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北魏宣武帝元恪(1 / 3)

宣武帝元恪

擴都拓邊躊躇滿誌

孝文帝遷都以來,五六年間,洛陽已成為當時北中國最為繁華的都市。然而,依然不能忘懷故土的鮮卑舊貴族,在孝文帝死後,又一次萌動重返塞上的欲望。他們向元恪稟稱,孝文帝遷都時曾許諾說冬天住在河南新都,夏天則回到代北故鄉。元恪起初有些猶豫,最後接受了他們的意見。景明二年(5O1),為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元恪采納輔政親王元嘉的建議,征發民夫五萬多人,擴建漢晉以來的洛陽舊城,在城外四麵增建32O新坊。景明三年(5O2),巍峨壯麗的新宮殿落成,元恪在太極前殿宴饗群臣,他自己格外興奮。

元恪統治初期的景明年間(5OO-5O3),對峙於江南的南朝正值齊末東昏侯蕭寶卷的昏暴統治。齊雍州刺史蕭衍勒兵東襲建康(今南京),並代齊而建立梁政權。南方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重重,自相攻伐,恰給元魏南侵以可乘之機。曾隨孝文帝南征的元澄、元英、邢巒等王公將軍大臣,都極力勸說元恪不要猶豫緩圖,坐失良機。從景明至正始年間(5OO-5O8),北魏與南朝進行了一係列戰爭,北魏的疆域大大向南拓展,揚州(治壽春,今安徽壽縣)、郢州(治信陽,今屬河南)、荊州(治穰城,今河南鄧縣)及益州(治晉壽,今四川昭化)東西毗連數千裏,成為北魏版圖的南邊重地。北魏的國勢盛極一時,元恪為此躊躇滿誌。

姑息汙吏寵信外戚

然而,此時北魏的機體已為貪官汙吏所蛀蝕。元恪的叔父,受孝文帝遺命的輔政親王鹹陽王元禧,雖然身為宰輔之首,卻推諉政務,無所是非。在元恪為孝文帝居喪的日子裏,元禧即潛受賄賂,陰為威惠。他秉性驕奢,貪淫財色,家中有嬌姬美妾數十人,仍然差人四處搜求美女。在遠近各地有數百成千的僮隸奴婢為他經營著刻剝黎民的田地及鹽鐵產業。另一位輔政親王北海王元詳是元恪最小的叔父,他憑借尊崇的地位,大搞起營運販賣、侵剝遠近的“官倒”生意。他修建府邸所費巨萬,並且強占民宅,被占人家即使有待葬的棺柩停放在家,也迫令人家立即搬出停放在街巷上,致使死者親屬人人哀嗟,道上行人也多怨憤。

元恪沒有及時嚴厲懲治在他當政之初惡化起來的貪汙腐敗現象,貴族官僚的貪欲就越發膨脹起來。元恪的弟弟京兆王元愉及廣陽王元懷競慕奢麗,貪縱不法。將軍邢巒在南征漢中時擄掠良民美女擁為私有奴婢。元恪的寵臣元暉、盧昶慫恿監察官禦史中尉崔亮糾劾邢巒,元、盧並許諾如果糾劾刑巒事成,他們將請皇帝給崔亮升官。邢巒害怕起來,馬上挑選擄掠的絕色美女2O多人送與元暉。元暉受此美賄,欣喜非常,便又背著盧昶在元恪麵前為邢巒開脫,元恪也就聽之任之。另一位貴族元麗在鎮壓秦州、涇州起義民眾的過程中,枉掠無辜百姓7OO多人為奴仆。元恪也因為嘉賞元麗“平賊”的功勞,特別吩咐有關監察機構不要追究元麗枉法貪暴的惡行。

孝文帝在漢化改革中,把漢末魏晉以來並沒有積極的社會意義的士族門閥製度也生搬硬套過來,為北魏貴族官宦劃定姓族門第等級。魏晉南朝門閥製度是植根於曆史形成的文化士族的基礎上的,朝廷在選任人物時,雖重門第,但同時也還注重人品才學。即便如此,門閥製度畢竟阻遏了寒門士人施展抱負的門徑。而鮮卑族本是沒有學術文化傳統、剛剛脫離原始狀態的民族,孝文帝為使缺乏文化素養的鮮卑貴族的政治社會地位不低於漢族士家大姓,實行隻認門第而不重才學人倫的姓族製度。姓族製度為貴族官僚們保障著世襲特權,因而也保障著貪官汙吏們謬種遺傳。元恪認識到了這一點,但他兩下詔書,卻互相矛盾,改革門閥製度的動議,竟滑稽地演化成一條鞏固門閥製度的政令。

元恪在位的後半期,外戚高肇專權,朝政更加腐敗。高肇是元恪母親文昭皇太後(高夫人)的哥哥,是個不學無術而胸懷邪惡的人。元恪做了皇帝,封高肇為平原郡公,封高肇的弟弟高顯為澄城郡公。高肇、高顯原先生長在邊遠地方,受封爵之日,在皇家花園初次拜見外甥皇帝時,神情緊張,舉止很不自然。然而轉瞬之間,富貴顯赫。高肇很快就充任起帝國宰輔重臣。由於首席輔政親王元禧的謀反,元恪便漸將對親王們的信賴,轉移於舅氏高肇一人。出身卑微的高肇對皇族親王們滿懷嫉恨,他利用外甥皇帝的寵信先進譖言逼殺了位居其上的北海王元詳,同時要元恪對諸親王嚴加防範。京兆王元愉對高肇的擅權不滿。永平元年(5O8)八月,元愉在冀州刺史任上謀反,他宣稱得到密報說高肇要謀殺皇帝,於是便在信都城南舉行祭天大禮,宣布自己即位當皇帝。元恪派大兵鎮壓了弟弟元愉的反叛。在討伐元愉期間,高肇又收買小人誣構彭城王元勰暗通元愉謀反。九月的一天,元勰也被迫飲下元恪“賜死”的毒酒。

殘害皇族身死皇宮

元勰的無辜被害,使朝廷內外莫不喪氣。元恪叔祖親王元匡指斥高肇憑藉權勢與奪任己,簡直與指鹿為馬的趙高相差無幾。趨附高肇炎勢的朝官們立刻攻擊元匡,說元匡“誣毀宰相,訕謗明時”,罪當處死。這一次元恪發慈悲“恕”了祖親王元匡的“死罪”。清河王元懌是元恪的弟弟,他向元恪慷慨陳辭,斥高肇是僭亂朝政的大奸臣。元恪隻是笑而不答。曾受孝文帝遺命輔政、也是元恪叔祖的任城王元澄,擔心高肇構禍於己,於是整天佯狂昏飲,以表示自己的荒敗。

官吏貪暴,政治黑暗,加之連年發生旱澇自然災害,迫使人民起而抗暴。在元恪統治的16年中。就有十次以上反抗暴政的人民起義。太和二十三年(499)十一月,幽州人王惠定聚眾起義,自稱“明法皇帝”。正始三年(5O6)春,秦州民眾起義,定年號為“建明”。延昌三年(514)十一月,幽州沙門劉僧紹聚眾起義,自號“淨居國明法王”。但這些起義均被鎮壓。

延昌四年(515)正月,元恪在他統治帝國的第十七個年頭剛剛開始的時候,病死於皇宮式乾殿。諡號為“宣武皇帝”,廟號“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