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王光美的故事(3)(2 / 3)

王光美下農村參加社教運動,也受到毛澤東的讚同和支持。在中南海春藕齋的一次舞會上,她向毛澤東報告了準備到河北農村參加社教運動的事,毛澤東聽後高興地說:“好哇!”

但是工作人員都反對她去下基層,因為劉少奇一旦生病,吃藥治療都需要她照顧。為此,他們開了一個支部會。

在會上,王光美講了劉少奇一再支持她到基層去工作一段時間,講了毛澤東也支持她下基層的態度,並說:“我自己也已下了決心。雖然時間需要一年左右,但中間有事時,我還可以回來看看嘛!”

“那少奇同誌的肺病複發了怎麼辦?孩子們?”有人提出了一大堆問題。

王光美笑了笑,解釋說:“少奇同誌的身體狀況是不太好,說實在的,我也不忍心離開他。但是,因個人原因影響正常的工作安排,那不是少奇同誌的性格,我也不讚成。請大家放心,少奇同誌已跟我談過,表示自己要注意身體,並保證和大家配合好。教育孩子的事也由他來管。其他方麵有什麼問題時,都可以隨時去問他?”

王光美的話,說服了大家。支部書記首先表態說:“既然兩位主席都支持你去,我們當然也表示支持了。我們一定努力做好工作,以實際行動來支持你。”

其他工作人員也紛紛表示:我們一定要做好工作,使光美同誌放心。

大家的表態,使王光美很受感動,她激動地說:“謝謝!謝謝同誌們!”

想到就要離開劉少奇到農村去,而劉少奇的身體狀況確實令人擔心,王光美心中真有點忐忑不安。因此,會議結束時,她連連拱手對大家說:

“全拜托你們了,全拜托你們了!”

她的臉上掛著笑容,但大家聽得出來,她的聲音是顫抖著的。

王光美走的時候,沒有像一般人所以為的那樣,大包小裹,吃的穿的一大堆,盡管她有條件也可以這樣做,但是她沒有。一隻裝些日用品的塑料旅行包,還有一個用繩子捆著的行李卷,就是她全部的隨身物品了。

劉少奇提起旅行包掂了掂,又提起行李掂了掂,笑著說:“輕裝上陣,這樣好!”

隱姓埋名

在農村搞社教的時候,王光美用的是一個化名:董樸。

她為什麼要“隱姓埋名”呢?

因為她是國家主席的夫人,盡管她從來不以此自顯,但如果她就以王光美的本名出現在農村,非引起轟動不可。大家處處尊敬她,照顧她,她怎麼能了解真實情況,正常開展工作呢?

為了使王光美能踏下心來紮紮實實地工作,避免人們對她的特殊照顧和不必要的幹擾,劉少奇就為她改了“董樸”這個名字,並囑咐工作人員:“你們給光美寫信就不要用她的真名字了。”

王光美到桃園後,和工作隊的一位女同誌住在一間很普通的平房裏,一切自理。在工作中她對自己要求非常嚴格,時刻不忘以一個普通勞動者的身分出現在群眾之中。除了工作之外,她還盡可能抽出時間,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如挑水、掃街、夏收、修整水渠等,真正做到了與社員群眾的同吃同住同勞動。工作隊的同誌和社員群眾無不稱讚這位“董樸”同誌。

誰知道王光美的真實身份呢?隻有工作隊的個別領導。再有,就是她家裏的人了。

不久,劉少奇的兒子劉允若和秘書劉振德也下去搞“四清”。這時候,王光美已經在農村搞過兩期“四清”了,當然用的都是化名。劉允若不懂其中的奧妙,就問劉振德:“媽媽(指王光美)為什麼要用化名?”

劉振德跟他解釋了半天,劉允若還是似懂非懂。幾天之後發生的一件事,使他自己明白過來了。

這是一條鄉間土路,王光美包著頭巾,同三名男同誌一起,肩上挎著麻繩,吃力地拉著一輛裝滿煤麵的雙輪大馬車,盡管天氣很冷,但她已滿頭大汗。

正行走間,迎麵碰上了劉振德、劉允若所在的工作隊去車站拉煤麵的隊伍。

劉振德一眼認出了王光美,剛想叫“光美同誌”,忽然想到不對,該叫她的化名才行,便喊道:“老魯!”

這時化名“魯潔”的王光美聽到有人叫她,抬頭一看,是劉振德、劉允若,驚奇的表情一閃即逝,很自然地說:“噢,二劉。”

雙方誰也沒再說什麼,就各自走開了。劉允若看在眼裏,但也沒有說話。

盡管他們雙方都自覺地不“暴露目標”,但與劉振德他們同行的一位同誌似乎還是看出了什麼,總覺得有什麼地方不太對勁兒。於是他突然問劉振德:“聽說劉主席的夫人王光美也在這裏搞‘四清’,你是中央辦公廳的,肯定認識她吧?”

劉振德不好否認,隻好搪塞道:“如果見到的話,能認出來。”

這時,一旁的劉允若憋不住,低著頭暗暗發笑。看那架勢,要是沒別人在場,非大笑一場不可。

劉振德正在為允若的神態而著急,所幸那位同誌自己說服起自己來:“當然,王光美來搞‘四清’也不會拉煤的。”他自嘲地搖搖頭,接著說:

“她能來到這貧窮的農村同農民們三同就已經很難得了。”

劉振德強忍住笑,說:“那也不一定。聽說她在桃園搞‘四清’時,挑水、掃街,樣樣農活幹在前,毛主席還誇獎過她呢。”

不想,劉振德的這一番話又引來了那位同誌的一番感慨,他點著頭,由衷地讚歎說:“還是你說得對,這幾年搞‘四清’,大批高級幹部都隱姓埋名下到農村,許多工作隊裏都是藏龍臥虎,幹部們的工作作風確實有了很大轉變,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