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康複研究中心的落成儀式上,聯合國社會發展和人道主義事務中心副司長沙裏夫受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的委托,鄭重地授予身任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主席的鄧樸方特別獎,表彰他為聯合國“殘疾人十年(1983—1992年)”和中國殘疾人事業作出的傑出貢獻。
在鄧樸方向命運的抗爭以及所取得的成就中,包含著母親卓琳、父親鄧小平的辛勞。
“回到四川,就算回到了家鄉”
廣安,地處四川省東南部,距重慶一百多公裏。1904年8月22日,鄧小平就出生在廣安縣協興鄉的牌坊村。
作為鄧小平的妻子,卓琳雖然沒有到過廣安,沒有在那裏住過一天,但是始終關注著那裏的建設,關心著那裏的人民,關心著那裏的親友。她把廣安看作是自己的家鄉,對改變家鄉麵貌寄予著希望。她多次代表鄧小平接見家鄉來的代表,招待鄉親,並叮囑家鄉的負責人不要給鄧小平的親屬特殊優待。
1978年2月,鄧小平偕卓琳結束了對友好鄰邦緬甸的訪問,來到闊別多年的成都。在這裏,他與卓琳熱情接待了來自廣安縣的負責同誌,詳細詢問了廣安近年來的變化情況,為廣安日後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之後,鄧小平有事先起身告辭,請卓琳繼續與客人交談。廣安縣的負責同誌向卓琳提出:廣安百萬人民希望鄧小平回鄉指導工作。
卓琳對他們的邀請深表謝意,婉言表示道:“他很忙。你們這麼遠來看我們,回去請向百萬父老兄弟姐妹表示感謝。”
接著,他們談到了淡以興老人的生活情況。
這個時候,鄧小平在家鄉的至親,隻剩下幺舅父淡以興和幺舅母淡楊氏了。淡氏夫婦與擔任村幹部的兒子淡文全同住在鄧小平故居裏。對於家鄉的這個親戚,卓琳說道:“我們年年都給幺舅舅寄了錢的,每月10元。他好喝酒,寄多了就浪費了。”接著,又補充道:“你們在生活上不要給他什麼,教他好好遵守黨和國家的政策法令。”
1982年,卓琳又代表鄧小平親筆修書給兩位老人,一者問安,二者囑其不可給當地政府添麻煩。
在卓琳、鄧小平的叮囑下,兩位老人依靠北京每月寄來的生活費和淡老先生微薄的薪俸,過著簡樸的生活。
卓琳、鄧小平夫婦,不僅關心廣安的建設情況,還時刻關心廣安建設的帶頭人——當地的“父母官”。
轉眼到了1986年的農曆正月初五,成都西郊金牛賓館東樓前,中共廣安縣委負責同誌帶著家鄉人民的深情厚誼,正等候著看望在這裏下榻的鄧小平、卓琳夫婦和王震。
嚴冬剛逝,早春已至。庭院中竹篁青翠,臘梅盛開。更難得的是明媚的陽光,帶來了春天的氣息。突然間,掌聲驟起,鄧小平、卓琳夫婦和王震健步走來。
鄧小平聽說家鄉的同誌來了,笑容滿麵,分外高興,風趣地說:“好啊!今天終於見到我的‘父母官’了!”
他邊說邊上前同大家一一握手,並挨個詢問了名字,連聲說:“好啊,你們年輕,有文化,有希望。
接著,鄧小平親切地、語重心長地囑咐廣安縣委的負責同誌:“你們要把廣安建設好。”然後與他們一起合影留念。
卓琳也熱心接待了“父母官”,並與他們進行了長談。
她詳細詢問了廣安近幾年來的建設情況。當得知兩位縣委負責同誌都隻有33歲、而且具有大學文化水平後,她高興地說:年輕人正是幹事情的時候。小平同誌經常講,要給年輕人壓擔子,對年輕人要放手、放心。小平同誌當紅七軍政委的時候,也才二十幾歲嘛。你們年輕,幹勁大,這幾年黨的政策好,一定要發揮當地的優勢,把廣安建設好,盡快使人民富裕起來。
之後,他們又談起了維修鄧小平故居的問題。
早在粉碎“四人幫”、鄧小平再度複出的時候,四川省政府和廣安縣政府就曾經有意維修鄧小平的故居並在故居籌建紀念館,但遭到鄧小平和卓琳的謝絕。
近十年過去了,今天又說到這件事,卓琳明確地向在場的縣委負責同誌講了鄧小平的意見。
她滿懷真誠地說:小平同誌講過,共產黨人活著就是要為人民服務,錢要用在人民的事業上。
當她聽說縣委準備在小平同誌故居周圍多植樹時,立刻高興地表示滿意,並鼓勵他們帶領家鄉人民把環境綠化好。
縣委負責同誌代表廣安全縣人民再次向卓琳提出請她和小平同誌回廣安視察。卓琳笑容滿麵地答道:回到四川,就算回到了家鄉,請你們向家鄉人民問好。
鄧小平自參加革命外出後,再也沒有回過自己的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