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王光美的故事(1)(1 / 3)

出身大家庭

1921年,王光美出生在北京的一個大家庭。

她的父親王槐青,曾在北京政府段祺瑞內閣任農商部工商司長。辛亥革命前他留學日本,與國民黨左派領袖人物廖仲愷是早稻田大學同學,拜把兄弟。他還作為中國代表團的公使銜成員,參加了1919年的巴黎和會和1921年的華盛頓九國會議。

1925年,王槐青辭官不做,退出了北京政府。為什麼呢?這與他的結盟兄弟廖仲愷於這年8月20日在廣州被國民黨右派暗殺,有一定的關係。王光英後來說:

“我父親是在巴黎和會親眼見到中國被西方列強如此欺侮,又震驚於南方的革命力量竟遭右派暗算,然而他無回天之力,才退出喪權辱國的北京政府的。”

抗日戰爭爆發後,北平被日本侵略者占領,王槐青明誌自守,不為日本與漢奸政權的任何威脅利誘所動,不做有損於民族尊嚴的事。

父親的這種富於民族氣節和正義感的品格,不能不對王光美產生一些積極的影響。

王光美的母親叫董潔如,是一個典型的賢妻良母,作為天津女子師範學院畢業生,她是我國比較早的女教師。同時,她為中國革命也做過許多好事,曾掩護過許多地下黨員,積極支持子女們投身革命事業和從事對人民和國家有益的工作。

說王光美出身於一個大家庭,不僅在於她家在當時是一個名門望族,而且,就其兄妹11人來說,也可算是一個“大家庭”了。

王光美有6個哥哥、4個妹妹、除大哥早年病逝外,其餘都是各有成就的高級人才。

三哥王光超是著名的皮膚科專家,同北平地下黨關係密切,抗日戰爭期間,經常為八路軍采購藥品。

四哥王世光是一位地下黨員,他的秘密電台直接向延安發報。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中的主人公李俠,就是根據他和另一位地下黨員的生平事跡塑造的。

六哥王光英曾被周恩來總理稱作“紅色資本家”。現在,他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可以說,從很早起,王光美一家就是一個向往光明、積極進步的家庭。

說到“光美”這個名字的由來,也很有紀念意義。那是在她出生的時候,她的父親王槐青正在美國出席九國會議,喜電發到美國,說家中又添了個女孩,王槐青觸景生情,給女兒取名為“光美”。再有,王光美出生之前,家中6位孩子全是“公子”,她是家中的頭一個“千金”,王槐青的心裏也肯定是美滋滋的。

投身革命

度過天真無邪的童年,王光美步入學堂。

小學、初中、高中,王光美的學習成績都特別棒。高中畢業後,她考入了北京輔仁大學物理係,以後又做了該校物理研究所的碩士研究生。

輔仁大學是教會學校,用英語講課,因而王光美的英語水平很高。不過,她當時沒有想到,英語——竟成了她走上革命道路的“橋梁”。

在上學期間,王光美接受了馬列主義思想,積極靠近地下黨的外圍組織,經常看一些進步書籍。後來,軍事調處執行部的工作,促使她真正走上了革命道路。

那時,抗日戰爭勝利後不久,國民黨政府為了消滅共產黨,又打起了內戰。在美國的“調處”下,國共雙方決定成立由國共雙方及美國代表組成的“軍事調處執行部”,對國共雙方軍隊的戰鬥進行調停、處理。

由於有美國人參加,這就需要有講英語的人才。王光美一家與地下黨早就有各種聯係,北平地下黨負責人崔月犁一下子就想到了王光美。

“我們想請你到軍調部中共代表團當英語翻譯,你看怎麼樣?”

王光美一聽,沒有馬上答應下來,隻是說:“讓我考慮一下,再作決定。”

王光美為何猶豫呢?

原來,她已經畢業,留校任教,並且準備到美國去留學,一個美國教授已答應幫忙。從心裏說,她願意到軍調部去工作,可又舍不得到美國留學的機會。兩條路,她該選擇哪一條?

在這人生的交叉路口上,王光美不能不慎重考慮,作出自己的選擇。

思來想去,王光美說服了自己:既然已認識到共產黨比國民黨好,又主動靠近它,為什麼又要拒絕共產黨的工作呢?是共產黨的啟發和引導,使我懂得了許多在大學課本裏沒有的道理,現在共產黨需要我去幹的工作,我怎麼能推辭呢?

王光美不再猶豫。經聯係,她趕到翠明莊共產黨代表的住處報到。

接待她的是軍調部中共代表團秘書長李克農。

他上下打量了一遍站在麵前的王光美,笑著說:“你就是王光美同誌。歡迎,歡迎。”

年輕的王光美不會知道,軍調部的共產黨代表正急著用人,她的到來,令李克農非常高興。

李克農詢問了一些王光美在學校和家裏的情況,王光美都大大方方地作了回答。

“好,你先回家去休息,明天正式開始工作。

我們派車去接你。”李克農最後說。

王光美把家裏的住址留下,便起身告辭了。

第二天一早,西單附近的一條胡同裏,王光美坐上了去接她的車。就這樣,她成了軍調部中共代表團的英語翻譯。

在中共代表團裏,王光美又認識了葉劍英等一批中共高級人物,對中國共產黨人為國為民的高尚情操、對中國革命都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進一步堅定了走革命道路的決心。

1946年6月,國民黨軍隊進攻中原解放軍,內戰全麵爆發。8月10日,美國方麵宣布“調處”失敗,軍調部也便隨之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