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琳與鄧小平一共有五個孩子,二男三女。
老大、老二和老三出生在戰火紛飛的年代,曆經艱辛,隨著革命的勝利而成長起來。
大女兒鄧林,生於1941年9月,是卓琳與鄧小平的第一個孩子,因而當她哇哇落地後,夫妻兩人十分高興。結婚生子,畢竟是人生中的一樁大事。然而,這喜事的降臨,又給他們心中增加了許多愁悵。當時,抗日戰爭正進入最艱苦的階段,日軍經常“圍剿”、“掃蕩”,他們沒有時間照料孩子。鄧林隻吃了母親7天的奶水,就被送到一個農村鐵匠家中哺養,卓琳則隨部隊轉移了。
大兒子鄧樸方,是鄧家的長子,生於1944年。出生後卓琳沒有奶水,隻好也忍痛將他送到麻田鎮河對岸的一個農民家哺養。
轉年,二女兒鄧楠出世。同樣,又被送到一個農民家去哺養。
這三個孩子喝著太行山老百姓的奶水和小米粥,在戰爭的硝煙中,都頑強地活了下來。
終於,迎來了骨肉團圓的日子。
1945年底,晉冀魯豫軍區領導機關遷至河北武安。到武安後,卓琳將三個孩子都接回身邊。
見到孩子們,夫妻兩人極為興奮。但如何帶孩子,對卓琳來說還實在是個難題。
照顧好孩子們的生活是她作為一個母親應盡的職責。
剛回來時,鄧林不說話,不張口吃飯,手裏拿著蘋果都不會吃,人瘦瘦的,一看就是營養不良。鄧樸方拉肚子,晚上睡覺也不得安生。鄧楠才一歲半,卓琳沒奶,喂小米粥又喂不進去,著實讓她著了不少急。
好在,生活總要進行下去。不懂的地方就問,不會的事情就學。時間不長,卓琳就學會了一些哺育孩子的本領。
作為母親,為從生活上關心和照顧孩子們,她花了很多心思和精力。
戰爭年代,沒有醫療保健條件,為了使孩子們健康地成長,她發明了日光浴:在屋頂上放一個大鐵皮盆,裏麵放上水,先讓太陽把水曬上一上午,再把孩子們脫光,也讓太陽曬一會兒,然後讓被太陽曬過的孩子跳進被太陽曬過的水中,一邊嬉戲,一邊洗澡。日久天長,孩子們渾身上下黝黑發亮,個個健康結實。
解放戰爭時期,革命形勢發展很快,鄧小平在前線指揮作戰,更是極少和家人見麵。卓琳常常帶著三個年幼無知、吵吵鬧鬧的孩子,緊張地跟隨部隊轉戰。經常是,天還沒亮,在嘈嘈雜雜和昏昏暗暗中,借著蠟燭或煤油燈的弱光,卓琳早早地就起來收拾東西,給孩子們做飯,挨個將孩子們的棉褲烤暖和,再依次叫他們起床。匆匆吃完飯,就隨部隊出發了。
難怪女兒鄧林回憶起當年的艱苦生活時,曾經十分感歎地說道:“媽媽那時真辛苦嗬!”
後來,中國大陸全部解放,和平歲月來臨,卓琳又生下小女兒鄧榕和小兒子鄧質方。她既要工作,又要照顧孩子,比以前更加忙碌了。好在,鄧小平的繼母夏伯根來到身邊,幫助料理家裏的生活,才使得卓琳有精力抓孩子們的教育和學習。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卓琳和鄧小平觀點比較一致,都很民主,注意尊重孩子們自己的選擇,培養他們自強、自立的意識。
鄧林十多歲的時候非常喜歡唱歌。那時,最流行的抗美援朝歌曲和蘇聯歌曲,她幾乎都會唱。
卓琳知道女兒這個愛好後,不但不反對,反而說道:“既然這麼愛唱歌,要不就去學音樂吧。”
不久,鄧林終於如願以償,轉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但不幸的是,她的喉頭染了重病,去蘇聯做了手術,痊愈回國後再也不能學音樂了。
有一次,她看見別人家的女孩子在畫國畫,雖寥寥幾筆,卻非常傳神地畫出了大自然中的生命,使她感到很有趣、很神奇,於是,回家後就向母親提出想學國畫的要求。
卓琳把這件事掛在了心上。有一天,她聽說薄一波的女兒跟一個叫汪慎生的老師學國畫,便想到鄧林曾向自己提出過學國畫的要求。
不久,卓琳親自帶著鄧林,找到當時還是“右派”的汪慎生的家裏,讓鄧林正式拜師。鄧林學畫後進步很快,於是轉到中央美術學院附中讀書。1962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國畫係,師從著名畫家李苦禪。為了她上學方便,卓琳還給她買了一輛小自行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