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王光美第一次聽到有關劉少奇的情況時,已經是1972年8月了。8月17日,專案組通知王光美:“你丈夫劉少奇已經在1969年11月死在開封了。
王光美乍聞噩耗,驚呆了。但她沒有落淚,因為淚水已經被憤怒與悲痛燒幹了。但當她見到日夜思念的孩子們時,就再也抑製不住自己的感情,淚水奪眶而出。
就在她聽到劉少奇死訊的第二天,平平、源源等幾個孩子第一次獲準去監獄探望媽媽。5年過去了,他們每時每刻都在盼望著見到媽媽,夢裏千百回地呼喊著。可是,真見到媽媽的時候,他們有些不相信自己的眼睛:5年不見,媽媽已經瘦弱不堪,滿頭灰白色的頭發,連腰也伸不直。
穿著一身舊軍裝染的黑衣,神情麻木、遲鈍?王光美仔細端詳著眼前的孩子們,半晌才說了一句話:“沒想到你們能活下來。”
頓時,孩子們哭成一片。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王光美終於獲準出獄,重新獲得自由。
純真的友情
逆境中最能顯示出一個人品格的高下,也最能顯示出友情的深厚與可貴。
1966年12月,劉少奇與王光美夫婦已經身處逆境,許多人怕受株連開始避開他們,但就在這時,他們收到了宋慶齡派秘書送來的剛出版的《宋慶齡選集》。
書是裝在大信封裏,信封上是宋慶齡親筆寫的“敬愛的劉主席、王光美同誌收”,選集的扉頁上也赫然寫著:“請劉主席、光美同誌審閱指正”。
同時,他們像往年一樣,收到宋慶齡給孩子們的賀年片、日記本和糖果,見到那與往年一樣的親筆簽名——“宋媽媽”。
一切,都同往年一樣,似乎他們什麼事也沒有發生。
王光美收到宋慶齡送來的東西,頓時熱淚滾滾,她邊擦眼淚邊用顫抖的聲音說:“如果宋副主席知道我們現在的處境,會是什麼樣的心情啊!”
患難見真情。王光美不由得回想起她與宋慶齡交往的一幕幕。
王光美第一次見到宋慶齡是在1949年開國大典那一天。宋慶齡已年近60歲,曆經滄桑,但看上去要比實際年齡年輕得多,衣著整潔,舉止端莊,步履輕盈,精神煥發。王光美從小就崇敬仰慕宋慶齡,在這具有曆史意義的一天,她反而不知說什麼好了。她們隻是握了握手,彼此笑笑。
從那以後,劉少奇經常和王光美一起,主動去看望宋慶齡,宋慶齡也偶爾到中南海來訪。她們的關係逐漸密切,書信往來很多。
1951年冬,王光美隨劉少奇到南方。她們在南京瞻仰了中山陵,到上海又參觀了中山故居。
第二天,宋慶齡邀請她們去家裏做客,並親自為她們煮了咖啡。在後來的交往中,宋慶齡幾次說要教王光美如何煮好咖啡。還輕聲告訴她:“我煮的咖啡香極了。”可那幾年王光美常在農村工作,沒能學成。
1957年4月到上海時,王光美又陪同劉少奇去看望宋慶齡。交談中,宋慶齡很懇切地提出:“我希望參加共產黨。”劉少奇非常高興,慎重地表示:“這是一件大事情,我將轉報黨中央和毛主席。”
不久,又是在上海,劉少奇和周恩來去看望宋慶齡,對宋慶齡說:“黨中央認真地討論了你的入黨要求,從現在的情況看,你暫時留在黨外對革命所起的作用更大些。”宋慶齡點了點頭表示理解。在場的王光美注意到宋慶齡的心情很不平靜,眼中含著淚花,她為宋慶齡感到遺憾。甚至還覺得有一絲歉意,但她清楚,黨中央的考慮是正確的。
1963年,王光美作為國家主席夫人,隨劉少奇出訪東南亞四國。行前,她寫信向宋慶齡請教應注意些什麼事情。宋慶齡雖身體不適,但立即自擬了一張單子,寫了滿滿的許多注意事項,還派秘書向王光美解釋。從禮節、服飾、言談到生活細節都想到了,王光美非常感激。
50年代初期,劉少奇曾對王光美說:“宋副主席是位偉大的婦女,她堅持孫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不畏強壓,堅持革命,同全家都斷絕了關係。我們應當多給她一些家庭溫暖。她非常愛孩子。”
從此,他們的孩子經常給宋慶齡寫信,還把圖畫、小手工藝品寄給她看。每到聖誕節和新年前夕,孩子們就自動給她製作賀年片,畫畫、寫充滿童稚的信。宋慶齡十分喜歡,來信說:“你們送我的東西,因為是你們自己製作的,都那麼有意義,有趣味,漂亮,真是好極了。”大些的孩子經常向她彙報學習和生活情況,甚至把日記寄給她。宋慶齡每次複信都很認真,充滿感情,鼓勵孩子們上進,還贈送每個孩子筆記本、糖果、小點心等禮物。
王光美印象最深的一次,是16歲的平平寫信給宋慶齡,報告了放假期間到農村參加青年開山突擊隊的感受。宋慶齡第二天就給平平寫了一封長達兩千多字的信,讚揚平平做得對,並在信尾親筆簽了“宋媽媽”三個字。
王光美還經常帶著孩子去看望宋慶齡。宋慶齡總是把孩子拉到身邊,親切慈愛地問這問那,又親又抱。孩子們也無拘無束,給她表演節目,請她看作業、成績單,甚至學舌。
有時孩子學看大人談話中的英文單詞,那笨拙的發音,逗得她高興得笑出聲來,滿屋子洋溢著歡樂的氣氛。在笑聲中,宋慶齡充分感受到劉少奇、王光美通過孩子們帶給她的無限慰藉和溫暖。
每年,王光美和宋慶齡都互送一些照片或小禮物。每次出訪歸來,宋慶齡總把一些紀念品轉送王光美留存。有一次,劉少奇和王光美去看望宋慶齡,劉少奇風趣地說:“您老送給我們東西,我沒有東西回送,怎麼辦?多不禮貌!”宋慶齡笑著回答:“孩子自己做的小東西,就是給我最好的禮物。”三人都爽朗地笑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