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唐太宗李世民(3 / 3)

貞觀二年唐太宗任命瀛州刺史盧祖尚任交州都督,盧接受新印拜謝而出,但拒不赴任,太宗派宰相勸說仍拒不答應,唐太宗盛怒之下將盧斬首朝堂,事後,太宗後悔不迭,向群臣公開道歉。

貞觀初年,國家經過十年的動亂,破壞慘重,急需一個安定的局麵,讓人民休養生息,以緩和矛盾,恢複生產。但專製主義的嚴刑峻法是與這種形勢不相容的,李世民懂得要把德治貫徹到法律的推行中,他常說:“人命至重,一死不能再生,用法務必要寬簡,要謹慎。”他下命令:凡屬死罪,都要經過中書、門下兩省四品以上官員及尚書、九卿共同討論,才能決定,這開創了後代所謂的“九卿議罪”的先例。他又主張,死刑在處決前,要經過五次呈報審議才能執行。有案件,據法應判刑,但情有可原處,也要詳細上報,重新審理。李世民又深信人心是善良的,是可以改惡從善的。貞觀六年十二月他下令:全國死刑犯一律暫時釋放,回歸家鄉,從事春耕,約定來年秋天到長安報到。第二年九月,全部囚犯二百九十人都如期到達,李世民下令全部赦免。

由於李世民執行“賞不避仇敵,罰不庇親戚”的原則,那些王公大臣皇親國戚,都不得不收斂手腳,不敢過分壓迫佃民。曾經在貞觀六年皇帝的宴會上口罵國舅,拳打五爺的尉遲敬德,後來也關起大門,修飾樓台,弄些歌兒舞女,靜享清福,不和外人來往達十六年之久,終於安然度過了他的晚年。

“天可汗"

突厥是北方強大的遊牧汗國。隋朝末年,全國陷入分裂狀態,突厥利用這個機會,縱橫捭闔,使北方的割據勢力無不向它稱臣。李淵也不例外,唐建國後,突厥可汗求取無厭,他的使節在長安飛揚跋扈。李世民即位後,可汗親率大軍十萬,直抵長安外圍,京師戒嚴,李世民被迫在渭水便橋訂立盟約,贈送大量財物,頡利可汗才返回塞外。

便橋結盟後,李世民臥薪嚐膽,立誌消滅北方入侵的威脅。這時的突厥忽遇大雪,出現衰敗的景象。貞觀四年,頡利可汗被唐軍俘虜,突厥宣布滅亡。

這時投降唐朝的突厥人十萬。唐王如何處置?最後唐太宗采納中書令溫彥博的意見:

一、把大部分突厥降民安置在今西北部和內蒙古南部地帶,其餘部分散居在今北京到寧夏一線的草原地區,任突厥首領來做都督,他們仍過著遊牧生活。

二、大量提拔突厥貴族到唐朝做官。一方麵來淡漠他們的亡國之痛,反抗情緒,一方麵可以做為人質扣在長安。

三、醫治戰爭創傷。突厥滅亡後,一些戰士屍骨未寒,李世民派人到邊境以酒肉致祭,一一掩埋,和家人悲歌哭泣,又用國庫錢帛贖回被搶去的漢族人口,使他們回歸故裏。

四、優待頡利可汗。頡利到長安後,李世民把他們安置在太仆寺,厚加款待,但頡利仍鬱鬱不樂,和家人悲歌哭泣,以後改任幾次,但頡利終不願前往,於貞觀八年死於長安,太宗下旨厚葬並按突厥風俗火葬。後又築大墳墓作為紀念。

突厥滅亡之後,北方各族君長都到長安來,稱李世民是“天可汗”,處理少數民族事務。

李世民對突厥的妥善處理,大大加強了周邊各民族的向心力。在處理民族關係方麵李世民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一、對歸附或被征服的民族和地區設置羈縻州府。府州的督都、刺史、縣令都由兄弟民族自己的首領擔任,並可世襲。定期向朝廷納貢,但保持本民族的風俗習慣和組織結構,不腐故土;

二、大力推行和親政策。唐朝以前,由於諸王朝虛弱往往被迫嫁女,但李世民卻不是這樣。他深知“北狄風俗,政治是由後妃操縱。公主出嫁,生了兒子,就是我的外孫。外孫做可汗,可保證我三十年邊疆無事”,他曾將妹妹衡陽公主嫁於原突厥可汗處羅之子阿史那杜爾,將文成公主嫁給吐蕃讚曹鬆讚幹布;

三、開驛站、通市場、接納客使、兼收並蓄。

649年,李世民去世,留居長安的各族使者和官員放聲大哭。鬆讚幹布來信說“先皇晏駕天子新立,臣子有不忠者,我帥兵赴難”。

將“中華”與“夷狄”等同看待,愛之如一是大唐帝國富強的原因之一。

晚年的變化

貞觀初年,戰亂剛剛結束,人心不穩,外麵又有強敵壓境,李世民深恐重蹈隋煬帝的覆轍,不得不小心謹慎從事各項活動。貞觀四年,國家開始大有轉機,李世民便開始鬆起勁來。他下令重修洛陽宮,由於張玄素的勸止而作罷,但終於又修整了九成宮,並修治了洛陽宮。貞觀十一年,又在洛陽附近修飛山,貞觀十二年又造翠微宮、玉華宮,李世民甚至說“百姓無事則驕逸,勞役則易使”。

李世民的治國原則是首先安定國內,所以對外非不得已不發動戰爭,但到公元643年後,他沉不住氣了。那時候,朝鮮半島北部和西南部的兩個國家高麗和百濟不斷侵犯東南部的新羅,新羅向唐太宗請求聲援,李世民再三派使者向高麗勸說,但高麗拒絕不聽。於是李世民決定進軍高麗。公元644年經過認真的準備,次年大舉入侵,但後來由於天氣漸冷,士兵和戰馬不能久留,隻好下令撤退。

貞觀初年,李世民因為怕亡國唯恐臣子不提意見。中年以後,臣子提反對的意見,他已不能接受,到了貞觀晚年起義軍早已成為曆史陳跡,隋煬帝滅亡的印象也越來越淡漠了,於是除了政事上比較多的為所欲為以外,對臣子的態度也大不相同了,臣子上書不合己意,就當眾訓斥,剛強傲慢的性格日益暴露。

貞觀初年,對臣大開誠心,布公道,非不得已,不處分大臣。到了晚年,心胸就不那麼開闊了,特別在貞觀十七年,因為太子的事,統治集團內部發生了一件大事故。因此事被牽連的大臣有數家被殺。

貞觀十九年,李世民出師高麗回來,身上長了一個瘡。第二年又去靈武接受北方的降民,疲頓勞累,又受了些風寒。公元647年又得了風病,病情加重。公元649年聽說印度僧人會配長生不老藥,他信以為真,服藥後,拉痢不止。五月,這個大唐帝國的皇帝,各族人民的“天可汗”與世長辭了,終年五十三歲。

唐太宗李世民利用農民戰爭開拓的局麵,開創了一個昌盛的大唐帝國。他的許多政策措施為後代的帝王所繼承;他的所作所為,為後代人稱道;他的許多見解,甚至到今天還有借鑒意義。他的比較開明的民族政策,加強了各民族間的和睦關係。他的開闊胸懷,泱泱大國的風度,為他的子孫們作出榜樣,使大唐帝國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中心。他是我國曆史上有作為的政治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