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北魏宣武帝元恪(2 / 3)

胡承華生皇子免殺內幕

“子貴母死製”的來龍去脈

北魏建立後,形成了一種“子貴母死”的殘忍的後妃製度。據說,太祖拓跋珪鑒於前代母後幹政和外戚專權的弊病,便立下一條鐵的製度:一俟皇太子確立,即將太子生母殺掉。為了給自己獨創的做法找根據,拓跋珪援引漢武帝殺鉤弋夫人的故事,表明這一製度古來有之,並非自己獨創。其實,這一製度確係拓跋珪發明,因為漢武帝以後沒有再堅持這一做法。

在北魏曆史上,拓跋珪的劉夫人應該說是第一個“子貴母死”製度的殉葬品。當時,劉夫人很得拓跋珪的寵愛,並想立她為皇後,但又無法調解與其他夫人的關係,為此,他又別出心裁,命各妃子鑄金人,鑄成者則立為皇後,不成則罷。結果,劉夫人沒有鑄成金人。但劉夫人雖沒有當成皇後,似乎不是她的遺憾,而其最大的遺憾就在於為皇帝生了長子拓跋嗣!盡管拓跋珪對劉夫人難以割舍,但為了子孫不致被婦人挾製,終於將她賜死了事。

太宗拓跋嗣從小痛失生母,應該說是最恨這種殘忍的製度了。但當他當了皇帝,卻又故伎重演,在他臨死前,又將皇長子(拓跋燾)的生母杜貴嬪賜死。其後,已是皇太子而早死的拓跋晃(後追尊景穆皇帝)之母賀夫人、文成帝拓跋浚的生母鬱久閭氏、獻文帝拓跋弘的生母李夫人、孝文帝元宏母親李貴人及孝文帝長子、廢太子元恂母林氏、宣武帝生母高夫人等,都相繼成為“子貴母死”製度的犧牲品。

本來,生個“龍子”是曆代後妃們夢寐以求的願望,這是她們得以出人頭地的惟一途徑。但現在,生了皇子,特別是生了皇長子,卻意味著生母倒黴的日子已到來!這一可怕的現實,曾使多少後妃們為之心驚肉跳!顯而易見,這使立法者自以為得意的製度,不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君主專製所寄生的弊瘤,反倒生出一係列亂子來:

第一,後妃們都不願爭著做皇太子的母親。

第二,皇後總想設法不生子——皇帝缺少嫡子。

第三,後妃們願生女而不願生男,弄不好,皇帝常有後嗣絕人之危險。

為什麼會有如此後果?道理再簡單不過。因為立嫡製度使皇後懼怕生子;無嫡立長製又使妃嬪們感到朝不保夕;生女便意味著母親沒有生命危險。而這些矛盾又與萬世一係的皇帝世襲製相抵牾。不過,人們暫不必為此而擔心皇帝會絕嗣,因為生不生子女取決於皇帝,後妃們身不由己,無法抗拒皇帝臨幸;生男育女不取決於自己,隻能聽天由命。所以,從拓跋珪到孝文帝元宏,曆朝皇帝雖算不得兒孫滿堂,但每個皇帝至少有5個王子長大成人,皇帝不愁沒有人接替皇位。

北魏初中期,“子貴母死”製沒有產生多大惡果,那些“以身試法”的後妃們,也可謂雖死猶榮:不僅兒子都登上了寶座,而且,生母們死後都享受崇高的榮典,生前雖位卑做妃嬪,但死後在地下卻都做了皇後。可是,越到後來,人們就越來越聰明起來:死不能複生,身後享有再多的榮耀又有什麼用呢?於是,後妃們都千方百計地避免懷了“龍種”,即使生下皇子,也想方設法弄死他。另外,妃嬪們突然發現,自己一旦當上了皇後,即使不生子,日後也會坐那令人望而生畏的皇太後寶座。所以,“子貴母死”的副產品,即是妃嬪們為爭奪皇後位而更加不擇手段,宮廷內鬥日甚一日。況且,妃嬪們已看得清楚,曆朝皇後都不生子,而自己為什麼卻爭著為生子而去死呢?這一惡性循環的結果,從各朝皇子頻頻夭折的事實中,就足以令後來的皇帝感到為難,他們越來越認識,再頑固堅持這一祖製,就會走向這一製度的反麵了。所以,從孝文帝元宏起,皇帝本人就傾向廢除這一野蠻而無益的製度了。孝文帝曾不想將前太子元恂母林氏賜死,隻是懾於馮太後的淫威和私心,才不得不違心地處死愛妃。時至孝文帝兒子宣武帝元恪時,一切矛盾全部暴露出來,廢除殺太子生母之製,已勢在必行。

宣武帝時,正值馮太後臨朝稱製事隔不久,從皇帝到朝臣,人們在心裏已悟出一個道理:“子貴母死”的做法,其實並不能杜絕婦人幹政,因為母後雖因此不能專權,但如此卻恰恰給那些偷奸取巧的皇後日後專權創造了可乘良機。更為嚴重的是,後妃們都默默抵製這種製度,以致皇子們都相繼莫名其妙地死去,這個可怕的現實給當權者什麼啟示呢?

首先,宣武帝的於皇後因父親於勁為積有軍功的將領,被迎入宮,初封為貴人,旋冊封為皇後。這就意味著,於皇後沒有必要冒著危險生子,就一定是日後的皇太後了,所以,她雖生了皇長子元昌,但,小元昌3歲時卻夭折了——準是於皇後殺害了親生子!不久,於皇後暴死於宮中,傳說是覬覦皇後位的高夫人下的毒手。高夫人也出身世宦大族,入宮後封為貴人,也曾生了個皇子,但巧的是,那個皇子沒等命名就成了短命鬼!於皇後慘死後,高夫人如願以償地登上了皇後寶座,不知有心還是無意,高皇後又生了一位公主,之後再也沒有生育!不僅如此,性好妒嫉的高後,硬是把昏憒的宣武帝纏在自己身邊,其他妃嬪很難接近皇帝。高後獨占皇帝,其目的不一定是想讓皇帝絕嗣,但如此下去,元魏大有後繼無人之虞!

胡太後,就是在這一背景下闖入宮廷,並進而發跡的。

胡承華“母以子貴”內幕

胡氏的父親胡國珍,是蒙祖德而成為伯爵貴族的,他的官位原來並不顯赫,按道理講,像他這種人多的是,很少有緣份與皇帝攀上姻親。據說,胡氏的姑母是個尼姑,很善講道,而宣武帝也是個頗有佛心的皇帝,曾廣招天下僧尼入禁宮講經,每有興致,竟連夜談論。於是,胡尼姑有機會入禁宮,給皇帝講經說法,日子一長,她就與皇帝左右的人混熟了,進而在這些人麵前,大誇侄女貌德雙全,胡氏因此而被接進皇宮,初封為品級很低的“承華世婦”。

剛入禁宮的胡承華,還不怎麼懂得什麼利害關係,隻聽先進宮的妃嬪們都在竊竊私語,紛紛互相祈祝:“但願以後生王子、公主,千萬別生太子!”而胡承華卻說:“天子豈能沒有兒子?為什麼大家都怕一人身死而讓皇帝絕嗣呢?”聽罷她的慷慨陳辭,同伴們都禁不住捂嘴失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