憲宗李純
削平藩鎮一統全境
唐憲宗剛即位,就一反對藩鎮遷就姑息的常態。西川節度使韋皋死了,其節度副使劉辟自為留後,並上書朝廷,請求代韋皋為節度使。憲宗馬上命袁滋為西川節度使,征劉辟入朝為給事中。
自唐中期以來,地方藩鎮各擁強兵,表麵上尊奉朝廷,但法令、官爵都自搞一套,賦稅也不入中央。節度使的職位也往往父死子繼,或由部下擁立,朝廷隻能順從,事後追認,而不能更改,否則便聯兵反叛朝廷。朝中宰相杜黃裳分析這一形勢,力主振舉綱紀,製裁藩鎮,憲宗十分讚同他的意見。劉辟未當上節度使,便發兵攻圍梓州。憲宗力排眾議,采取杜黃裳的建議,先拿劉辟開刀。
元和元年(8O6),憲宗命左神策軍節度使高崇文等率軍討蜀。高崇文是唐將中名位較淺,有勇有謀的將領。他率軍自斜穀出兵,一路嚴申軍紀,斬關奪隘,所向皆捷。自正月出兵,至九月唐軍便攻克成都,生擒劉辟,平定了叛亂。
就在憲宗討蜀之際,夏綬節度使韓全義入朝致仕,留自己的外甥楊惠琳為知夏綏留後,不肯交出兵權,勒兵阻止朝廷派去接任的節度使。憲宗果斷地命令河東、天德軍出擊楊惠琳,平息了楊惠琳的反叛,傳首京師。這樣,憲宗上台的當年,初試鋒芒,取得了同藩鎮鬥爭的初步勝利。
蜀、夏二地的平定,產生了強大的震懾力量,許多藩鎮紛紛請求入朝。鎮海節度使李钅奇迫不得已,也請求入朝。憲宗應允,遣使慰撫,並訊問行期。李钅奇原隻想隨便表示一下,便一再推延。憲宗果斷下詔,征李钅奇為左仆射,以禦史大夫李元素為鎮海節度使,李钅奇遂舉兵反叛。憲宗早有準備,隨即下詔削去李钅奇的官爵及唐宗室的屬籍,發兵平叛,不到一個月,叛亂就被平息了。
然而,平定藩鎮勢力,的確不是件容易事。尤其是以河朔三鎮為代表的河北藩鎮,已有幾十年不奉唐朝的詔令了。這次見朝廷的威信日益提高,都在尋找時機,再同朝廷一決勝負。
元和四年(8O9),成德節度使王士真死了,其子副大使王承宗自為留後。河北三鎮紛紛仿效王士真,以自己的嫡長子為副大使,父死即代領軍務。王承宗為了使朝廷冊封他為節度使,假意獻出德、棣二州,可當朝廷正式任命他為節度使之後,又將德、棣二州據為己有。憲宗遂決定出師征討。
許多朝臣見憲宗西取蜀地劉辟,東取吳地李钅奇,不由得忘乎所以,紛紛勸憲宗舉兵河北。宰相裴土自、翰林學士李絳頭腦十分清醒,都力阻憲宗出兵。然而憲宗由於前幾次平叛連連得手,急於平滅藩鎮,低估了河朔勢力,沒有采納李絳的意見。元和四年,憲宗下詔,削奪王承宗官爵,以宦官吐突承璀討伐王承宗。
唐憲宗是由宦官的擁戴當上皇帝的,所以他對宦官頗有好感。輕率出兵已是失策,任命宦官為軍事統帥則更不合事宜。以翰林學士白居易為代表的朝廷大臣都極力反對,但憲宗仍不以為然。
當時,河北的形勢是,成德王承宗在北,魏博田季安在南,盧龍鎮劉濟又在成德之北,淄青李師道在東。他們都權衡利弊,或虛張聲勢,響應朝廷,實則逗留不前;或擁兵觀望,看風使舵。劉濟引全軍攻樂壽(今河北獻縣),相持不攻;李師道、田季安均引軍各攻一縣,即停兵不進,表麵上參加平叛,而一有時機,馬上可出手援救王承宗,襲擊官軍。
吐突承璀來到前線,威令不振,屢戰屢敗,損兵折將。連左神策軍大將軍酈定進都戰死。酈定進曾參加過平定西川劉辟的戰爭,擒劉辟,在軍中以驍勇聞名。他一死,使官軍損失慘重,士氣十分低落。到這時候憲宗才明白,河北勢力竟是這樣錯綜複雜,強大難製,這場戰爭已不能自拔,無法再打下去了。宰相裴土自在危急時刻,設計擒滅盧從史,平定了昭義,清除了內患,才使形勢稍有好轉。王承宗見昭義覆滅,失去內應,上書向朝廷請罪,假意表示願輸納貢獻,請派官吏。朝廷官軍在河北曠日持久,力難支敵,憲宗正好趁坡下驢,趕忙下詔罷兵。
討伐王承宗的失敗,並沒有使憲宗改變製服藩鎮的決心,但改變了以前一味出兵征討的辦法,轉而使用恩威並濟的策略。
元和七年(821),魏博節度使田季安死了,按照慣例,其11歲的幼子田懷諫為副大使,總攬軍務。可憲宗要改變這種局麵,不允許有這種不經中央,自立節度使的割據行為。朝中宰相李吉甫等人力主憲宗再次出師征伐。宰相李絳卻不主張出兵,他分析:河北藩鎮節度使,恐部將權力太重,都分兵以隸諸將,互相牽製。當節度使為嚴明主帥時,能控製住這種局麵。田懷諫是個11歲的幼童,其軍權必將由別人代理。分兵之策,適足為今日禍亂。田氏必為部下諸將所殺。而殺田懷諫代為主帥者,必遭鄰道所攻。因為其他藩鎮也怕部將以滅自己,對殺主帥者決不容忍。故殺田氏者如不歸依朝廷為援,馬上會被別的藩鎮吃掉。所以,朝廷不須出兵,隻須訓練士馬,以觀其變。如有魏博部將來效命朝廷,當不吝嗇爵祿,厚加賞賜,使其他藩鎮得知,也怕部下將領效法,以取朝廷重賞,都驚恐不安,他們就會恭順朝廷了。這一番切中要害的言語,說得憲宗心花怒放,連連點頭稱善。
後來事勢的發展確如李絳所料。田季安的部將田興舉兵擒田懷諫,歸附朝廷,並願守朝廷法令,輸納貢賦,請中央委派官吏。憲宗派使者前去撫慰,以觀其變。李絳勸憲宗直接下詔,封田興為節度使。田興感念憲宗的恩德,對朝廷忠心不二,河北各鎮屢遣遊客前來,要他背叛朝廷,遵河朔舊約,田興終不為所動。終田興之世,魏博鎮一直是朝廷倚重的力量。河朔三鎮終於打開了一個缺口。
元和九年,憲宗一朝最有成效的一次討伐藩鎮的鬥爭又開始了。原來,淮西鎮(亦稱彰儀)節度使吳少陽在蔡州(今河南汝南),積極積蓄力量蓄意謀反朝廷。憲宗早就有意征取蔡州,因忙於討伐王承宗,一時抽不出手來。這年,吳少陽死,其子吳元濟自領軍務,更加跋扈,四出攻掠,關東為其驅掠千餘裏,甚至搔擾到東都洛陽附近。憲宗派嚴綬督諸道兵討吳元濟。
成德王承宗數次上書為吳元濟說情,均遭憲宗拒絕。後又派人遊說朝中主持軍事的宰相武元衡,被元衡叱退。遂又上書誹謗元衡,並派兵四出攻掠,以向中央示威。淄青的李師道更是個陰險狡猾且十分毒辣的家夥。他見上書為吳元濟求情無效,便施展陰謀詭計,暗助吳元濟。本來朝廷征兵沒有淄青,他也派將領率2OOO人去壽春,聲言助官軍討元濟,實則待機而動,支援淮西。又派刺客奸人在洛陽、長安四下活動,製造恐怖。於是,群盜並起,一件件觸目驚心的消息不斷傳來。宰相武元衡在上朝途中被殺,宰相裴度被刺客擊傷。一係列恐怖事件,搞得朝野內外,人心恐惶,草木皆兵。許多大臣勸憲宗罷兵。
還有個宣武鎮節度使韓弘,依仗兵力,1O年不入朝,憲宗以他為討伐淮西諸軍都統,他卻故意拖延。在討淮西的諸軍將領中,隻有陳州刺史李光顏戰功卓著。
前線統帥嚴綏懦弱無能,又有宦官作監軍,對諸將加以監視,打了勝仗歸功於自己,打了敗仗過錯全落在諸將頭上,弄得將帥誰也不肯出力,軍心渙散,士氣低落,出師3年,仍不能奏效。
唐憲宗在這種複雜的局麵下,表現了明斷精神。先撤掉嚴綬,以右羽林大將軍高霞寓為唐、隨、鄧節度使,專事攻戰。高霞寓大敗於錢城,許多大臣都準備入勸憲宗,憲宗先堵住他們的口說:“勝負兵家之常。”宰相裴度因遇刺臥病,許多人都請求免裴度之官,以討好藩鎮,憲宗堅決地說:“若罷度官,使奸謀得逞,用度一人,足以破賊!”對前線作戰不利的將帥,堅決撤掉。高霞寓戰敗後,又以荊南節度使袁滋為彰儀節度使,申、光、蔡、隨、鄧等州觀察使,後又以名將李愬為唐、隨、鄧州節度使,率軍進討淮西。
到元和十二年,討伐淮西的戰役已有4年之久,國家饋運疲蔽,宰相裴度自請往前線督戰。憲宗任他為淮西宣慰處置使,負責指揮全軍。為了使裴度能順利平定淮西,對裴度言聽計從。裴度來到淮西前線,奏請取消了監軍的宦官,使將領能夠獨立處理軍事,很快便扭轉了被動局麵。又信用李愬、李光顏等一批名將,整頓前線軍務,改變了以前軍令不統一的混亂局麵。
元和十二年冬,在一個風雪彌漫的夜裏,唐將李愬率領9OOO士卒,突襲淮西鎮治所蔡州城,一舉活捉了叛亂頭子吳元濟。淮西自吳少誠以來,唐官軍不至蔡州32年,憲宗經過4年的艱苦平叛,終於複將淮西收歸中央。
吳元濟的平定,使河北藩鎮對朝廷刮目相看,紛紛上書朝廷,表示願意歸順。橫海節度使程權,割據滄景三世,共傳四任,舉族入朝;成德王承宗一掃過去的囂張氣焰,也趕忙派使送二子入朝為質,並獻德、棣二州圖印至京師;盧龍鎮劉濟已死,其子劉綜代之,亦專一歸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