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青鎮的李師道在平定淮西時,為吳元濟出了大力,鬧得朝野不得安寧。淮西滅亡後,李師道仍負隅頑抗。元和十三年五月,憲宗下詔征討李師道。這次今非昔比了。李師道孤立無援,沒有一個藩鎮敢幫他的忙,孤軍頑抗。在官軍萬眾一心的攻擊下,李師道很快就被破滅了。
自安史之亂後,以河朔三鎮為代表的地方割據勢力,曆經肅宗、代宗、德宗、順宗、憲宗,曾同中央進行了反複激烈的較量,最後終於一一相繼被平定,唐朝重新創造了一統天下的局麵。
人和政通勵精圖治
唐憲宗不僅在同藩鎮鬥爭中顯示出卓越的膽識和堅韌不拔的氣魄,在用人納諫方麵也頗具選才任賢的眼光和采納忠言的大度。
憲宗即位後,急於渴求幫助他治國平天下的賢才,而不喜歡奇珍異獸,更不喜歡以此來博取他歡心的佞臣。
憲宗一朝,十分注意選擇和任用宰相。在他當太子時就留心這個問題。上台後,經常和群臣一起討論曆代擇用宰相的利弊得失。選擇了象杜黃裳、裴土自、李絳、裴度、崔群等一大批正直且有經國大略的名相。
杜黃裳為憲宗首開削平藩鎮之略,當西川劉辟叛亂時,公卿皆以蜀道險遠,不宜出兵。杜黃裳力主討蜀,並推薦高崇文為軍事統帥。高崇文不僅勇敢善戰,而且正直無私。對藩鎮首戰告捷。
李絳不僅有謀略,熟悉天下藩鎮形勢,而且剛正不阿,直言敢諫。凡朝臣對憲宗進讒言,陷害忠良,李絳都加以辯解,匡正了憲宗不少過失。
李絳敢於直言,不肯巴結皇帝,憲宗反倒更加器重他。元和六年,擇他為宰相。李絳又勸憲宗,國家艱難,府庫空虛,應節衣縮食,不可縱恣聲色。憲宗聽了很高興,稱他為“真宰相也!”就在這一年,江淮發生大災荒,可當地禦史卻謊報豐年。李絳奏請,製裁弄虛作假的禦史,免江淮租賦。又奏請憲宗在振武、天德兩地開置營田。4年間開田48OO頃,獲穀4OOO餘萬斛。象這類有關國計民生的大計,憲宗都一一采納。在李絳為相期間,為憲宗平定藩鎮,整頓吏治,糾正弊政,成為當時一代賢相。
憲宗時,也有的宰相,唯唯諾諾,每逢大事,不置可否,隻知隨聲附和。如權德輿就屬於這一類。李絳與李吉甫常在憲宗麵前爭論,權德輿居中不發一言,誰也不得罪。憲宗非常鄙視他,不久就免了他的宰相。
憲宗一朝,無論是同藩鎮的鬥爭,還是國家的政治、經濟等方麵都有轉機,雖不能同前期相提並論,但在唐後期算得上是最好的局麵,這與他任用李絳、裴度等一代名相有很大關係。
在其他官員的選用上,憲宗也注意不拘一格,任人唯賢。在憲宗的臣下中,左拾遺元稹善指陳朝廷得失,憲宗嘉納其言,時常召見他;白居易作詩規諷時事,傳入禁中,憲宗大為賞識,召為翰林學士;給事中李藩知無不言,皇帝的製敕有錯誤也敢指正,憲宗擇他為宰相;翰林學士崔群讜直無隱,受到憲宗高度信任。
由於憲宗能知人善任,在當時可以說是人才濟濟一朝,杜黃裳、李絳、裴度為其運籌劃謀,總舉大綱;李愬、高崇文、李光顏等為其南征北戰,平定各地;杜佑、白居易、韓愈為其舞文弄墨,草製詔敕。唐後期人才之盛,莫過於憲宗。
由於憲宗注意隨時采納眾言,避免了許多過失。如元和二年(8O7),有人在憲宗麵前進讒言說,大臣鄭糸因與昭義節度使盧從史互相勾結,泄露朝廷機密。憲宗很氣憤,但他沒魯莽行事,而是先讓李絳談談自己的看法。李絳知鄭糸因佳士,勸憲宗不要聽信奸臣挑唆,詳細查明原委,避免了一大冤案。
在憲宗的鼓勵下,甚至有的大臣敢於據理力爭,抗旨不遵。元和八年,有一僧人鑒虛,以財貨結交權貴,受藩鎮賄賂,橫行不法。禦史中丞薛存誠將其拘禁。權貴宦官們都爭著為他求情,憲宗也因得過他的好處,欲釋放他,遭存誠拒絕。後憲宗又派宦官到禦史台宣旨,存誠堅持不放人。他回答憲宗說:“陛下一定要釋放此僧,請先殺臣,不然,臣期不奉詔!”憲宗不僅不怒,相反嘉獎了薛存誠。罪大惡極的鑒虛終被殺死。
由於憲宗能夠采納眾言,擇善而從,尤其是在一些重大問題上能以兼聽而不偏信,明辨是非,大臣也敢於直陳己見,不僅使憲宗成功地完成了一統藩鎮的事業,而且溝通了君臣之間的感情交往,激發了他們為國效力的忠心,使當時的政治比較清明,大有中興唐朝的氣勢。
唐後期有許多帝王,或昏庸無能,受人左右;或聚斂財富,縱恣聲色。真正勤於政事,勵精圖治者,也要算得上憲宗。在他前期,沒有心思尋歡作樂,而是致力於收拾當時天下殘局,為恢複唐朝的一統江山運籌謀劃,召見群臣,處理萬機。
在一班朝臣的輔佐下,憲宗改革了一些弊政,使當時的政治初步走上軌道。如唐後期,諸道官吏進京,都要送財物給皇帝,以巴結皇帝,求得升遷。元和三年,憲宗下令,諸道官吏來京,不得進奉。知樞密使劉光钅奇奏請派使者到各地頒布這個詔令,想去分割這些進奉,翰林學士裴土自、李絳反對派使,主張通過驛站傳遞。劉光钅奇說這是以前的舊例。憲宗也看透了他的心思,不耐煩地說:“以前舊例對,就照著做,不對,為什麼不改過來!”
對各地因戰亂、災荒而造成人民的災難,憲宗也表示一定程度的關心。即位之初,曾派度支、鹽鐵轉運副使潘孟陽宣慰江淮,行視租賦,察官吏贓否,百姓疾苦。結果潘孟陽到處遊宴納賄。憲宗馬上免去了他的度支、鹽鐵副使之職,並把這件事時刻記在心裏。元和四年,南方旱饑,憲宗命左司郎中鄭敬德等為江、淮、荊、湖、襄、鄂等道宣慰使,賑恤貧民。臨行時告誡他們說:“朕宮中用帛一匹,皆有賬簿,惟救濟百姓則不吝嗇。卿等應深識朕意,勿效潘孟陽專事飲酒遊玩。”
後來,又批準李絳、白居易的奏請,詔令天下:降天下係囚,蠲租稅,出宮人,絕進奉,禁掠賣。從而緩和了社會矛盾,安定了民主。在同藩鎮的鬥爭中,對受藩鎮殘害的百姓一概進行安撫。誅滅鎮海李钅奇後,有司請求籍滅李钅奇的家財,以輸京師。憲宗從李絳奏請,以李钅奇家財,代替浙西百姓當年的租賦。
憲宗前期,國家沒有統一,政府財政困難,為籌措軍費,憲宗也曾聚斂財貨,但他並沒有用於供自己揮霍。
憲宗前期,也比較務實,對臣下漫無邊際的吹捧一概拒絕。
憲宗宮廷生活秘聞
憲宗宮廷鬥爭內幕
元和元年(8O6年)正月的一個夜晚,皇宮中的宣政殿燈光閃爍,繼承帝位已經四個多月的唐憲宗李純,正在用心地讀著祖宗的實錄。當他看到貞觀、開元年間的記載時,心情非常激動。他想到,太宗創業,玄宗治國,社會所以出現盛世,不僅在於帝王的勤政,更在於大臣的同心輔助。他又想到,德宗不委政於宰相,事無巨細,親自處理,結果使得奸佞之臣,乘虛而進,宰相隻是有名無實,鬧得弊政叢生,朝事雜亂。這一正一反的經驗教訓,使憲宗頓時悟出了許多道理。
憲宗李純是順宗的長子,即位時已經二十七歲。據說,李純小時候就很聰明,在他六歲時,一次,德宗把他抱在膝上問:“你是誰的兒子,坐在我的懷裏?”李純回答:“我是第三天子。”德宗聽了,很感驚異。憲宗即位以後,很想有一番作為,特別是針對藩鎮力量過大,時刻危及中央朝廷這一情況,想方設法削藩,以圖唐室中興。曾有過這樣一件事:憲宗即位的第二天,升平公主送十五個美女進宮,被他婉言拒絕。他說:“太上皇都不受獻,我怎麼能違背祖訓呢?”還有過一件事:憲宗即位剛剛一個月,荊南地方的官吏就進獻了兩隻龜,憲宗不僅沒有接受,而且還特地頒布一道詔旨,內容大體是:我認為最貴重的是賢才,而不是奇禽異獸,以後這類東西停止進獻。最後,還應當提及這樣一件事:那是憲宗即位兩個月以後,一天,他問宰相杜黃裳:“前代帝王,或懈怠聽政,或躬決繁務,到底怎樣處理才算適合呢?”杜黃裳回答說:“作為一個帝王,他的職責主要是擇賢委任,要時時刻刻考慮民情,舍己從人,厚待屬下,所以貪圖安逸是不對的。過去秦始皇大權獨攬,一切事情都自己處理,受到前代賢哲恥笑;諸葛亮輔佐劉備,二十棍以上的懲罰都要親自考慮決定,也受到了敵國的非議。由此看來,作為一個帝王,代行下司之職也是不對的。他必須善於擇人委任,督促檢查,賞罰分明。如果這樣做,誰還能不盡心呢?”停了一會兒,杜黃裳又說:“作為帝王,容易出現的毛病是待下不能以誠;作為臣子,最應當避免的是不能竭心盡力。如果出現了這兩種情況,君臣之間就要上疑下詐。想以此治好國家,當然是不可能的。”憲宗認為他說得很對,並思考了很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