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得真快,轉眼到了抗戰的第五個年頭——1942年。日本侵略軍加緊對敵後抗日根據地發動“圍剿”,實行“三光”政策,嚴密封鎖通往根據地的交通要道,加之又遭受自然災害,根據地軍民的生活處於極端困難之中。
為了爭取抗戰的勝利,戰勝災荒,渡過難關,一二九師師長劉伯承、政委鄧小平號召部隊開荒種地,發展生產,實行生產自救。
卓琳積極響應號召,參加到生產自救運動中去。她和劉伯承的夫人汪榮華負責女同誌的報名工作。待人員集中後,她們就率領著上山,跟男同誌們一起開荒種地。
她那雙常年握筆的手,拿起了鋤頭。
辛勤的耕耘,換來了豐碩的果實。
地裏,綠茵茵的葉子下麵,長出一個個紅紅的大蘿卜。拔起來一個稱了稱,足有六斤多重。
卓琳高興地抱起這個大蘿卜,來到鄧小平麵前。
鄧小平看了,高興地說:“這叫蘿卜大王啦!”
那時,部隊的穿衣也是個大問題。入冬了,部隊好不容易才籌措到一些土布和棉花。為盡早讓大家穿上冬裝,劉伯承、鄧小平號召官兵自己動手紡線、製衣。
不久,在鄧小平的辦公室裏,支起了一台土造的手工紡線車。鄧小平和卓琳,互相幫助,共同研究紡線的方法,很快就學會了紡線。有時候,鄧小平紡線,卓琳就在他身旁用紡出的線直接織毛衣。夜深了,鄧小平的辦公室裏,仍然不停地傳出“吱,吱,吱”的紡車聲響。
從此,卓琳練就了一手又巧又快的毛線編織技術。解放後,全家老老少少全身上下的毛衣、毛褲,都是由她的巧手編織而成的。
卓琳與鄧小平在太行山共同度過了五年的艱苦歲月。五年裏,夫妻二人患難與共、生死相依、相親相愛,並先後生下三個兒女。那時候,條件艱苦,無法將孩子帶在身邊,卓琳隻能忍痛將他們寄養在老鄉家裏。
直到抗戰結束,1945年12月,劉鄧司令部遷至武安縣以後,卓琳才將三個孩子都接回了身邊,全家五口人在武安暫居下來。這是有了三個孩子以來,全家第一次團聚。
此後,卓琳每日忙於照看三個吵吵鬧鬧的孩子,使家慢慢地安頓下來。鄧小平則每日忙於軍政大事。
後來,他們又到過邯鄲、洛陽、上海、重慶。
在重慶,家裏又增加了三口人:小女兒、小兒子和鄧小平的繼母夏伯根。卓琳仍舊擔當起教育子女,照顧家庭的重任。隨著職務的變動,鄧小平更忙了。
1952年,鄧小平奉調到中央工作,卓琳及五個兒女和夏伯根隨他到了北京。
進京後,卓琳調到中共中央辦公廳工作,任鄧小平的生活秘書。這段時期,由於體弱多病,她主要在家中主持家務,照料鄧小平的生活。
勤儉持家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卓琳雖然從小生長在富裕的家庭裏,然而參加革命以後長期艱苦生活的磨煉,使她深深體會到了勤儉持家的重要性,並成為她生活的基本準則。遷居京城後,生活條件改善了,可是她並沒有忘記勤儉節約。晚上就寢之前,她總要到各個房間轉轉,看看電燈有沒有關掉;用完水,總要看看水龍頭有沒有關好。她這種勤儉節約的生活習慣,一直保留至今,成為家裏幾十年一貫的節電、節水、節約氣油以及愛護公物的模範。她常對家裏人說:
“這些東西都是黨和國家的,都是人民的財產,咱們國家這麼窮,可不能浪費了。”
1955年2月,黨和國家機關的工作人員開始實行工資製,廢除供給製。
實行工資製以後,卓琳和鄧小平的工資分別定為170元和404元人民幣。拿到工資,卓琳開始計劃地安排家裏的生活。她先用30元交黨費、房費,剩下的幾乎全部花在全家人的吃飯上。在這點上,她的想法和鄧小平的繼母夏伯根一致。
她們認為,孩子們都在長身體,衣服隻要穿得幹淨整齊就行了。家裏孩子們的衣服幾乎都是大人改小人的,即大孩子的改成小孩子穿,打著補釘,十分簡樸。全家人的夥食,需要認真計劃,而且,鄧小平工作繁忙,每日加班加點,身體也需要補養。因而,卓琳想方設法,安排好食譜,買些有營養的食物,讓一家人吃好。
另外,鄧小平喜歡喝點酒。每天午飯時卓琳便給他斛上一杯,解他的饞。生活困難的時候,為了省錢,卓琳曾用“五糧液”兌一半北京的“二鍋頭”,給鄧小平混著喝。鄧小平也不在乎,同樣喝得舒服、帶勁。
後來卓琳自己都有點看不下去了。她不再兌酒,並且主動地對家裏的廚師說:“給他喝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