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卓琳的故事(3)(3 / 3)

有了這麼多的儲備食物,卓琳心裏踏實了許多。她不用為吃飯的問題傷腦筋了。

這段時間,卓琳曆經磨難,本來就不好的身體,更加現出病態來。

為此,鄧小平十分擔心。他向黃文華提出:“卓琳病多。她患有高血壓、心髒病、胃潰瘍病,請你弄些這方麵的藥貯備起來。”

為了減輕卓琳的負擔,65歲的鄧小平挑起了家庭重擔。他是三位老人中體力量強的一個,每天清掃拖地、劈柴砸煤,幹家務勞動中最累的活。

除此之外,他還承擔起照顧卓琳的任務。

轉眼之間,寒冬來臨了。南方的冬季無防寒設備,冷起來室內常結冰。卓琳的身體愈加不好,時常犯病,血壓的高壓常在200左右,隻好臥床不起。每當這時,鄧小平總是為她端水送飯,服侍湯藥,細心照料,耐心看護。

卓琳內心充滿了感激之情。

有時,卓琳的病稍有好轉,便不要丈夫服侍,搶著做累活髒活。

他們互相體貼、照料,爭著做家務活兒,齊心合力,克服了種種困難,很快適應了新的生活。

種菜

這是一個晴朗的早晨。

溫暖的陽光從東方升起,漸漸照亮了用冬青和籬笆圍住的“將軍樓”小院。

卓琳、鄧小平推開房門,從樓裏走了出來。

一般清新、芬芳的泥土味兒,撲麵而來,沁人心脾。他們做了一個深呼吸,然後,雙雙來到院子的菜地裏,辛勤勞作。

這裏,原來是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地。如今,被卓琳和鄧小平開墾出來,成了一片綠油油的菜地。

卓琳和鄧小平開墾這片荒地,說來還有一段緣由。

遠走他鄉,到江西來接受監管勞動,對鄧小平、卓琳二位年過半百的老人說來,打擊夠大的了。不料想,在經濟上,他們又遇到了實實在在的困難。

到江西不久,上麵停發了他們夫婦二人的全部工資,改為發生活費。鄧小平120元,卓琳60元,夏伯根25元,合計205元,比原來的工資降了一多半。

卓琳接到工資單,心情極為沉重。

一方麵,她擔心鄧小平的問題升級。另一方麵她又為家庭的生活安排著急:遠在北京的半身癱瘓的鄧樸方,需要經濟上的照顧;遠在安徽、山西、陝西的貧困農村插隊的鄧楠、鄧榕、鄧質方,需要父母的幫助;大學畢業,尚未分配的鄧林,也需要父母的撫養。

卓琳為此事憂慮不安,她找到負責監管的黃文華。

黃文華專程跑了一趟南昌,向有關人員打聽了這件事,發現並沒有象卓琳想象得那麼嚴重。

於是,回來後,他特意向卓琳講了並不是因為政治問題升級而扣發工資,卓琳這才輕鬆了許多。

從這以後,鄧小平一家的生活水平開始降低,作為家庭主婦,卓琳肩上的擔子加重了,比以前更要節儉地度日。

鄧小平原來愛抽的“熊貓”煙不見了,改為“前門”牌;愛喝的酒也改為普通米酒。

全家人的夥食每天以素菜為主,一個星期隻吃一次豬肉。

為了改善家裏人的夥食,卓琳常常苦思冥想。

這天,她手拿毛線活兒,來到靠窗的椅子上,邊織毛衣,邊思索著?窗外,嚴冬過後,一片春的氣息。院裏的幾棵月桂樹吐出綠芽,地上青草依依,充滿了新的生機。

看到這充滿生命的春綠,卓琳心中忽然一亮。

清明前後,種瓜點豆。現在正是春種的好時節。何不開墾荒地,種點瓜菜改善一下生活呢?

想到這裏,她起身來到鄧小平身邊,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他。

鄧小平聽後連連點頭。夫妻二人一拍即合,說幹就幹。不久,他們便在院裏開墾了四塊荒地。

一個春雨過後的早晨,卓琳從工友家裏找來了各種蔬菜瓜果的種子,同鄧小平和夏伯根一起,在春雨浸潤的菜地裏,種上了小白菜、西紅柿、胡豆、大蒜、絲瓜、南瓜、辣椒、茄子、苦瓜等蔬菜。

此後,卓琳和鄧小平每天澆水、施肥、除草,精心培育著這片菜地裏的蔬菜。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在卓琳、鄧小平的精心耕耘下,兩三個月後,菜園裏鬱鬱蔥蔥,果實累累。

這天,卓琳正蹲在地上拔草。忽然,她像發現新大陸似地喊道:“老鄧!快過來,絲瓜開花了!”

鄧小平提著一桶水,正要澆地。聽見卓琳的喊聲,忙放下桶,快步走過去問:“在那兒?”

卓琳輕輕扒開葉子,一個頂著金黃色花朵的小絲瓜露了出來。

“有絲瓜吃羅!”鄧小平操著濃重的四川口音高興地說道。然後,提起水桶,依次澆灌著每一壟菜地。

卓琳舒心地笑了。

提起開荒種地的活兒,卓琳和鄧小平並不生疏。這還是當年在太行山,為反抗日本鬼子的“掃蕩”,一二九師進行大生產運動時學會的。當時,卓琳和一些幹部家屬,積極響應生產自救的號召,在村邊、樹林旁開出一塊塊的荒地,打上畦埂,挑水澆灌,整理成一畦畦碧綠如茵的菜園。

菜園裏,種滿了綠油油的蔬菜,蘿卜、小蔥、韭菜、茄子、辣椒、絲瓜、黃瓜、菠菜?無所不有。卓琳、鄧小平就是在那時候學會了種菜。從此,他們對種菜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尤其是在謫居江西的日子裏,過著孤獨、寂寞生活的卓琳和鄧小平,把種菜看成一種生活享受。

一份非同尋常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