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1 / 3)

拓跋宏(公元467—499年),改革家,少數民族的傑出政治家,平城紫宮人。

初登皇位

拓跋宏是魏顯祖獻文帝拓跋弘的兒子。公元467年8月,生於平城紫宮。公元47O年,三歲的拓跋宏被立為太子。按照北魏當時的開國習慣,凡立為太子的生母後妃都要被賜死。拓跋宏的生母李氏也不例外,因此拓跋宏很小時便由祖母馮太後撫養。他的父親拓跋弘獻文帝篤信佛教,淡化功名,雅薄富貴,常招引一些佛教徒商討玄理,頗有幾分皈依佛門,超脫塵俗的味道。外加在一些朝政問題上,他又和馮太後意見不和,因此,在公元471年,他就將皇位禪讓給剛滿五周歲的兒子拓跋宏,即孝文帝。他自己則作為太上皇遷入崇光宮居住。但由於孝文帝年紀還十分小,因此,朝廷的實權基本上還掌握在獻文帝手中。

拓跋宏的祖母馮太後是一位知書達理,很有才幹的婦女。但是她心胸狹窄,喜歡猜疑。公元476年6月,她竟以獻文帝殺死了她的親信李奕為理由,毒死了獻文帝。孝文帝這時還隻有十歲,還沒有能力掌管朝政,於是馮太後便以祖母太皇太後的身份,臨朝主政。

孝文帝自幼在祖母馮太後膝下長大,十歲時,他便身強體壯,有很大的力氣。他能用手指頭彈碎羊的膊骨,而且善於騎射,拉弓射禽,往往彈無虛發。當孝文帝的年紀稍大了一些的時候,他便開始係統地學習漢族文化,他十分喜歡儒家的經典。他十分喜歡讀書,往往是愛不釋手。一本書看過一遍便會記誦,跟著老師學習,他經常深究裏麵的問題。而且他讀書的興趣很廣,涉獵史傳百家,尤其喜歡談論莊子、老子的學說,又通曉佛學的經義。孝文帝才思敏捷,擅長寫詩作賦。他常常即興而作,能馬上口授,不改動一字,詩文一氣嗬成。孝文帝從小就十分注意自己的品行修養,而且能寬厚待人。馮太後見他聰明伶俐,害怕他長大後於己不利,因而總是想方設法想除掉這個小皇帝。公元476年,在一個隆冬臘月天裏,馮太後將穿著單衣的孝文帝關在一間又冷又潮的房子裏,連凍帶餓,一共關了三天。與此同時,他還召回獻文帝的次子拓跋禧,想立他為王。隻是因為朝中群臣的極力反對,她的陰謀才沒有成功。後來,一個宦官又到馮太後麵前告孝文帝的狀,馮太後聽了,不分青紅皂白,立即把孝文帝捉來打了幾十大板。盡管如此,孝文帝對馮太後的深情並沒有改變。他對別人的小過錯,也是從不計較,總是能以誠相待。一次,孝文帝進餐的時候,左右侍從不小心用熱湯燙傷了他的手,食物中還發現了蟲子等髒物,對此,他一笑了之。孝文帝胸懷大度,能團結人。他自己也常說:“如果能以誠相待,南北各民族,也可以親如兄弟。”這不難看出,在很小的時候,拓跋宏已具備了較高的政治素質,已表現出偉大政治家的風範。

當五歲的孝文帝繼位時,由拓跋包建立的北魏已有八十多年的曆史。拓跋部進入中原以後,太武帝拓跋燾為了適應黃河流域比較發達的封建經濟狀況,製定了相應的發展政策。原來以狩獵、遊牧為主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朝著分地定居,以農業生產為主的生產方式方向發展。提倡開墾荒地,鼓勵農桑。在京師平城一帶還大力提倡有牛戶和無牛戶變工互助,以發展農業生產。同時,他還按照中原統治者的方式舉辦太學,用儒學培養官僚,要求官吏舉薦州郡有才學的人,並委以重任,發揮漢族儒學家高允、遊雅等人的作用,使北魏的國力大大增強。

在北魏統一了北方以後,其統治的疆域擴大。在統一中原的過程中,拓跋氏得到了兩晉末年沒有南逃的各州郡的漢族世家豪強地主的支持。這些世家大族修築塢堡,將宗族、部典武裝起來占據一方。他們還借機侵占了大量山林、田地、湖泊等。許多逃避戰亂的農民拖家帶口地投奔到大戶豪強的門下,多者上萬戶,少者數百家。這些人數眾多的佃客或部典成為世家大族的“苞蔭戶”,而世家大都被稱為“宗主”,勢力大的“宗主”又叫“塢主”或“壁帥”。這樣,形成了“宗主督護製”。北魏政府也順水推船,把這種組織方式作為它的地方基層政權。但時間一長,這種製度的弊端就顯露出來了。宗主對佃客或部典殘酷地剝削壓榨,使階級矛盾變得尖稅;“苞蔭戶”因多數沒有戶籍,國家無法從他們身上征收賦稅和調發徭役。北魏初期,實行“九品混通”的賦稅製度,即分為“三等九品”。九品是根據財產多少而規定的交納賦稅的品級,三等是按不同等第將賦稅送到不同的地方。即“上品戶入京師,中三品入他州要倉,下三品入本州”。征收租調時,宗主督戶往往“縱富督貧,避強侵弱”。千方百計地將沉重的負擔轉嫁到廣大農民的頭上。再加上鮮卑族拓跋部的民族壓迫,當時,社會上的各種矛盾不斷激化,各地的農民起義連續不斷。從孝文帝即位到公元484年,在這十三年中,人民暴動的事件多達十餘起,甚至在京師平城也暴發了反對北魏統治的鬥爭。

鮮卑族拓跋部是一個社會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部族。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織在一起,這一問題一直困擾著孝文帝和馮太後。他們也深感繼續使用原有的製度和辦法維持統治是非常困難的,改弦更張,進行社會改革已是勢在必行的事。馮太後憑借她多年輔佐獻文帝的豐富政治經驗,同孝文帝一道,開始了曆史上著名的一次改革。

改革田製

孝文帝改革是分兩個步驟進行的。第一步是從公元484年開始,這一年孝文帝十八歲,他並沒有親政,主要由馮太後主持朝政。改革是圍繞著政治、經濟問題展開的。

他首先整頓吏治,實行俸祿製。北魏前期,按州、郡、縣的行政規劃,把地方官吏分為三級:州長官為刺史,郡長官為太守,縣長官為縣令或是縣宰。地方守宰一般任期六年。早期,北魏官吏是沒有俸祿的,百官所需要的生活用品主要來源於經常性的戰爭掠奪,如牲畜、糧食、布帛、奴婢等。將戰利品按軍功的大小和品爵的高低,分級頒賞。拓跋燾統一北方以前,戰爭頻繁,官吏沒有俸祿也可以維持自己的生活。在統一北方之後,戰爭日漸減少,搶掠的東西也相應地越來越少。因此,官吏想方設法貪汙租稅,掠奪民財。盡管朝廷下令禁止,但卻屢禁不止,反而越來越厲害。有一次,拓跋燾率軍出征,命令公孫軌負責向農民征調毛驢馱運軍糧。他公然要求每一頭毛驢外加一匹絹才能收。當時的老百姓諷刺他說:“驢不分強弱,隻要背上馱著絹,就算是壯的。”公孫軌貪婪成性,剛上任時,他是“單馬執鞭”,孤身一人,而當他卸任回鄉時,卻從車百輛,滿載資財而歸。魏初以來,百官不領俸祿,廉潔清白的官吏真是鳳毛麟角,多數官吏巧取豪奪,貪得無厭,把官物據為己有。北魏從上到下,完全一片混亂。

為了改革這種混亂局麵,孝文帝首先從吏治改革。馮太後下令規定,守宰的任期不規定年限,主要根據各人在任期內的政績的優劣來決定。公元484年6月,孝文帝下詔,頒布官吏俸祿製度:“記增調三匹,穀二斛九鬥,以為官司之祿。”於是內外百官,受祿也因官職不同而不同。他規定由國家統一籌集,定期按品級高低把俸祿發給官吏。同時,他還製定了嚴懲貪官汙吏的法令,凡貪汙布帛滿一匹的官吏即處以死刑。俸祿製的實行增加了人民的負擔,但卻對不法官吏恣意掠奪百姓有了一定的約束。從此,北魏的吏治有所改善,為政之風也因此而大為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