。德國哲學家伽達默爾曾說過:“遊戲的世界構成了一個獨立的、超凡脫俗的世界。一旦進入這個世界,就會忘卻世俗的煩惱,享受一種了無掛礙的生活,遊戲的人才是真正的人。”

據說,人類曆史上第一個有據可考的遊戲是擲骰子猜大小。為了擺脫饑荒的困擾,三千多年前呂底亞人發明了這個遊戲來分散精力,控製對食物的渴望。依靠這個遊戲的幫助,他們熬過了漫長的18年饑荒。

這個故事多少說明,骰子遊戲不僅讓人在艱難時期獲得難得的快樂,還讓社會團結一致,朝著既定的共同目標努力,它訓練呂底亞人在最艱巨的環境麵前也保持了樂觀的精神。

擲骰子是簡單古老的經典遊戲,它有簡單明確的目標和規則,用骰子點數和簽數反饋信息,參與者都是自願的,建立起了成熟的遊戲規則。其後,幾乎所有的遊戲都遵循了類似規則,從運動項目到《憤怒的小鳥》莫不如是。

不隻是古代遊戲有這樣的功能和特征,現代遊戲同樣具備。世界上最大的多人在線遊戲是《魔獸世界》,它在全球擁有接近2000萬玩家,每人平均每周花16~24小時來玩它,這意味著,人們一個星期內會把2.1億個小時耗在它上麵。另一方麵,《魔獸世界》的詞條是維基百科上第二大的,成千上萬人為了完善它而投入這個知識項目,這是一個跨界的眾包項目。

遊戲是虛擬的,可是,人生何嚐不是一個巨大的“魔獸世界”?在這個遊戲場裏,所謂真實與虛擬都是人類自己定義的。我們在一生中,一樣得去跌跌撞撞甚至頭破血流,不斷積累經驗值,才能不斷地強大。

《紐約時報》說,全球人每周花在遊戲上的時間已經超過32億小時。科學雜誌《心理學、行為和社會網絡》發起的一次在線調查結果是,在各大公司的CEO、CFO和其他高層管理人員中,有61%的人每天會特意在工作期間擠出時間玩遊戲。

然而,幾乎所有人都對遊戲心存偏見,哪怕遊戲玩家本身也不例外。這種偏見部分源自我們的文化和語言,甚至交織在我們日常使用“遊戲”、“玩家”這兩個詞的方式之中——它們很容易與“玩弄”、“消遣”、“不務正業”等聯係起來。這種來自傳統觀念裏的偏見在中國更為明顯,尤其是不時爆出的各類網癮少年、暴力色情、玩物喪誌的事件,似乎更加深了人們“遊戲即惡”的印象。

從一本雜誌上看到一則信息:

上海一位網絡遊戲迷卻把診斷網絡沉迷變成了一個新興職業。他在網上成立了一個由五十多名同樣沉迷於網遊的同齡人組成的網絡遊戲測試公司。這個公司是做什麼的呢?遊戲公司向他們提供新開發的網絡遊戲,這五十多位年輕人運用多種手段對其沉迷性做出評估,並且向遊戲公司反饋改進意見。與高昂的測試費用相對的是該公司員工的高工資,在這個虛擬公司中,如果你被錄用,起薪即高達5000到6000人民幣,第二年月薪可達兩萬元,遠高於本科、研究生的一般薪資水平。為什麼?因為這是一群有熱愛的孩子,沉迷也是一種熱愛。比之當前大學生群體中廣泛存在的迷茫心態,這些“壞孩子”們知道什麼才是自己心中那一份難以舍棄的熱愛。

在遊戲中快意人生,在人生中展現遊戲精神。玩著玩著,我們就把自己和世界改變了,變得更好、更有意思。

遊戲人生不是一種消極頹廢的態度,而是一種豁達、正確、適度、追求而不強求的態度。

回到開頭我們的那個問題:“怎樣的人生才有意義?”

人類最沒意思的事就是過度地追求各種意義,而人類最有意義的事就是把各自的人生過得有意思。希望我們永遠不再為這個問題浪費時間。或許,心裏從沒浮現過這個疑問的人,才是真正最幸福的人。從有意義到有意思,我想,這是如今的中國人乃至人類要更新人生價值觀最重要的突破點。

為何總是失去才知道珍惜的可貴

生命的重要性,每個人都懂,每個人也都在努力追求著生活的幸福。隻是,在不同的起跑線上,在不同的跑道上,我們總會看到很多疲憊的身影。幸福到底是什麼,迷茫的旋渦讓他們越陷越深。壓力,生存,生活中一切都仿佛被鍍上了一層金錢的顏色。

“人類一切努力的目的在於獲得幸福。”這是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羅伯特·歐文留下的名言。但是在當下,很多人以金錢的多少為“幸福”做最基本的定義。

有一個朋友,快到不惑之年,幾十年來都在追求幸福,可他說自己從來沒有得到過幸福。剛步入職場時,他抱怨自己的不幸和環境的不好,羨慕那些在城裏工作的人。過來幾年,調到城裏工作後,他又抱怨社會不公,羨慕那些在經濟部門工作的人。工作崗位調整之後,他又抱怨自己時運不好,羨慕那些擔任領導職務的同誌。到如今,他當上領導了,金錢已經不再是問題,但他還是怨天尤人,悶悶不樂,絲毫感受不到自己的幸福。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一生也不會像他這樣順利高升,直到退休,可能也隻是一個小職員。對於他們來說,生存就是為了賺錢,為了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條件。對於他們,幸福感是否會更少呢?

也不盡然,有人說幸福是一種心態。當你患病時,你會覺得健康是如此快樂。口渴的人,有一杯水喝就覺得幸福;饑餓的人,有一碗飯吃就覺得幸福;夜行的人,有一線光亮就覺得幸福;寒冷的人,有一盆火烤就覺得幸福;炎熱的人,有一縷涼風就覺得幸福……這些人之所以能感受到人間的幸福,是因為他們擁有珍惜的心態,不讓自己的欲望過度膨脹。

因此,可以說,懂得珍惜,是幸福的發源點。

有一個人,他生前善良且樂於助人,所以死後升上天堂做了天使。他當了天使後,仍時常到凡間幫助人,希望感受到幸福的味道。

一天,他遇見了一位樵夫。樵夫一副悶悶不樂的樣子,他向天使訴說:“我用來砍柴的刀掉到懸崖下去了,沒了刀,我怎麼養家糊口呢?”於是,天使賜給了他一把很鋒利的柴刀,樵夫很高興,天使在他身上感受到了幸福的味道。

又一天,他遇見了一個女人。女人非常沮喪,向天使訴說:“我的兒子得了重病,需要很多很多的錢醫治,可是我很窮,兒子的命都保不住了。”天使給她很多銀子,女人很高興,天使在他身上感受到了幸福的味道。

又一天,他遇見了一個王子。王子年輕有為、英俊瀟灑、有才華且富有,妻子美貌而溫柔,但他卻過得不快活。天使問他需要什麼,王子說:“我什麼都有,隻欠一樣東西,你能夠給我嗎?”天使回答說:“可以。你要什麼我都可以給你。”王子直直地望著天使:“我要的是幸福。”這下子把天使難到了,天使想了想,說:“好,我明白了。我能給你幸福。”天使先是拿走了王子的才華,然後又毀去他的容貌,最後奪去了他的財產和他妻子的性命。天使做完這些事後便離去了。

過了一個月,天使回到王子的身邊,他那時麵容極醜,穿著破爛的衣裳,躺在大雪紛飛的大街上,又冷又餓。於是,天使把他以前的一切又還給了他,然後又離去了。

半個月後,天使再去看王子。這次,王子在皇宮裏幸福地摟著妻子,不住地向天使道謝,因為他得到幸福了。

失去後才懂得珍惜,這是眾生的常態。其實,幸福早就放在你的麵前。肚子餓得不行的時候,有一碗熱騰騰的拉麵放在你眼前就是幸福;累得半死的時候,撲上軟軟的床也是幸福。

幸福還在於珍惜,每個人的生活都不容易,要學會珍惜。既然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就要珍惜生命;既然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就要珍惜健康;既然這份工作來之不易,就要珍惜每一天,幹好每一件事;既然組合一個家庭不容易,就要珍惜父母、妻子、孩子的感情,盡好自己的義務;既然朋友難得、知己難求,就要珍惜友誼,為朋友多多付出;既然我們在社會中生活,就要盡到社會責任,為社會多多奉獻。懂得了珍惜,生命才有意義,學會了珍惜,生活才會幸福。

人生在世,由於際遇的不同,有的人生活清苦卻感到幸福,有的人則過著富裕的生活仍感到苦惱。而更多的時候,人們之所以感覺不幸福,是因為當幸福來臨的時候,常常渾然不覺,無論別人投來多少羨慕的目光,都不知道珍惜自己所擁有的幸福,反而讓幸福白白地從自己手指間溜掉,到了最後,給自己剩下的隻有揮之不去的痛苦。就像錢鍾書所說:“人生的刺,就在這裏,留戀著而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戀的東西。”

幸福本沒有絕對的定義,平常的一些小事往往能振動你的心靈。人常說平安是福,相對於那些遭遇災禍的人們而言,平安難道不是一種最大的幸福嗎?當我們平平安安回到家中,妻子端來熱氣騰騰的飯菜,孩子依偎身邊說這說那,父母泡開清香可口的熱茶,難道還有什麼比這平安和諧美滿更幸福的生活嗎?

幸福與否,隻在於你怎麼看待。幸福,其實是無時不在我們身邊的,隻要我們細心地去感受,敏銳地去觀察,我們就會發現,原來,幸福與我們是那麼接近。如果你一個不小心,幸福也許會從我們身邊偷偷地溜走。因此,我們應該在幸福還沒有溜走之前,好好地把握,好好地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