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琳同誌呀,這還用還嗎?這是我應該做的。”程紅杏十分過意不去地說。
卓琳執意要還。程紅杏見推辭不掉,便把糖朝大夥兒的茶缸裏分,邊分邊說:“老鄧病好了,大家喝糖水吧!”
卓琳笑了。
“師徒”倆的感情越來越深。卓琳更加喜歡這位善良活潑、熱心積極的女工,注意從一點一滴上關心她的成長。
程紅杏在城郊長大,與外界事物接觸少,對很多事情特別好奇。卓琳是知識分子出身,年紀大,經曆豐富,見多識廣,善於與人交談,並且耐心細致,能夠以理服人。
有一次,程紅杏將修理線圈用過的銅質套子扔掉。
卓琳看到後,十分愛惜地撿起來,用紗布擦擦,以征詢的口氣說:“這是銅的,丟了不可惜嗎?”
程紅杏心想:這是沒用的。但抬頭一看卓琳那副認真的樣子,便止住了要說的話。
卓琳給她出了一個主意:“能不能找個什麼東西裝起來,積少成多?”
程紅杏一聽有些道理。於是,找來一個紙盒,專門用來裝廢棄的銅件。時間一長,積了滿滿一大盒。拿去一賣,給公家換回了不少錢。為此,她還光榮地出席了縣裏舉辦的勤儉節約模範大會。
會後,程紅杏高興地拿著獎狀來到卓琳家。
“將軍樓”前,當空一輪圓月高懸,晚風送來一陣清香,程紅杏頓覺沁人心脾,愜意無比,連聲讚歎道:“好香啊!”
卓琳迎上前,拉著程紅杏的手問:“知道是什麼香嗎?”
程紅杏搖搖頭。
卓琳指著旁邊樹上的梔子花說:“是它發出的香味,喜歡嗎?”
程紅杏放眼看去,一朵朵潔白如玉的梔子花盛開在枝頭。“太漂亮了!”她感歎道。
幾天後,卓琳送給程紅杏一串她親手編織的花環。程紅杏接過這一珍貴的禮物,輕輕撫摸,發現每個花朵都是略略張開的。顯然,這是主人精選的花朵,而且每朵花都是在花莖處用細線串成,這要耗費多麼細致的勞動啊!
程紅杏想到:卓琳眼睛不好,又有高血壓,真是難為她了。捧著這精致的花環,她的眼睛濕潤了。
潔白的花環,象征著白璧無暇的純潔友誼。
柳暗花明
1971年9月13日淩晨,隨著蒙古人民共和國溫都爾汗荒漠裏的一聲猛烈爆炸,曆史宣告了林彪反革命集團——這個“文化大革命”中孕育的怪胎的覆滅。
50餘天後,在江西省新建縣拖拉機修造廠監管勞動的鄧小平、卓琳,首次享受了一次廠裏的“政治待遇”——和工人們一起聽中央文件的傳達。
這天上午,卓琳和鄧小平在監管人員的護送下,來到一間麵積不大,約有200多平方米,十分簡陋的食堂內。按照安排,他們坐在全廠100多個職工的中間。
鄧小平端坐在椅子上,雙目凝視前方,目不轉睛,若有所思;卓琳緊挨鄧小平坐著,不時用眼睛與熟悉的工人打招呼,微笑著點點頭。
廠領導羅朋快步來到會場,坐在用兩張四方桌排成的主席台上。
羅朋曾是鄧小平在太行山時的部下,聆聽過鄧小平的報告,對他十分欽佩。不料想,二十多年後,鄧小平以“全國第二號走資派”的身分,出現在羅朋身邊,真是曆史的巧合。羅朋對鄧小平素來尊敬,因而,鄧小平及夫人卓琳到廠裏勞動,羅朋給了他們很多照顧和幫助。
這時羅朋抬頭掃一眼台下的人群,突然發現鄧小平、卓琳坐在一條長條木凳上,擁擠在密密麻麻的工人中間。
於是,羅朋的目光停住了。他以會議主席的身分站起來,向鄧小平打了一個手勢:
“老鄧呀,你耳朵聽不清,請你和卓琳同誌坐到前麵來。”
鄧小平見羅朋起身讓座,隨即點點頭,和卓琳一起來到前邊,坐在了羅朋的身邊。
接著,羅朋給鄧小平、卓琳各倒了一杯茶放到麵前。鄧小平微笑著望了一眼,卓琳則點頭致謝。
隨即,羅朋鋪開文件,拉開了嗓門,開始傳達。
這是一份關於9月13日林彪一家乘機叛逃在蒙古溫都爾汗墜機身亡的過程和林彪、陳伯達的罪證的材料。
整整兩個半小時的傳達,卓琳、鄧小平始終一動不動,認真地聽著。看得出,他們此時的心情都很不平靜。
傳達文件結束後,大夥兒各自回到車間。鄧小平端坐在工作椅上,雙手放在膝蓋上,靜靜地聽工人們的討論,沒有講一句話。
性格開朗、活潑的卓琳,則積極投入討論。
她顯得非常活躍,不斷發表著自己的看法,並且表示要認真研究文件的內容。她高興地對車間主任陶端晉說:“陶排長,把文件給我看看。”接過文件,她認真地讀起來,不時露出欣慰的笑容。
看到卓琳那認真的樣子,也為了使他們夫婦二人更好地領會文件精神,經過商議,廠裏同意他們把文件帶回家裏去再看一遍。
卓琳興奮地連聲說道:“太好了!太謝謝了。”
到下班的時候了,夫婦二人離開工廠,沿著“鄧小平小道”(工人們對他們常年上班踩出的一條小路的稱呼)向“將軍樓”走去。
盡管鄧小平在車間裏沒有說一句話,但是他的心中此時已經掀起了波瀾。林彪一夥陰謀家、野心家,為了達到自己向上爬的目的,不惜把國家搞亂,把軍隊搞亂,把黨的優秀幹部往死裏整。
手段之卑劣,亙古未有。卓琳的心裏一直蕩漾著喜悅之波。她覺得腳下輕鬆了許多,原來坑窪不平的小道,似乎變得平坦、寬闊。人逢喜事精神爽,她的精神也輕鬆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