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卓琳的故事(7)(1 / 3)

鄧林對國畫藝術興趣很大,不斷執著地追求。

每當有了得意之作,便去征求父母的意見。

鄧小平的評價總是簡單而意味深長:“有進步!”

卓琳則更多一份關心,總是提醒女兒:“有人捧你的那些話,是真是假?”

鄧林回答:“起碼有一半是真的吧!”

卓琳還會有些不放心地叮囑:“不要讓人把你捧暈了。”

在母親麵前,鄧林永遠是個孩子。

在家裏,卓琳和鄧小平對孩子們的淘氣一般不加管束,但是不允許罵人,更不允許講假話,並且經常教育孩子們要誠實地做人。為了加強對孩子們的教育,卓琳每兩周就安排舉行一次家庭會議,讓孩子們坐在一起,麵對麵地進行交談,並逐一詢問每個孩子的情況。

有一次,在北京“八一”學校讀小學三年級的鄧樸方站起來告訴媽媽,他上課時受到老師的批評了。

卓琳問道:“為什麼事呀?”

鄧樸方說是他上課時坐得不直,老師就問他,是不是在家裏麵沙發坐多了。

卓琳又問:“那你是怎麼回答的呀?”

鄧樸方說:“我跟老師說:‘不是,是我太胖了。’結果全班同學都笑了。”

卓琳聽罷,也禁不住暗暗發笑。她知道兒子誠實敦厚,但還是需要不斷地提醒他,於是,忍住笑說:“在學校就應該聽老師的話。上課的時候身體要坐直,把胸脯挺起來。”

母親真誠的教誨,父親的榜樣作用,對孩子們影響很深。鄧樸方曾經這樣說道:“我從小就以為,人講假話的心理負擔是很沉重的,所以我不喜歡講假話。”

培養孩子們對學習的興趣,卓琳深知要從小抓起。

卓琳本人是個知識分子,曾就讀於北京大學物理係。因此,她特別注意從小給孩子灌輸科學文化知識。孩子們平時都在寄宿學校上學,每逢周末和星期日,吃完飯後全家人圍坐在桌旁時,卓琳便開始“講授”各種各樣的知識,特別是物理方麵的知識,如核裂變呀、連鎖反應呀,等等。

孩子們一邊聽,一邊插嘴議論,有時還會爭論不休。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產生了非同尋常的作用。若幹年後,他們的大兒子、二女兒和小兒子三個人,相繼選擇了物理這門專業,而且都曾經就讀於北京大學物理係。可見,卓琳對孩子們的影響之大。

“文化大革命”中,卓琳隨鄧小平在江西監管勞動時,孩子們去探望,鄧小平常給他們講一些曆史典故,並且出題考他們。卓琳也時常給他們講述、議論一些書中的精辟之處。

在卓琳不斷的啟蒙教育下,孩子們從小就養成了熱愛生活,喜歡讀書、學習的好習慣。

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熏陶,使鄧小平和卓琳的孩子們個個都很有出息。長大成人後,他們各有專長,在各自崗位上發揮著明顯的作用。

對鄧家的孩子來說,母親確乎為家庭“總理”。鄧家的第三代,均以“卓”為姓,可見其影響之大。

賢內助

鄧小平的一生,之所以能夠為中國的革命和建設事業做出那麼大的貢獻,與他有一個溫暖、幸福的家,有一位溫柔、善良,不斷給予他支持、幫助的賢內助是分不開的。

1938年,卓琳在延安經人介紹與鄧小平相識。不久,他們就在寶塔山下舉行婚禮,結成生活伴侶。

婚後,新娘、新郎一起踏著秋日的晨光,離開延安,奔向抗日的戰場太行山。

進入太行山,到達八路軍總部後,卓琳留下擔任婦女訓練班的隊長。鄧小平擔任著八路軍一二九師政委職務,因而沒有停留,立即趕往一二九師部所在地——遼縣桐峪村。

新婚離別,不免增添幾分愁悵。但是,共同的革命理想和信念,將夫妻二人的心緊緊連接在一起。他們戰鬥在各自的崗位上,接受戰爭的洗禮。

鄧小平一回到一二九師師部,便立即投入到緊張的作戰指揮中去。

卓琳所在的八路軍總部,雖說是機關,但是在太行山上,仍然時常要接受槍林彈雨的考驗。

她毫不畏懼地跟隨機關和部隊一起行軍、轉戰、反“掃蕩”。

1940年,鄧小平所在的太行區,被日本侵略軍多次“圍剿”,處境艱難。這時候,卓琳從八路軍總部來到鄧小平的身邊,被分配到一二九師師部秘書科工作。

自與鄧小平結婚後,卓琳還沒有機會履行妻子的責任。直到這次夫妻團圓了,她才有機會照顧鄧小平的生活,協助他的工作。他們一起行軍、打仗。雖然因戰事緊張時而彙合,時而分離,但無論怎樣,他們總算有了一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