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宗把解決西域的問題分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從公元738年開始,玄宗派磧西節度使蓋嘉運打敗了突厥。唐軍猛攻碎葉,突厥可汗出戰,在賀邏嶺被唐軍俘獲,從而使淪陷了三十七年的碎葉鎮又回歸唐朝管轄。第二階段是擊敗吐蕃、小勃律,重新打通“絲綢之路”的門戶。開元初年,西域小勃律可汗曾到唐朝請降,唐政府在那裏置綏遠軍。後來,小勃律王娶吐蕃王女,依附了吐蕃,與唐為敵。玄宗派安西副都護高仙芝打敗吐蕃,俘虜了小勃律王,被遣送長安。這使唐朝國威大振。這一仗勝利後,羅馬、伊朗諸胡七十二國都為之震恐,都來朝拜唐朝,唐朝重新打通了中亞的通道,這不僅維護了國家的統一,也有利於對外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
唐玄宗在開元年間,注重發展社會經濟,采取了一係列措施,經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
在玄宗隆基即位之前,由於政府的勒索和豪族的兼並,使均田農民的負擔越來越重,常常無力維持其自身的生存和簡單的再生產,從而出現了天下戶口逃亡過半的嚴重危機。玄宗即位後,不得不和蔭庇勞動人員、破壞均田製度的豪強大族進行鬥爭,從他們的手中爭取土地和勞動人口。
開元初,玄宗雖然懲治了一些豪族,但打擊的對象還是很小,在全國範圍內,還有許多土地和人口被豪強大族霸占。他們還把逃戶變成“私屬”,不向國家交稅,嚴重地影響了國家的財政收入。而對這種情況,玄宗便下令,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一次檢田括戶的運動。玄宗任命宇文融為全國覆田勸農使,下設十道勸農使和勸農判官。分頭到全國各地檢查黑地和豪強蔭庇的農戶。把檢括出來的土地全部沒收,按均田製分給其他無地的農民。對於那些“帳外”人口,一律登記注冊,就地入籍,經過四年的奮鬥,中央政府增戶八十八萬,田亦是如此,公元725年,征得戶錢幾百萬兩。
自武周以來,佛教在全國惡性發展,全國各州,都設置大支寺。寺院僧侶,不僅兼並土地,而且逃避稅收,造寺不止,枉費財者數百億。度人不休,免租庸的有幾十萬,使國家耗資很多。於是玄宗於開元二年下令裁減天下僧尼,當時全國各地還俗的有一萬多人。接著,玄宗又下令禁止新造佛寺,禁鑄佛像,禁抄佛經。同時又禁止官員和僧尼交往,使佛教勢力受到很大的打擊。
玄宗即位之初,在生活上以節儉自勵。他還裁汰宮女,又毀掉了武周所造的天樞台、韋後所立的石台,以示與弊政決裂。
開元年間玄宗君臣的文治武功,造成了比較清明的政治局麵,出現了“開元盛世”的盛況。
安史之亂
開元盛世的太平景象,逐漸使唐玄宗陶醉了,銳意進取的治理精神喪失殆盡。到公元742年,他已做了三十年的皇帝,日漸奢欲,縱情聲色,怠於政事,也不能像開元時那樣聽取忠言直諫了。“尚直”的張九齡、韓休相繼被罷,奸佞的李林甫任中書令。他獨攬大權,使惡勢力在朝廷中開始占了上風。公元752年,李林甫死,楊國忠任宰相,朝政更加黑暗。玄宗由選賢治國到寵信奸佞,國家形勢也自此由盛而衰。
李林甫善於迎合玄宗的旨意,玄宗想幹什麼,他便附和,他終於做了宰相。他做了宰相以後,便杜絕言路,而且妒賢嫉能。在朝中,他的權勢一天盛似一天,同時,朝政也一天壞似一天。玄宗不識其奸,反信其能,還想委國於他。
公元736年,玄宗寵愛的武惠妃死去,整天鬱鬱寡歡,宮中紅顏數千,無一中意者。有一天,他聽說壽王妃楊氏體態豐豔,絕世無雙,他即令太監將其接進宮來侍酒。壽王妃生性聰穎,曉音律,長歌舞,尤善迎逢,玄宗如獲至寶,愁懷頓開,遂借酒尋歡,無所顧及。
壽王李瑁,是玄宗的兒子,武惠妃的親生子。五十六歲的皇帝同二十二歲的兒媳的這種私衷,顯然悖於倫理,是一大醜聞。玄宗遂讓壽王妃自請為女官,入居南宮,賜名太真,南宮改名為太真宮。玄宗奪了兒媳,又給兒子娶了個姓韋的姑娘做妃子,以示慰藉。
楊太真入得宮來,恩寵與日俱增,不到一年,儀態已過之於皇後。玄宗從此無心於政事。天寶四年(745)楊太真被冊封為貴妃。貴妃的地位僅次於皇後,可這時並沒有皇後,她就是實際上的皇後了。玄宗視貴妃為心肝,讚其為“解語之花”,連她的家族都得到了封賞。
貴妃善治裝,專為她服務的織繡之工就達七百人之多。貴妃乘馬,權宦高力士親為之執轡授鞍。貴妃生在南國,喜食鮮荔枝。荔枝易敗,離枝四五日則色味俱變。為了速貢新鮮荔枝,玄宗下令特開辟了從嶺南通往長安數千裏的貢道,沿途設有驛站,備下快馬,使荔枝運至長安,色味不變。
君王寵幸,朝臣官吏也無不倍加逢迎,爭獻奇珍異味,器物珍玩。有時一次送的美食就達幾千盤,一盤的價值抵得過十戶中等人家的財產。宮中還特設檢查食品的官員,評比各種食品的精美程度,真是精益求精。嶺南軍政長官的貢獻得到貴妃的歡心,遂連升三級。廣陵的長官起而仿效,也被擢升為朝廷大臣。於是文臣武將矚目後宮,全國風靡。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楊氏兄妹飛黃騰達,沐猴而冠。貴妃的大姐封為韓國夫人,二姐封虢國夫人,三姐封秦國夫人,從兄楊鏑被封為位當四品的朝廷高官,楊鏑娶了公主,封駙馬,楊國忠官至宰相,領四十餘職,權傾天下。
玄宗樂不思治,日益昏聵。李林甫死後,楊國忠獨攬大權,他和李林甫一樣,順著玄宗的心思行事。玄宗好戰,他即發動征伐南詔的戰爭,喪師二十萬。一年大雨成災,玄宗查問災情,他叫人弄了一些大的粟穗給玄宗看,說雨雖大,收成卻好,玄宗竟也相信。他不準下麵報災,扶風太守房琯報災求救,他大怒,下令將其交司法機關懲處。楊國忠除做宰相外,還兼顧四十餘使,又專判度支、吏部,整天發號施令,胡亂處理政事,結黨營私,賄賂公行,選任官吏都在私策暗定。因此,唐朝的政治更加昏暗。
從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到天寶年間,奸相專權,貴妃專寵,玄宗日益昏聵,政治愈加腐敗,繁榮背後的危機也就加劇了。首先是均田製瓦解了,負擔租賦的居戶在縮減,而朝廷的費用卻在加大,財政危機日甚一日。朝廷就派員橫征暴斂,甚至一次預征三十年的租賦,加速了人民的貧困化。唐王朝賴以生存的社會基礎動搖了。其次是府兵製破壞後,募兵製也日益腐敗。京師所募之兵多是無賴子弟,市井小販,毫無戰鬥力。中原承平已久,社會風尚恥於當兵,幾乎無兵可用。
盡管如此,玄宗卻發動了一係列不義的戰爭。邊將權奸為了升官加爵也不惜推波助瀾,挑起事端。這些戰爭,傷亡了大量的各族人口,消耗了大量的社會財富,大大加深了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
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唐政府迫使河西節度使崔希逸在青海襲擊吐蕃,打破了唐蕃和好的局麵,也破壞了漢藏兩族人民的和平生活。天寶初年,名將王嗣宗兼任河西、隴右、朔房、河東四鎮節度使,威望極高。玄宗命他進攻吐蕃的石堡城,他不肯,結果被免了官。繼任的哥舒翰攻下了石堡城,城裏守兵隻有幾百,唐兵卻損失數萬之眾。漢藏兩族人民是戰爭的受害者。
西南也在流血。南詔王閣羅風帶著妻子參見唐官,邊將張虔陀乘機侮辱,並勒索財物。閣羅風忍無可忍,憤恨起兵,殺死張虔陀,要求停戰。鮮於仲通不聽。閣羅風隻得帶兵迎擊,大敗唐兵,又與吐蕃聯盟,鮮於仲通與楊國忠素有勾結,因此,楊國忠便派官兵抓人,連枷送到軍隊裏去。從天寶十年到十三年,唐兵戰死和病死的有二十多萬人。
天寶十年(公元751年),唐軍還有兩次大敗,一是安祿山領兵六萬攻契丹,所部死傷大半。二是高仙芝中亞羅斯城之敗。而在此後,國內又發生特大叛亂“安史之亂”。
開元後期,府兵製破壞,募兵製產生。在府兵製下,衛士輪番服役。將不得專兵,實行募兵製後,邊鎮兵力擴大,京城周圍兵力減縮,唐初內重外輕的局麵轉變為外重內輕,地方邊鎮勢力強大。
在唐初,邊將皆用忠厚名臣,不久任,不遙領或兼任別職,功名顯著者往往入為宰相,如李靖、李勣、劉仁規等。開元前期,薛訥、郭元振、張嘉貞、張說、蕭高等也是邊將入相。“胡”將雖忠勇皆具,也不能就大將之任,遠征時皆以大臣為使製之。這對於防止軍閥割據是必要的。開元後期,由於形勢發生了變化,邊帥往往連任多年,有的還兼任幾鎮節度使。他們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財賦。但“胡”將權勢的強大,主要是李林甫為相後蠱惑玄宗造成的。
玄宗曾考慮過把兵權交給誰最可靠的問題。王嗣宗兼任四鎮節度使,被人誣告欲擁兵尊奉太子,玄宗即罷了王嗣宗的官,交司法機關懲處。與王嗣宗有瓜葛的人,有了兵權,玄宗便放心不下,深怕他們結成朋黨,危及自己的皇位。正在玄宗為難的時候,李林甫出了一個主意:用“胡人”做邊帥。理由是“胡”人勇敢善戰,在中原也沒有複雜的社會關係,孤立無黨,不懂漢文,比漢將可靠。可他心裏另有打算。他認為,“胡”將文化水平不高,不能做宰相,他自己的地位就更牢固了。玄宗陸續提拔安祿山、安思順、哥舒翰、高仙芝等做大將。到了天寶六年,節度使大都是“胡”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