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唐高祖李淵(2 / 3)

隋煬帝被殺,隋朝滅亡。李淵便不再需要隋恭帝這個傀儡了,於是,武德元年(618),首先逼隋恭帝禪位,然後李淵即皇位於太極殿,國號唐,改元武德,大赦天下,都長安。六月,他令李世民為尚書令,相國府長史裴寂為尚書仆射,相國府司馬劉文靜為納言,隋民部尚書蕭瑀、相國府司錄竇威為內史令。不久,又立李建成為皇太子,李世民為秦王,李元吉為齊王。以李淵為首的李氏王朝得以建立起來。

李淵稱帝長安時,群雄未靖,許多隋將割據稱雄,農民起義軍亦稱霸一方,全國處在四分五裂狀態。具有政治野心的李淵,不願偏安關中一隅之地,便儲糧積粟、厲兵秣馬,俟軍實充足,即剿撫兼施,開始了統一全國的戰爭。

李淵的統一行動,首先指向對關中構成威脅的薛舉、薛仁杲父子。薛舉是隋金城郡(治今甘肅蘭州)的富豪,家產钜萬,雄於邊朔。大業十三年(617)四月,驅逐隋官,自稱西秦霸王,年號秦興。不久稱帝,遷都天水(今屬甘肅),封兒子仁杲為齊公,據隴西全境,眾至13萬,成為西北地區的一股大勢力。薛舉起兵反隋,意在奪取關中。李淵先薛舉父子攻占長安,薛舉父子便以1O萬兵力進逼關中,對李淵構成嚴重威脅。李淵派次子李世民率軍出擊,薛軍敗歸,武德元年(618)五月,李淵長安稱帝時,薛舉又率精騎攻擾,關中大亂。唐軍則恃兵多將廣,有怠敵之意,結果在高土庶(今陝西長武縣北)之役中,敗於薛軍。消息傳到長安,京師騷動,人心惶惶。薛舉得勝後,則趾高氣揚,欲乘勝直取長安。就在這時,薛舉病死,其子薛仁杲繼位。李淵命秦王李世民為元帥,再次率軍討伐,在高土庶城外大破薛仁杲軍,薛仁杲被迫投降。隴西並入唐境。

與此同時,涼王李軌自稱天子,年號安樂,由安修仁掌握樞密。據張掖、敦煌等河西五郡之地。李淵密遣安修仁兄安興貴入涼,當上了左右衛大將軍。武德二年(619),安興貴與弟安修仁擒李軌,傾覆了李軌的政權,涼亡,河西五郡並入唐境。

李淵的勁敵除薛舉、李軌外,還有劉武周。劉武周原是馬邑鷹楊府校尉。大業十三年(617),聚兵萬餘人,自稱太守,依附突厥,攻占樓煩(山西靜樂縣)、雁門、定襄(內蒙古清河縣境)等郡,受封為定楊可汗,不久自稱皇帝,年號天興。武德十二年(619),勾結突厥,南侵並州(治晉陽),唐並州總管、齊王李元吉抵擋不住,太原危急。接著,劉武周攻陷平遙、介州,李淵派右仆射裴寂督軍抗擊,被劉軍打敗,幾乎全軍覆沒。劉武周乘勝進逼太原,李元吉棄太原逃歸長安,關中震駭。李淵準備放棄黃河以東的地區,退保關中。在這緊要關頭,李世民主張,太原是我們起兵的地方,決不能放棄,並請求率軍討伐劉武周。李淵遂命李世民率兵自龍門(陝西韓城縣境)渡河,進擊劉武周。唐軍渡河後,休兵秣馬,堅壁不戰,待敵軍糧草不給,氣勢衰落,一鼓作氣,速戰速決,劉武周全軍潰敗,部將尉遲敬德投降。劉武周勢窮,率殘部北遁突厥,後被突厥殺死。並州歸入唐的版圖。

薛舉、李軌、劉武周被消滅後,關中形勢得以穩定。李淵便集中力量爭取中原。

李淵爭奪中原的勁敵是王世充。王世充本是隋江都通守,煬帝被殺後,他在東都立楊侗為帝,不久,擊敗瓦崗軍,瓦崗軍首領李密投降唐朝,其餘將帥多歸附王世充。武德二年(619),王世充廢掉楊侗,自稱皇帝,年號開明,國號鄭,占據洛陽,成為河南最大的割據勢力。武德三年(62O)七月,李淵派李世民率軍直驅河南,攻打洛陽。王世充所屬河南州縣,相繼降唐,王世充困坐洛陽,遣使向竇建德求援。竇建德欲與王世充合力敗唐,然後再尋機消滅王世充,因而接受了王世充的請求,引兵1O萬進軍成皋(河南滎陽縣汜水鎮)。李世民率唐軍搶占武勞重鎮,阻擊竇建德。竇建德布長陣2O裏,鼓噪前逼唐陣。唐軍堅守不戰,以逸待勞。竇建德軍糧草供應不暢士卒饑疲,唐軍乘機出擊,竇建德抵擋不住,敗退3O裏,最後受傷被俘。王世充見大勢已去,率群臣2OOO餘人降唐,河北諸縣也相繼歸唐,李淵的勢力基本上控製了黃河流域。

與此同時,李淵還派李靖至夔州(今四川奉節縣),進攻占據長江中遊地區的蕭銑。蕭銑於武德元年(618)在巴陵稱帝,不久遷都江陵,出兵攻奪唐巴、蜀地,有兵4O萬。武德四年(621),唐將李靖、李孝恭圍江陵,蕭銑外無援兵,隻好投降唐朝,長江中下遊地區亦為唐所有。

李淵兼並了割地稱雄的一些隋朝貴族後,又把矛頭指向在滅亡隋朝中起了重要作用的農民起義軍。竇建德被俘後為李淵殺害,其部將於武德四年(621)推劉黑闥為主,在漳南(今山東德州一帶)起兵反唐。劉黑闥勇決善戰,各地的竇建德殘部又聞風而起,不到半年時間,劉黑闥就完全恢複了竇建德故地。

李淵命李世民、李元吉率軍東征劉黑闥。劉黑闥率步騎2萬人迎戰,從午間殺到黃昏,未分勝負。不料,唐軍在洛水上遊築壩截水,看到難以取勝,就決水灌敵,劉黑闥兵敗,逃奔突厥。二個月後,劉黑闥又卷土重來,重新恢複故地。武德五年(622),在氵名州(今河北永年)自稱漢東王。齊王李元吉前往討伐,被劉黑闥打敗。李淵又派皇太子李建成親征,建成采納魏征的建議,實行安撫政策,爭取民心,以瓦解劉黑闥的部隊。武德六年(623),劉黑闥終於兵敗被殺。唐控製了河北、山東地區。

占據江淮地區的杜伏威於大業十三年進據曆陽(今安徽和縣),自稱總管,進用“士人”。武德元年(618),移居丹陽,上表隋越王楊侗,被任為東南道大總管,封楚王。唐軍圍攻洛陽,使人招降杜伏威,杜伏威降唐,被封為吳王,任江、淮以南安撫大使。劉黑闥兵敗被殺後,杜伏威使部將輔公礻石留守丹陽,自請入朝,被留在長安。武德六年(623)秋,輔公礻石率領江淮義軍在丹陽反唐,自稱宋帝,唐借故殺杜伏威。李淵又派大將軍李孝恭、李靖、李世責力等分路進攻,武德七年(624),輔公礻石率軍自丹陽出走,被地主武裝捕獲,送唐營處斬,江南、淮南從此也成為唐朝的轄區。

李淵統一全國過程中,最後消滅的是梁師都。梁師都於隋大業十三年(617)在朔方起兵反隋,攻占雕陽、弘化,延安等郡,自稱皇帝,國號梁,年號永隆,依附突厥貴族,受封為“解事天子”,唐貞觀二年(628)為唐軍消滅。至此,李淵父子兼並了地主割據勢力,又打敗了農民起義軍,奪取了農民起義軍的勝利果實,統一了全國。

創立製度修明政治

李淵稱帝後,百廢待舉,他一麵組織力量進行統一全國的戰爭,一麵注意加強政權建設,唐朝前期的政治、經濟、軍事製度,在李淵時期基本上初具規模。

建立各級統治機構。李淵建唐伊始,一切政權組織皆因隋製,直到武德七年(624)才為適應全國統一後的曆史形勢,根據前代製度,確定了唐代的政權組織係統。

在中央實行三省六部製。三省即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中書省的長官是中書令,僚屬有中書侍郎、中書舍人等,是決策機關,負責草擬有關軍國大事的詔敕。門下省的長官是侍中,僚屬有黃門侍郎、給事中等,是審議機關,主管審核中書省的決定,並有權駁回。尚書省的長官是尚書令(太宗時廢尚書令,另設左右仆射),僚屬有左右丞、左右司郎中等,是執行機關,負責執行中書、門下二省的決定。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他們共同商討國家大事,共同對皇帝負責。六部即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吏部主掌官吏的考核與升降,戶部主掌戶籍及賦稅,禮部主掌禮儀及科舉,兵部主掌軍事,刑部主掌刑法訴訟,工部主掌土木工程。各部長官都稱尚書,直屬於尚書省,每部又領四司,計24司,分別執行中書、門下二省製訂的政令。

唐代的監察機關為禦史台,長官是禦史大夫,負責糾察百官,權力極大。

唐代的地方統治機構,基本上是州縣兩級製,州設刺史,縣設縣令。刺史每年一巡屬縣,考課官吏,訪詢治安,催督賦役,保舉人才。縣令主一縣之事,縣以下有鄉,鄉以下有裏,裏是最基層的政權單位,置裏正一人,轄百戶左右,其職責是檢查戶口、勸課農桑、檢查非違、催驅賦役,對人民進行直接統治,是唐朝皇帝的忠實奴才和統治人民的得力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