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唐玄宗李隆基(1 / 3)

李隆基(公元685—762年),女皇武則天的嫡孫。睿宗李旦的第三子,號唐玄宗,又稱唐明皇。

角逐宮廷奪權登基

李隆基生於公元685年,那時正是武周天下,等待他的並不是名正言順輕而易舉可得的皇位,而是宮廷內部激蕩多變的風風雨雨的磨煉。他從小就有大誌,在宮中常以“陳瞞”自詡,但武氏家族根本不拿正眼瞧他。七歲那年,他例行到朝堂舉行祭祀儀式,金吾將軍武懿宗對他的隨從大聲喝斥,隆基立刻聲色俱厲斥之曰:“吾家朝堂,幹你何事?敢脅迫我的隨從?”武則天知道了這件事後,便對他另眼相看了。第二年,李隆基被封為臨淄郡王。公元7O5年,張柬之逼迫武則天退位,擁立中宗李顯。這時隆基曾一度兼任潞州別駕。

武則天死後,唐中宗昏慵懦弱,大權操於妻子韋皇後、女兒安樂公主之手。張柬之等功臣均遭貶謫,太子李崇俊等被殺,武三思等沉滓餘孽迅速泛起。韋皇後又擢用其從兄韋溫等掌握政權,縱容安樂公主賣官鬻爵,又大肆建築寺院道觀,奴役人民,朝政日非。公元71O年,中宗被妻女毒死。韋後準備效法她的婆婆武則天做曆史上的第二個女皇帝。這時,武則天的第四子李旦還很有勢力,李旦的第三子李隆基也在悄悄地積蓄力量,身邊已聚積大批文臣武將。這是韋後專權的主要障礙,韋後決定將他們二人置於死地。韋後還沒有來得及動手,李隆基便和姑母太平公主合謀發動政變,率羽林軍萬餘人搶先攻入皇宮,將韋後及其黨羽一網打盡。後由太平公主出麵,恢複了睿宗李旦的帝位。李隆基也因此被立為太子。

睿宗也是一個昏慵的的帝王,他心甘情願地聽任太平公主的調停。太平公主恃擁戴睿宗有功,大樹私人勢力,左右朝政,朝中的七個宰相中,有四個是她的親信,文武之臣,多半依附於她。她開始認為李隆基年幼,所以不以為意,後來,她看到李隆基十分英武,對自己專權十分不利,她於是把進攻的目標轉向李隆基。她造輿論說,現在的太子不是長子,不應被立為太子,立了必有後憂。公元712年,睿宗讓位給太子李隆基,隆基即位,即玄宗。但朝中三品以上官員的任免和重大軍國行政仍由睿宗決定。這時,玄宗和太平公主間的關係極為緊張,可謂劍拔弩張,各自磨刀霍霍,暗藏殺機,雙方的決鬥已是利箭在弦,一觸即發。

公元713年7月3日,玄宗搶先下手,率廄牧兵馬殺死太平公主及其黨羽數十人,依附太平公主的官員也盡數被削為民。這一年,他改國號為開元。

開元盛世

玄宗的皇位來之不易,親政後所麵臨的局勢也異常嚴峻,長期的官廷政變,削弱了中央政權的力量,吏治腐敗,官吏冗濫。親政兩年後,他宣布:“官不濫升,才不虛受。”他注意任人唯賢,所用的宰相,大都成了有名的政治家。

姚崇是當時有名的賢相。入相前,他就曾向玄宗提了十項建議,大意是要皇上不要貪小功,而應廣開言路,獎擢諫臣,除租稅外不得接受饋贈,不能讓皇親國戚專權,勿使宦官專權等。玄宗樣樣依允,從而奠定了開元施政的方針,為創造“開元盛世”的局麵奠定了基礎。

當時,一些富家往往用出家做和尚的辦法來逃避賦稅。姚崇一次就查出一千二百多人,勒令還俗。他還禁止百官和僧尼、道士來往,抑製武、韋時發展起來的寺院地主勢力。禦弟薛王李業的舅父王仙童侵暴百姓,他不講情麵,請玄宗批準,依法加以懲辦。

開元初,黃河南北連年發生蝗災。蝗蟲飛來如雲遮日,所過之處苗草罄盡。前朝也曾遭遇蝗災,因為捕殺不力,以致造成赤地千裏,橫屍遍野的慘景,以致物價飛漲,民心大亂,政局動蕩不安。姚崇對此十分關注,力主詔令各郡縣及時捕殺,並由官府獎勵治蝗。結果,蝗災被有效地製止了,盡管蝗災連年,災區也未發生大的饑荒。

宋璟是繼姚崇之後為宰相,他也很注意選拔人才,官吏都能稱其職。有一次吏部選人,他的遠房叔父宋元超說明自己與宋璟的關係,想得到一個好差使。他獲悉後,特地關照吏部,不給宋元超任何職務。

張九齡是廣東人,當時嶺南被看成是蠻荒之地,那邊的人很難做大官,但由於他很有才能,玄宗於是讓他做宰相。他建議選用人才要慎重,在吏部議論人才時,其態度極為公允。他做宰相時,已在開元後期,但每見玄宗有什麼過失,總是竭力勸諫。

玄宗隆基下令重用賢相,他還十分重視刷新吏治,整頓官僚隊伍,其主要內容是:

(一)裁汰冗員,精簡機構。他針對武後以後官吏冗濫之弊,一舉裁汰了員外官、試官、檢校官幾千人,大大精簡了官僚機構,提高了辦事效率,也節約了財政開支。

(二)恢複諫官、史官參加宰相議事的製度。唐太宗時期,皇帝與宰相議事,允許諫官與史官參加,“有失則匡正,美惡必記之。”這可以減少朝政的弊端,有它的積極作用;但是武則天參與朝政以後,許敬宗、李義府擔任宰相,“政多私弊”,不敢把朝政公開,取消了諫官與史官參加朝政議事的製度。玄宗下令恢複貞觀年間的製度。

(三)重視縣令的選擇。玄宗說:“郡縣是一個國家的根本,縣令是百政令的直接執行者……”玄宗有時還親自出題考查縣官,以此了解縣令是否通曉治國之道。凡是考試成績優秀的都被重用,拙劣者則被罷免。

(四)實行嚴格的考核製度,來檢查地方官的政績,以此作為黜升的根據。規定每年1O月,委派按察使到全國各地巡省風俗,觀察得失,把地方官的政績分為五等,然後上報吏部長官詳查,以減少地方官的貪贓枉法。

(五)嚴明賞罰。玄宗認為,有賞必有罰,賞罰分明。開元年間,他基本上貫徹了這一精神。

玄宗的改革措施,主要是依賴下級官員去貫徹執行,玄宗能注意用人,這是“開元之治”得以出現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玄宗在位的前半期,不僅文治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而且武功也赫然可紀。在玄宗繼位以前,唐朝邊防危機十分嚴重。公元696年,契丹奴隸主李盡忠利用民族矛盾,煽動其部眾舉兵反唐,攻占了營州。接著,營州都府所管轄的連昌、師、鮮等十二州也相繼失守。武則天派王孝傑等組織反擊,結果大敗,幾乎全軍覆沒。此後,契丹貴族更是囂張,經常瘋狂地掠奪土地,殘害北方人民。

公元7O3年,突厥奴隸主貴族烏質勤攻占安西四鎮之一的碎葉鎮,從此,安西道被堵死。烏質勤揮軍十四萬,接著,他又開始向北庭都護府進攻,並且強占了北庭西部的一些地方。這不僅破壞了國家的統一,同時也堵塞了“絲綢之路”,使唐朝的對外貿易遭到嚴重的威脅。

在北方地區,唐初戰勝突厥,統一了大漠南北,設置單於、安北都護府,分別管轄長城內外到貝加爾湖的廣大地區。此後,長城以北保持了數十年的相對安定局麵,但是到了7世紀末葉,唐朝北方門戶雲州被突厥攻占,從此長城南已無險可守。公元683年,突厥族又攻占蔚州、定州,由於長城以北大片領土失守,唐朝於公元685年把安北都護府遷至同城,一直到開元初。

到玄宗即位時,西域的碎葉、庭州、北方的雲州以北以及遼西十二州,都已被突厥、契丹奴隸主貴族占領,隴右及河北人民經常慘遭劫掠和屠殺,唐朝統一的局麵被破壞了。

玄宗執政以後,為徹底解決邊區問題,以鞏固唐政權,維護國家統一,采取了一係列措施:為了提高軍隊的戰鬥力,玄宗對府兵製進行了改革。高武以後,尚武風氣逐漸消失,府兵多不按時更換。故宰相張說遂建議雇傭募兵,玄宗即下令實行,從關內召募軍士達12萬人,充作衛士,名“長從宿衛”,或稱“長征健兒”,從而代替了唐以來的府兵輪番宿衛製度。這是軍製由兵募到雇傭的重大改革。經過十餘年的實踐,於公元737年推行全國。從此,各地民丁再無須上戍邊之苦。雇傭兵既可吸收社會上的失業人口,緩和社會矛盾,又可常駐各地,加強訓練,對改善軍隊素質,提高戰鬥力是起積極作用的。

玄宗還通過各種措施整頓軍旅。他頒布《練兵詔》,令西北軍鎮增加兵員,並加以精選,加強軍事訓練,不得供其它役使。還派兵部侍郎裴琰、太常卿薑皎,往軍州督促檢查詔令的執行情況,處理具體事宜。

7世紀末年,軍馬不足,玄宗即位時,隻剩二十四萬匹,玄宗任用太仆卿王毛仲為內外閑廄使,專門主管這項工作。到公元725年,軍馬增至四十三萬餘匹,牛羊也相應增加了。為了解決軍糧問題,玄宗又下令擴大屯田區。在西北萬裏的邊防線上及黃河以北的部分地區,設置龐大的屯田區。

經過以上準備,公元717年,唐軍把淪陷十七年的營州等十三州全部收複,玄宗派宋慶禮任都督,重建營州防務。長城以北的拔也古、同羅、回紇等地也宣布取消割據稱號,與唐政府合作,唐政府重新設置了安北都護府,統一了長城以北的廣大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