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隋文帝楊堅(2 / 3)

楊堅的母親姓呂。據說,楊堅出生時因頭上長角,險些被呂氏拋棄,留下一段鮮為人知的秘聞。

呂氏十月懷胎生皇帝於馮翊般若寺內。正巧有個尼姑從河東來,把皇帝抱到別的館舍親自撫養。一次,母親抱起皇帝,忽然見文帝頭上長出犄角,渾身起滿魚鱗,大驚失色,把皇帝扔在地上。這時,尼姑從外麵進來說道:“你嚇著我的兒子了,致使他不能早得天下。”

楊堅活下來了,並成為權貴家族的寵兒。早年周武帝在世時就不放心楊堅,因為他父親楊忠是西魏府兵大將軍,楊忠死後楊堅襲爵隨國公,出身是與北周皇室相侔的關隴軍事貴族高門,更兼他“為人龍顏”,風骨不凡,不斷有人說他相貌非常,貌有反相,勸周武帝及早除掉。楊堅恐懼不安,收斂鋒芒,學當年劉備的韜晦之計避禍。

昏暴的周宣帝繼位後,楊堅的日子更加難過。他女兒楊皇後曾被賜死,逼令自裁,老伴獨孤氏聞訊急忙上殿請罪,叩頭流血,苦苦哀求,總算憑她獨孤家的麵子救下女兒性命。事後周宣帝還狠狠地威脅楊皇後:“必誅滅你家!”有一次又生疑心召楊堅來,事先交代左右,若楊堅臉色不對,立即殺了他。楊堅對質時神色自若,異常鎮定,才逃過這次劫難。

楊堅如坐針氈,一心避出京城,托鄭譯給他謀一地方官的外任。鄭譯安排他去揚州當總管,還沒赴任,當月就有機會來了。荒淫過度掏空了身子的周宣帝突然病倒,說不出話,來不及交待後事就一命嗚呼,僅僅二十二歲便離開了人世。時為大象二年(58O年)五月。

他的兒子周靜帝年方八歲,因為沒留遺詔,輔政的大權成為朝臣們爭奪的焦點。鄭譯和劉昉一夥支持楊堅以外戚身份輔政,偽造詔書,以楊堅總知中外兵馬事,先奪兵權。周宣帝的親信大臣顏之儀拚死相爭,堅持要由北周宗室年德最長的趙王輔佐靜帝,反對以神器假人。顏之儀知道那詔書是假的,不肯在上麵簽名。劉昉見他嚴辭拒絕,便代他簽上名字。向諸衛禁軍發出這道詔令後,兵權順利奪到楊堅手中。起初劉昉等謀引楊堅輔政時,楊堅還猶豫過,不敢動,劉昉很不客氣地宣稱:“你要是幹就快來,要是不來我自己幹了!”這時手中拿到了兵權,心定下來,下一步準備要改朝換代了。

楊堅還想占卜一下未來,夜召庾季才問天時人事。庾季才摸透了他的心思,說:“我縱使講不行,你能夠再行箕、潁之事嗎?”借喻一個古老的故事:據說堯曾經打算把天下讓給一個名叫許由的賢人,許由聽到後逃進箕山,還在潁水把耳朵洗了又洗,人遠遠避開了還不算,還要把聽到的話也洗掉。楊堅想了想,沉默許久,才對庾季才說:“你講得很好。”還有那位曾為女兒叩頭請命的獨孤夫人這時也勸丈夫:“事情到了這一步,你已經騎虎難下,隻有幹下去了!”夫人真是將門虎女,幫助楊堅橫下了一條心。

楊堅這時奪取皇權的障礙是三股勢力:北周的宗室,官僚中的反對派和在北邊虎視眈眈的突厥。楊堅用武力討平北周舊臣的三方起兵,用和親與厚賂安撫突厥,同時與北周宗室在宮廷內外展開了爭奪皇權的惡鬥。

北周宗室中最有地位人望的是以趙王為首的五位親王,周宣帝死時他們都在封國閑居,顏之儀孤掌難鳴,未能阻止楊堅奪取軍政大權。這時楊堅怕他們在外生事,便以嫁千金公主往突厥為名,征他們入朝。六月,五王都到了長安。此後北周宗室謀殺楊堅的案件迭出不窮,最有戲劇性的是趙王為楊堅擺的鴻門宴。

七月一天,趙王邀楊丞相到自己府上赴宴,宴席有意設置在庭院深深的後院寢室內,趙王的兒子和妻弟佩刀站立左右,室內外暗藏兵刃,埋伏壯士。楊堅的侍從都被擋在院外,隻有楊弘、元胄兩員心腹武將跟隨,坐在寢室門外。酒過三巡,趙王親自用佩刀紮挑甜瓜,一塊塊送到楊堅嘴邊,是在伺機行刺,氣氛驟然緊張。元胄見勢不好,趕緊跑進屋去,以相府有事不可久留,拉起楊堅要走。趙王斥責道:“我和丞相有話說,你這是幹什麼!”命他退出。元胄瞪著眼睛,氣呼呼地不吭聲,也不走,留在屋裏,持刀侍衛。趙王賜酒給他,緩和口氣說:“我哪會有惡意,你怎麼這樣多心?”過一會兒,趙王假裝嘔吐,往裏屋走。元胄猜出他是想溜,伸手攔阻,要趙王回到座上,不讓離開。趙王再三假裝要吐,都沒走成。又稱喉幹,命元胄去廚房取飲料,想支走元胄,元胄不理睬。

這時滕王到,楊堅走下台階迎接,元胄上去悄悄耳語,說情形不妙,趕快離開。楊堅還說:“他們沒兵馬,不要緊的。”元胄講:“兵馬這裏用不上,他們先下手就大事去矣。我不怕死,隻怕死了白死。”

重新落座後,元胄聽見屋後有動靜,是披掛甲胄的聲音,立即說:“相府事多,你哪能在這裏閑坐。”拉楊堅下座,奪門而走。趙王追過來,被元胄用身體擋住出不了屋,眼巴巴望著楊堅離去。

趙王恨自己沒有及早下手,氣得用手敲案子,指頭彈出血來。這情節差不多是重演了八百年前項羽在霸上給劉邦擺鴻門宴的那一幕。

事後楊堅即以謀反罪將趙王、越王和他們的兒子都殺掉,重重賞賜了元胄。當年又殺陳王、代王和滕王。五王全被誅殺,北周宗室的核心力量被擊垮了。

朝官中,拒絕簽署偽詔的顏子儀一直不妥協地反對楊堅,當他聽說楊堅又索取符璽時,去責問說:“那是天子之物,丞相索要,是何用心?”楊堅將他逐出朝廷,放逐為外官。而手握重兵的並州總管李穆卻命兒子李渾將一隻熨鬥贈給楊堅,捎話說:“願執威柄以慰安天下”,還送去一副十三環金帶,是天子才能用的服飾,表達勸進之意。高潁、李德林也表示不怕滅族,願以死奉公。這些人成為支持楊堅禪周的中堅力量,並依靠他們的支持,迅速平定了相州(今河南安陽)、鄖州(今湖北鄖縣)、益州(今四川成都)三方起兵。

翌年二月,在庾季才、盧賁等勸進下,完全控製了局麵的楊堅,堂而皇之地登上皇帝寶座,周主履行了下詔退位遜居別宮的程式,命大臣奉詔書和皇帝璽綬禪位於隋。在一場以禪讓為名、行篡奪之實的宮廷戲中,新的大隋王朝彬彬有禮地開國了。

周靜帝遜位後被封為介公。這個不過十歲大的孩子的存在,仍似乎是對隋王朝的威脅,三個月後,隋文帝就將他暗害,又為之舉哀,徹底抹去了北周王朝遺留的影痕。

此刻,舉國上下幾乎是無聲無息地接受了楊堅篡位的既成事實,人們隻在三位女性同胞那裏聽到幾聲並非微弱的反響。

一位是才嫁到突厥去的趙王女兒千金公主,她為宗室的覆滅,日夜向突厥可汗沙缽略哭訴,請為周室複仇。突厥因而發兵四十萬南下,著實給隋文帝找了麻煩。

另一位是新皇帝楊堅的親生女兒楊麗華,她作為北周的皇太後,起先為其父輔政感到高興,後來知道父親有異圖,便心中不平,形於言色,最後父親受禪滅周的做法使她非常憤慨。一個嫁出去的姑娘,哪怕夫君再壞,也不願意改由父親當朝,感情立場完全倒向夫家。隋文帝心裏也總感到有點愧對這女兒。後來改封她作樂平公主,又要她改嫁,公主發誓不從,要為北周宇文氏守節,父皇拿她真是一點辦法也沒有。

再一位也是將門虎女,其父上柱國竇毅,其母北周襄陽公主宇文氏。這位竇氏姑娘聽到隋主受禪的消息後,倒地痛哭,深深歎息:“恨我不為男子,救舅氏之患!”嚇得她爹媽趕快捂住她的嘴說:“別亂講,要招惹滅族之禍的!”這位血性的女子,後來自己選中武藝高強的李淵為夫婿,是著名的唐太宗李世民的生母。她亡隋的矢誌,經由夫君和兒子之手,變成為事實。當時誰也不會想到,竇姑娘的那一句話,竟蘊涵著並有意無意地傳遞出下一次王朝更迭的第一個消息。隋文帝好不得意地在臨光殿登上皇帝寶座時,一個尚不為人所知的女子已代替曆史下了要他的新王朝覆滅的決心。

隋文帝宮廷生活秘聞

獨孤氏馭夫有方

在封建社會裏,專製帝王妻妾成群,實行典型的一夫多妻製。但隋文帝楊堅與眾不同,他長期和獨孤皇後過著一夫一妻製的生活。原因何也?大概可能就是獨孤氏馭夫有方之效吧。

獨孤皇後是一個很賢惠的女人。她是北周大司馬、河內公獨孤信的女兒。獨孤信是個很有眼力的人,見楊堅出身豪門大族,身材又長得十分魁梧,相貌堂堂,儀表非凡,武術超群,富於韜略,將來很有可能成就大事,便決定把自己的第七女許配給他。這第七女就是獨孤氏,結婚的時候才十四歲。據說,在他們的洞房之夜,獨孤氏曾敬楊堅三杯酒,順便表示了自己的三個心願,其中有一個心願,就是無論楊堅宦途如何,此生此世不能再喜愛別的女人。當時,楊堅望著這個比自己小十幾歲的豪門閨秀,莊重地表示:絕不再喜歡別的女子。

獨孤氏曾熟讀《周禮》,在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四方麵有很好的修養。傳說她走路不回頭,說話不露齒,坐著不動膝,站著不搖裙,歡喜不大笑,憤怒不高聲。獨孤氏對楊堅是很柔順、恭敬的。楊堅退朝歸來,在外麵遇到不順心的事,回到家中就表現煩躁不安。每當出現這種情況,獨孤氏總能婉言相勸,耐心開導,細心服侍,於是楊堅很快就能平心靜氣了。一天,楊堅退朝回家,怒氣衝衝,大罵上柱國王謙。獨孤氏便問究竟是怎麼回事。原來,王謙要離開朝廷去益州(今四川成都)當總管,他認為這是楊堅搞的鬼,是楊堅有意排擠他,便利用上朝的機會,當著文武百官的麵,和楊堅公開對罵起來。獨孤氏聽完楊堅的介紹,微笑著說:“這有什麼值得發怒呢?難道王謙敢不去益州嗎?隻要今後防範他就是了。”楊堅聽後,覺得也有道理,不由得怒氣全消了。楊堅稱帝後,王謙果然在益州造反了,由於楊堅早有準備,王謙謀叛不但沒有成功,最後連自己的腦袋也丟了。

獨孤氏不僅在家裏很守婦道,而且在朝廷中也享有賢德的盛名。獨孤氏的姐姐是北周明帝的皇後,長女又是北周宣帝的皇後,皇親國戚,位高爵尊,聲勢顯赫,無人可比。但獨孤氏並不以此炫耀,在和朝廷大臣們的往來中,也從不盛氣淩人,以至在有些人看來,她實在有點過於謙卑了。有一次,周宣帝宴請百官及他們的眷屬,酒宴中,大家祝皇帝和皇後萬壽無疆。不一會兒,一個大臣又提出,祝皇後的父母楊堅和獨孤氏康泰平安。這顯然是有意討好,雖然算不得什麼過分,但獨孤氏還是委婉地謝絕了。她說:“皇帝是天的兒子,皇後是一國之母,我們怎麼能和皇帝、皇後相提並論呢?請您還是不要這樣提吧。”她的話得到許多大臣的點頭讚許,那個提議的人也並沒有感到太難為情。宴會散後,大臣及眷屬們的車轎各自回府,一時間車水馬龍,十分擁擠。有些官員主動地為楊堅和獨孤氏的車轎讓路,獨孤氏卻叮囑車轎夫,不得無禮地超越,要按照先後的順序行進。從這以後,獨孤氏賢德的名聲傳得更廣了。

周宣帝死後,周靜帝即位。因為靜帝年紀太小,楊堅便以丞相的身份入宮輔政,一時間大權在握。節製百官,總理朝政,回到家中難免有時流露出誌滿意得的神色。對此,獨孤氏感到很不安。一天,她對楊堅說:“您是準備登基當皇帝的,如果做個丞相就洋洋得意,那皇帝的寶座恐怕就坐不上了。”楊堅聽後,很是感動。從此之後,無論上朝、回家,再也沒有流露出那種自得的神色。

獨孤氏生在將門,幼年常常聽到父親馳騁沙場的傳說,她能以古鑒今,遇事常有獨到之見。當她看到丈夫權高震主,年幼的靜帝難以維持政權時,便告誡丈夫:“大事已然,騎虎之勢,必不得下,勉之!”楊堅在妻子的鼓勵下,便加快了篡政奪位的步伐。

公元581年2月,楊堅在劉日方、鄭譯、高潁等人策劃下,迫使靜帝退位自立為帝,改周為隋,是為隋文帝。獨孤氏便由隋國公夫人晉升為皇後。

楊堅稱帝後,對獨孤皇後“甚寵禪之”。他每日都要和獨孤皇後同乘一輦上朝,文帝在前殿聽政,她在後殿等候。文帝如有失信,獨孤皇後則隨時匡諫,對朝廷大事多有裨益。獨孤皇後每次論及政務,往往能正中文帝的心意,宮中稱為“二聖”。

在獨孤皇後的協助下,隋文帝果斷地指揮隋軍,迅速消滅南朝最後一個陳朝,從而結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麵。

隋朝剛建立的時候,在它的北方,有一個強大的少數民族政權,名叫突厥。當時,突厥管轄的地域十分遼闊,突厥貴族的騎兵不斷地南下掠奪人口和財富,給初建的隋朝以很大威脅。隋文帝為了阻止突厥貴族騎兵的南下,一方麵在北方邊境派駐重兵防守,另一方麵又和突厥貴族做買賣,互通有無,並以此滿足突厥貴族對某些物品的需要。一次,在隋朝和突厥的交易中,突厥貴族有一小匣明珠,要賣八百萬枚銅錢。隋朝幽州(今北京市)總管陰壽對獨孤皇後說:“請您買下這匣明珠吧,裝飾在您的身上,會使您更加光彩照人。”獨孤皇後對陰壽講:“這匣明珠並不是我所需要的。現在國家邊境線上經常發生戰鬥,那裏有許多將士在浴血奮戰,保衛國土,還是把這八百萬枚銅錢分賞給有功的將士吧。”這件事情後來被朝中的大臣們知道了,大家都前來向獨孤皇後祝賀,稱讚她賢德。隋文帝由此對獨孤皇後更加寵愛,同時也在內心深處感到惶恐,害怕有一天獨孤皇後對他的非分行為也會加以幹涉。

獨孤氏參政過程中做了很多事情,也保護了一些重要人物,其功其過,留給後人很多故事。

獨孤皇後的弟弟延州刺史獨孤陀,家中有一婢女從事貓鬼活動(貓鬼是古代傳說中一種專門害人的鬼靈),能叫它殺人。當時正趕上獨孤皇後與楊素的妻子鄭氏都得了病,給他們看病的醫生都說:“這是貓鬼疾呀。”皇上懷疑是獨孤陀搗鬼,令高潁等人調查處理此事,事實俱在,文帝即下令獨孤陀夫婦皆賜死。獨孤皇後為他的弟弟求情說:“陀如果是蠱惑政事禍害百姓的人,我不敢替他說話,現在是為了我,所以才敢請求饒了他們的性命。”獨孤陀的弟弟也到皇宮求情,於是文帝免去了獨孤陀的死罪。詔令從今以後再有違犯的,流放到四境邊荒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