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宗李適
兩稅新法三臣黨爭
德宗即位之初,對前朝的許多弊政進行了改革。他下令禁止歲貢。生活方麵也注意節儉,出宮女1OO多人,停梨園使及伶官3OO人,留者皆歸太常。禁止官吏經商。對貪汙受賄者嚴加懲辦。
德宗即位任用崔祐甫和楊炎為相,在楊炎的主持下對賦稅製度了改革,廢除租庸調製,推行了“兩稅法”。
唐初的賦稅,分租、庸、調三項,這是建立在均田製基礎上按丁征收賦稅的辦法。隨著均田製的瓦解,農民紛紛逃亡,淪為地主的佃戶,租庸調法便日益行不通了。
兩稅法的主要內容是:取消租庸調及一切雜稅。不分主戶(本土地著戶)、客戶(外來戶),一律以現居住地為準登入戶籍納稅。放棄按丁征稅的辦法,改為按照資產和田畝征稅,即根據資產定出戶等,確定應納戶稅稅額;根據田畝多少,征收地稅。沒有固定住處的行商,也要負擔賦稅。每年分夏秋兩季征稅,夏稅不過六月,秋稅不過十一月。兩稅之名即由此而來。
實行兩稅法,擴大了納稅麵,有利於減輕人民的負擔。納稅的人多了,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兩稅法按照資產和田畝征稅,與租庸調法按丁征稅相比,是比較合理的,有其進步性。但以德宗為首的統治者並沒有認真貫徹執行。苛捐雜稅不斷增加,人民負擔日益沉重。
德宗即位時,朝廷內的黨爭十分激烈。楊炎和劉晏之間的相爭,即其突出的表現。原來,凡度支出納事宜,令吏部尚書劉晏兼轄,並授劉晏為左仆射。劉晏有才能,多機智,變通有無,曲盡微妙,曆任轉運鹽鐵租庸等使,是唐朝最有名的理財家。楊炎是代宗時宰相元載的餘黨,代宗殺元載,劉晏曾參與密謀。當時,元載被殺,楊炎也被貶為遠州司馬。後來楊炎取得了德宗的信任,獨任大權,便利用自己的地位替元載和自己報仇,謀害了劉晏。
劉晏無罪被殺,朝野紛紛為他喊冤。割據淄青鎮(治青州,山東青州)的李正已接連上表請問殺劉晏的原因,德宗無話可對,陷於窘境。對此,楊炎不免心虛,密遣私人到各鎮,為自己辯白,說劉晏的被殺是德宗決定的,與自己無關。德宗了解到這一情況後,非常憎惡楊炎,就起用盧杞為宰相,準備殺楊炎。
盧杞非常陰險狡猾,是李林甫、元載後的又一個著名奸相。害人的伎倆,比楊炎更陰險。他知道德宗的心思,樂得投井下石,上任不久,就給楊炎羅織了好多罪名。結果,德宗把楊炎貶為崖州司馬,還沒有走到貶所,就被德宗派去的人在半路上殺死了。
削平割據數度用兵
建中二年,成德鎮節度使(治恒州,今河北正定)李寶臣死。李寶臣曾和李正己、田承嗣等議定,要在本鎮確立傳子製。大曆十四年(779),田承嗣死了後,田悅繼位,李寶臣要求朝廷加以任命,承認田悅的繼承權,得到了代宗的允許。現在李寶臣的兒子李惟嶽繼位,請朝廷認可。德宗想革除舊弊,回絕了李惟嶽的要求。田悅替李惟嶽代請,也不得允許。於是,田悅、李正己、李惟嶽聯合起來,為爭取傳子製,出兵與朝廷作戰。德宗調京西12OOO人守關東,又任命李懷光兼朔方節度使,大發各路兵討伐叛軍。這是一次帶有決定性意義的戰爭,可是德宗並沒有製定好切實可行的用兵計劃,也不設統兵元帥,諸將由朝廷親自指揮。結果,接連失敗,戰爭規模越來越大。
建中二年(778),田悅進攻邢州(今河北邢台縣)和臨伾縣(今河北永年縣西)。唐將河東節度使馬燧、昭義節度使李抱真、神策將李晟大破田悅軍,田悅夜遁,退屯洹水縣(今河北大名西南),淄青軍在東,成德軍在西,首尾相接,互相呼應。唐將唐朝臣大破魏博、淄青軍於徐州,江、淮漕運又通。建中三年,馬燧、李抱真、李晟又大破田悅軍,田悅隻帶領殘兵敗將1OOO多人逃回魏州,守城自保。淄青鎮李正已死,他兒子李納襲位,繼續與朝廷為敵,結果,被唐軍打敗,逃回濮州(今山東鄄城縣),唐德宗令盧龍節度使朱滔攻成德李惟嶽軍,李惟嶽軍大敗逃回恒州。李惟嶽部將王武俊殺李惟嶽,投降朝廷。但這一時的勝利,並不能改變割據者的野心,也不能改變分裂已久的形勢。這一戰爭還沒有結束,立即又發生了又一次戰爭。
德宗任命成德降將張孝忠為易、定、滄三州節度使,王武俊為恒、冀二州都團練使。分給朱滔德、棣(今山東惠民東南)二州。這個措施,目的是分散舊成德鎮的力量。王武俊自以為功勞最大,地位反比張孝忠低,不肯接受朝命。朱滔要得深州而未得到,心懷不滿,於是仍在深州駐兵,拒絕將深州交給康日知。王武俊、朱滔反叛,並與田悅、李納聯合,叛軍的聲勢又振。朱滔遣人密約朱泚同反,這件事被馬燧知道後報告了德宗。朱泚當時鎮守鳳翔,德宗把他召回長安,派宦官監視。馬燧等攻魏州,朱滔、王武俊救魏州,德宗命朔方節度使李懷光前往助戰。李懷光擊破朱滔軍,王武俊又擊敗李懷光軍,唐政府軍被迫撤至魏縣(在魏州城西)。唐軍與叛軍出現了相持的局麵。不久,朱滔稱冀王,田悅稱魏王,王武俊稱趙王,李納稱齊王,朱滔為盟主。諸王約定相互支援,以求永保其占據的土地。朱滔等向淮西節度使(駐蔡州,今河南汝南)李希烈勸進,李希烈接受推戴,先自稱天下都元帥。李希烈的軍隊四處掠奪,其小股軍隊一直打到洛陽附近,戰事從河北一直蔓延到河南。
建中四年,李希烈圍襄城(今河南襄城)。德宗命宣武軍節度使李勉率將兵1OOOO人救襄城,並親派3OOO人助戰。李勉上奏德宗說,李希烈的精兵都在襄城,而李希烈駐在許州(今河南許昌),許州兵力空虛,使兩部救兵襲許州,襄城圍自解,據此,李勉並作了兵力部署。德宗認為違反詔書,派宦官去斥責李勉。兩部救兵離許州數十裏,奉詔狼狽退回。許州守兵追擊,唐軍大敗,死傷過半。李勉分兵4OOO助守東都,被李希烈截斷後路,不得退回。這都是德宗親自指揮失誤的結果。宣武軍本來是對抗李希烈叛軍的主要力量,從此不振。襄城愈益危急,德宗抽調關內諸鎮兵救襄城,結果又爆發了涇原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