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隋文帝楊堅(1 / 3)

猜忌功臣佞信佛道

楊堅代周建隋,在政治、經濟等領域進行一係列成功的改革,北撫突厥、南滅陳,完成全國統一,是一個很有作為的皇帝。同時,楊堅又有非常平庸的一方麵,猜疑、苛察、喜怒無常、迷信佛道、不學無術、廢除學校等等。

楊堅做皇帝,使用了陰謀詭計,由獨攬朝政發展為取周自立。他的經驗就是成功地利用了周靜帝年齡幼小、宇文氏又沒有有效地控製大權的機會。由此,楊堅也把它作為教訓,在使宗親、親信把持大權的同時,極力加強自己的專製統治,對朝廷百官,特別是功勳卓著的文武大臣,時時保持高度的警惕,對他們的言行密切注意,唯恐他們也走自己的道路,顛覆楊家的天下。楊堅在建國初期成功地排除了曾對他做皇帝立下汗馬功勞、但實際沒有治國能力的劉昉、鄭譯等人,使用了高潁、蘇威、李德林等一批真正能幫他治理國家的人材。在他鞏固統治的同時,他所使用的文臣武將都獲得了高官勳爵,但他們又引起了楊堅的猜疑。至楊堅晚年,開國功臣、平定三方武裝反抗的地方將領、南平北撫的文武大將、幫他在中央主持一係列改革的重臣,已所剩無幾,或遭殺戮,或被廢棄,大部分都沒有明顯的惡跡,隻是充當了楊堅猜疑的犧牲品。

梁睿本是北周舊臣,在征討王謙時有大功,出任益州總管。隻因他在益州頗得人心,楊堅便懷疑他有發展地方割據之意。梁睿也深知楊堅懷疑自己,便主動辭去益州總管的職務,到長安去做京官,接受楊堅的直接監督。終因遭致非議,被免官。

王世積也是北周官僚,在平尉遲迥和滅陳時,數有大功,進位上柱國。王世積親眼看到許多功臣被殺,從此嗜酒如命,不參預任何政事。開皇十九年(599)楊堅征遼東,以王世積為行軍元帥。回師後被認命為涼州總管。這時,王世積的一個親信皇甫孝諧犯罪,被官府緝捕,投奔王世積,王世積沒有接受。皇甫孝諧被捕,判以發配,為報複王世積不肯包庇,誣陷王世積謀反,楊堅明知並無任何根據,仍下令處死王世積。

虞慶則也是北周舊官,因在安撫突厥和滅齊中曾立大功,頗受楊堅賞識,位至尚書右仆射,成為除皇帝外的第二號實權人物。開皇十七年(597),李賢叛亂,楊堅指名要虞慶則為行軍總管。在回師途中,虞慶則曾指著一個地方說:“若在這裏有一個合適的人駐守,隻要有足夠的糧食,便難以攻破。”楊堅便以謀反罪殺死虞慶則。

高潁是楊堅作為治國之材拉為心腹較早的一個。高潁父本是獨孤信的部下,被賜姓獨孤氏。楊堅的妻子是獨孤信的女兒,故楊堅和高潁的關係一直很融洽。楊堅代周,高潁是高參;楊堅做皇帝,高潁被任命為尚書左仆射,是掌實權協助楊堅治國的第一號人物;政治、經濟改革的許多重大決策,楊堅都得之於高潁。高潁是楊堅長期依賴的親信,也是最得力的助手。楊堅對高潁也非常信任,常把高潁比作鏡子,說他可以矯正自己的過失;有人說高潁的壞話,一律不聽,甚至治告狀者的罪;封官職、爵位都到極限,賞賜的財物更無數。至開皇末,楊堅對長子楊勇越來越不滿意,準備把帝位傳給次子楊廣,高潁並未領會楊堅的意圖,反對廢楊勇而立楊廣。楊堅為削弱楊勇的力量要從東宮挑選衛士,高潁不同意。因為楊勇的女兒是高潁的兒媳婦,若楊勇繼位,高潁則是地位顯赫的皇親國戚。楊堅是以外戚身份謀取帝位的,故對此非常敏感,認為高潁堅持讓楊勇做皇帝並為其著想實是想步自己的後塵。後以王世積之事株連高潁,便罷免了他的左仆射職務和上柱國勳銜。有人告高潁有謀反跡象,楊堅沒做任何核實,就信以為真,隻是不願落個連續殺戮功臣的名聲,才沒有殺死高潁,而剝奪了他的全部官職,貶為平民。

楊堅經常使人四處查訪,凡稍有過失者,都要加以重懲。刑部侍郎隻因迷信穿紅褲子有利於升官,在一次上朝時穿上了它,楊堅把它的含義理解為避邪,上朝穿避邪的衣服顯然是把皇帝看成了邪,馬上下令推出去殺頭。當時任大理寺丞的趙綽提出異議,認為根據法律不該殺頭。楊堅說:“你可惜他就不可惜你自己的生命嗎?”又有一次,時值某月初一,在上朝時有個別武官的衣服與佩劍穿戴得不整齊,楊堅認為這是對朝廷的不尊。他沒有直接向武官問罪,而是責備專管彈劾大臣的禦史為什麼沒有當場對他們提出彈劾,便命令殺掉禦史。諫議大夫毛思祖出來勸阻,也被當場殺頭。為禁止官吏受賄,楊堅還派人私下四處行賄,一旦有人接受,便馬上處死。

為樹立自己的權威,楊堅在宮廷中長期放著杖棒,稍不如意,則當場施以杖刑,有時一天就要打好幾個人。楊堅還常嫌持杖者下手過輕,懷疑他們手下留情,便要推出殺頭。故宮廷中常有人死於杖下。高潁等人都曾提出“朝堂非殺人之所,殿庭非決罰之地”,建議宮廷不設杖棒設施。楊堅一度廢去杖棒,但他想打人時,用馬鞭抽打感到不過癮,很快又把杖棒放入宮廷,百官犯法本應交大理寺審理處置,楊堅卻喜歡親自看人挨打。把宮廷變成公堂,顯然是為提高淫威。

楊堅非常迷信,佛道、符瑞、陰陽五行及各種鬼怪,都在楊堅的崇信之列。北周武帝滅佛之後,佛學在北方衰微。楊堅初任丞相,便下令對原來的和尚、道士進行挑選,讓他們各操舊業。楊堅稱帝之年,更下令聽任天下百姓出家做和尚、道士,在全國範圍內按人口征錢,在各地營建佛寺,修塑佛像,繕寫佛經;大都市則由國家撥專款修複寺廟。佛道之學再度複興,並很快風靡全國,當時民間的佛經比儒家的六經還要多幾十倍。隋唐佛教的繁榮與楊堅的大力提倡是分不開的。

楊堅做皇帝,是通過和平政變的方式取代北周宇文氏的。新朝官僚大多是北周舊臣,在功績、實力和其他方麵楊堅都並不比他們有資格,要有效地控製他們,除鎮壓、猜疑和苛察外,還需要從心理上征服他們,即把他所以能做皇帝說成是上天的旨意。王劭本是一個學者,靠讚美楊堅有帝王之相做了著作郎。他認準了楊堅的愛好,廣泛搜集能為楊堅做皇帝充當理論根據的材料,任意曲解附會,把北周的滅亡、楊堅由專政到稱帝以及隋的國號都說成是上天的安排。這是楊堅最希望得到的,王劭因此得到優厚的賞賜。

楊堅不僅提倡佛道,對當時民間流行的各種迷信他都相信,包括山神、土地、河海龍王等等,甚至對各種妖怪也不懷疑。楊堅的妻子獨孤氏和楊素的妻子鄭氏都得了病,醫生認為這是有人故意利用貓妖作怪,楊堅對此專門下了詔書:凡有意飼養、培訓並利用貓妖等怪物而害人者,一律流放邊境。

楊堅被後世譏為不學無術,他自己也承認,並且看不起那些咬文嚼字的讀書人。如楊堅要對北周宗室宇文氏斬盡殺絕,李德林勸他不要這樣做,因為這樣就顯得皇帝過於殘忍。楊堅回答說:“像你這樣的一介書生,沒有資格參與這種政治大事。”不聽勸告實施了自己的計劃。楊堅認為文化無用,便認為不需要建立學校。仁壽元年(6O1),楊堅下令全國隻保留供王公貴族子弟讀書的國子監,廢除天下郡縣的所有學校。

楊堅做皇帝的第二年,便嫌舊長安城規模太小,且宮中又常鬧鬼,下令在舊城西北修築新都城。同年底完工。因楊堅最早的封爵是大興郡公,新城便被命名為大興城(今西安市),皇宮稱大興宮,主要宮殿稱大興殿。

開皇十三年(593),楊堅對大興城又失去了興趣,便以楊素為總管,宇文愷為主要設計者,在岐州(今峽西鳳翔南)營造仁壽宮。通過開山填穀,建成了樓台亭閣宛轉相連的豪華宮殿。為討好楊堅,楊素對民夫督促得非常緊,死者數萬人,楊素便隨地把他們埋進了宮殿的地基裏。用了整整2年的時間,仁壽宮才在民夫的白骨上麵完成。開皇十八年(598),楊堅又在仁壽宮和大興城之間修築行宮12座,在往返途中也有了可以娛樂的地方。

楊堅的猜疑和嚴刑使他失去了大批可以利用的臣僚,崇尚迷信又招來許多專事拍馬屁的小人,大興土木開奢侈之風,“節儉”則苦了老百姓。楊堅的晚年仍是隋朝盛世,但潛在的危機已露出端倪。

廢黜諸子死因不明

獨孤信是北周重臣,楊忠追隨獨孤信起家。從地位和權勢上,楊家從屬於獨孤氏。楊堅和獨孤氏的結合,肯定受這種關係的影響。楊堅由專權而稱帝,獨孤氏家族的地位和影響起了作用,如後來為楊堅出力最大的高潁原來就是獨孤信的家客。由此,楊堅對獨孤氏一直存在著畏懼的心理。楊堅稱帝後,獨孤氏直接參預政事。獨孤氏實際成為皇帝的皇帝,故宮中把二人合稱“二聖”。

獨孤氏嫉妒心很強,一般情況下不許楊堅和其他女人接近。雖然當時後宮也有嬪妃數十,但楊堅根本不能與她們親近。有一天,楊堅在後宮發現尉遲迥的孫女很有姿色,一時心血來潮,便與其親熱一番,獨孤氏便暗中派人殺掉了那個姑娘。由於獨孤氏喜歡次子楊廣,楊堅最後也廢除了長子楊勇繼承皇位的資格。楊堅做皇帝2O餘年沒有走上荒淫之路,在某種意義上應歸功於獨孤氏。

楊勇是楊堅的長子,幼時頗得父母喜愛,故在楊堅做隋王時便被立為世子,後來確立為太子。開皇初年,楊堅為提高兒子的地位,凡有軍國大事,都要楊勇參預處理。其時,楊勇不過是十來歲的孩子。有一次,楊堅發現楊勇把一副鎧甲裝飾得很華麗,便嚴肅地與他談了一次話,告誡他做皇帝追求奢侈是亡國之道。隨著年齡的增長,楊勇越來越迷戀女色,東宮嬪妃多被寵幸。楊勇死時不過3O來歲,生的女兒不算,兒子就有1O個,且出自五六個母親。獨孤氏最討厭除妻子外和別的女人生孩子的男人,當然對楊勇的行為也不滿意。楊勇的第一個兒子是與尚未選入東宮的雲氏在外邊生的,即私生子。楊堅對此也大為不滿。指責楊勇不應亂搞。但楊勇不服,依然我行我素。從此逐漸失寵。但楊勇既為皇太子,當然會有一批人為了將來的利益為他出謀劃策,在楊勇周圍逐漸形成一派勢力。而楊勇在父母麵前失寵,善於察言觀色的楊廣便開始策劃取而代之,在他周圍以當朝重臣楊素為首形成另一派勢力。開皇十八年(598)冬至日,朝廷百官都到東宮朝見楊勇,楊勇也大張旗鼓地接受朝賀,實際上是對楊堅的示威。楊堅當然不能容忍,專門為此下詔,嚴禁以後再有此類事情發生。廢除楊勇的意圖此時已正式形成。其後,楊堅父子互相猜疑。為防備楊勇,楊堅把東宮警衛的強壯者全部挑走,並與皇宮警衛經常輪換,侍衛以上的官吏全由皇宮衛隊統一指揮,不受東宮調遣。楊勇本來就沒有雄才大略,依附者在皇帝的再三警告下也不敢妄動,楊勇便束手無策。開皇二十年(6OO),楊堅正式廢楊勇為平民,並殺掉和罷免一大批臣僚,徹底消滅太子黨。

楊廣是楊堅的次子,有心術,善於討好楊堅夫婦。如他知道獨孤氏討厭男人同時與幾個女人親近,便在表麵上隻寵正妃,而把和其他女人生的孩子全部弄死。又值楊勇和楊堅夫婦的矛盾逐日加深,便乘機謀得太子位,成為隋朝的第二代君主。

楊俊是楊堅的三子,11歲立為秦王,12歲拜上柱國、河南道行台尚書令兼洛州刺史,後轉並州總管。楊俊追求生活奢侈,身為皇帝的兒子,還要發放高利貸榨取百姓。營造豪華宮殿,整日在其中歌舞宴飲。楊俊貪好女色,常與其他女人廝混,妻子崔氏卻受冷落。崔氏寂寞難挨,圖謀報複,便在楊俊吃的瓜中放進藥物,楊俊由此得病。楊堅知道後,便把他召回長安,免去官職。開皇二十年(6OO),楊俊病死。

楊秀是楊堅的四子,初封越王,後做蜀王,坐鎮蜀地。楊秀在追求生活奢侈的同時,又處處效仿父親的衣食住行,夢想有一天自己做皇帝,拉攏親信,發展勢力,並製造謠言、圖讖,為繼承皇位編造理論依據。楊勇被廢後,楊廣恐怕楊秀與自己做對,便鼓動父親把他召回京師,羅織謀叛罪名,在楊堅臨死前貶為平民。

楊諒是楊堅的第五子,初封漢王,後任並州(治太原,今市西南)總管。楊勇被廢後,楊諒也想自己做皇帝,便在並州招兵買馬,修治兵器,為爭奪皇位做準備。楊堅死,楊諒都沒有到長安奔喪,而是立即起兵,以討伐楊素為由,進兵長安。楊諒根本不懂打仗,很快便被楊廣的軍隊擊敗,自己也做了俘虜。

楊堅的五個兒子同出一母,但也未能避免因爭奪皇位而相互火拚的悲劇。楊堅為吸取北周的教訓,使兒子們在地方上各掌一方,但他們卻辜負了楊堅的厚望。楊堅在晚年,也認識到了兒子們的不可靠,從對兒子開始猜疑到一一廢為平民。

仁壽四年(6O4)正月,楊堅又要到仁壽宮遊玩,便把朝廷日常工作全部交給了楊廣。四月,楊堅得病;七月,病重,召楊廣等入宮侍侯。這時,宮中發生了兩件大事。一是楊廣為處理楊堅的善後工作,寫信征求楊素的意見,但楊素的回信卻被人誤送到了楊堅手中;楊堅看信後,勃然大怒,顯然信中的內容對楊堅是很大的刺激。二是在獨孤氏死後,楊堅最寵愛的宣華夫人陳氏報告說楊廣在夜裏調戲了她,楊堅一怒之下,埋怨已故的獨孤氏慫恿他廢楊勇而讓楊廣做了自己的繼承人,便讓人趕快召楊勇。楊廣聽說此事,便派親信進宮把侍侯楊堅的人全部趕出去。同一天,楊堅死,享年64歲。廟號“高祖”,諡號“文皇帝”。

隋文帝奪位秘謀內幕

矯製詔書奪天下揭秘

民間往往把開國皇帝視為真命天子,其實,他們所以能得天下,半是人為,半是機遇,並非有什麼天意所矚。對於隋文帝楊堅來說,他能創建隋朝,並成為一個中國史上有點名氣的皇帝,首先是這樣一個機遇,周武帝和周宣帝兩代皇帝在兩年內相繼死去,八歲的周靜帝身邊出現了權力的真空,楊堅得以皇太後之父的外戚身份輔政,在一群野心勃勃的“反覆子”策劃下矯詔奪權,得了個輕取天下的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