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卓琳的故事(7)(3 / 3)

老頭子一生也就這麼點嗜好,給他喝好啦!”

此後,鄧小平又能喝到好酒了。

吸煙,雖然影響身體健康,對人的危害很大,是個不好的習慣,然而,鄧小平卻早在戰爭年代就養成了吸煙的習慣,並且吸得很凶。對於丈夫的這個習慣,卓琳也不勸戒,全由他自主。隻是在她的帳本裏又多記上了一筆開支。

多少年以後,80多歲的鄧小平以驚人的毅力戒除了吸煙的習慣。

卓琳除了照顧鄧小平的生活外,還幫助他整理、抄寫文件,幹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有時工作忙,她與鄧小平一直勞碌到深夜。

多年的共同生活,使卓琳十分了解鄧小平爽直、真誠的內心世界。因而,無論政治風雲怎樣變幻多端,始終擋不住她對鄧小平的一片深情,絲毫動搖不了他們夫妻間多年建立起來的信任感。

特別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年代,鄧小平遭到誣陷、迫害的時候,她始終以善良、賢惠的心去愛撫丈夫那顆深受傷害的心。

1969年秋,鄧小平以“全國第二號走資派”的身分被通知下放江西監管勞動。卓琳頂著巨大的精神壓力,毫不猶豫地陪伴鄧小平到了江西。

到江西後,他們開始了新的生活。夫妻二人,加上鄧小平的繼母夏伯根,患難與共,相濡以沫。

卓琳給了鄧小平許許多多的關心和撫慰,他們共同度過了一段艱難的時光。

在江西的監管勞動,安排在新建縣拖拉機修造廠進行。每天,卓琳和鄧小平在由住地“將軍樓”通往工廠的小道上行走時,卓琳總要走在前麵為丈夫開道,生怕比自己大12歲的丈夫摔跤。這條路荊棘遍布,雜草叢生,凹凸不平,不利於老年人行走。

特別是遇到陰天下雨,更是泥濘不堪。每當這時,卓琳就更加注意鄧小平的安全。有時候,她一隻手攙扶著鄧小平的胳膊,另一隻手為他撐傘,嘴裏還不斷地提醒他多加注意,小心腳底打滑。日久天長,他們踩出了一條“鄧小平小道”。

鄧小平愛喝酒。但是在當時監管勞動的條件下,一家人的日常吃用都很困難,哪裏有多餘的錢去買酒。為了滿足丈夫的這點嗜好,卓琳忽然想到可以用米酒代替普通的白酒。於是,她主動向工人師傅請教釀米酒的方法,決定自己親自實踐一下。樸實、誠懇,熱心助人的工人師傅幫助買來了上好的酒藥和糯米,認真地傳授了釀米酒的技術。卓琳細心地記了下來。不久,她釀出了純正、酣甜的米酒,鄧小平十分愛喝。

鄧小平回到北京,重新擔任黨和國家的重要鄰導職務後,工作十分繁忙。卓琳則投入很大的精力,積極幫助處理一些丈夫無暇顧及的事情。

卓琳身為鄧小平的妻子,從來沒有到過鄧小平的家鄉,不過,對鄧家的事情,她總是十分熱心。鄧家的親友無論有什麼事情找上門來,她都代鄧小平合情合理地加以處理。鄧小平有一個舅父和舅母在家鄉居住,卓琳經常給他們寄錢,從生活上幫助他們,並叮囑二老要遵守黨和國家的政策法令,不要搞特殊化。二位老人一直在家鄉過著簡樸的生活。

1978年2月,卓琳隨同鄧小平回到了闊別多年的四川成都,接見了鄧小平家鄉廣安縣的負責同誌,詳細詢問了廣安人民的生產、生活情況。

在交談中,當聽說廣安人民要在鄧小平的故居建立紀念館並且對故居加以維修時,卓琳馬上轉達了鄧小平多次提出的不同意建紀念館、不同意維修故居的意見。如今,廣安的“鄧家老院子”仍舊樸實無華,同普通的農舍院落一樣。

卓琳雖然是家裏的主婦,但是,她的烹調手藝並不被孩子們看好。在孩子們的心目中,父親的烹飪技術要高出母親一籌,做的菜特別具有川菜風味。因而,有時候,鄧小平特意為卓琳尋找“實習鍛煉的好機會。”

每逢節日,鄧小平總是讓工作人員早點回家團聚。節日裏,煮飯燒菜的任務自然就落到夫人卓琳的身上。

卓琳則是一邊動手,一邊叫女兒們幫忙打下手,一陣“叮當、叮當”的鍋碗瓢盆交響曲過後,香味就從廚房裏飄散出來。不一會兒,桌上便擺滿了美味佳肴。

節日的餐桌上,鄧小平總要為夫人倒上一杯葡萄酒,說道:“辛苦了,節日的廚師,我來敬你一杯。”說罷,自己先舉起酒杯。小小的敬意,寄寓著鄧小平對妻子卓琳的一片深情。

1988年,卓琳、鄧小平度過了金婚紀念日。

夫妻兩人生肖均屬龍,那一年,恰好也是龍年。

幾十年的夫妻情,簡直是一曲和諧動聽的交響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