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卓琳的故事(3)(2 / 3)

“將軍樓”裏的新主婦

與南昌市緊鄰的新建縣,有一個叫望城崗的地方。這裏的地勢比南昌城略高,能望見南昌城的輪廓,故由此得名。

在望城崗的旁邊,座落著福州軍區南昌步兵學校。校長丁世則少將,原在省裏支左,後來調走了,他的住房在當地被稱為“將軍樓”。

“將軍樓”是一個兩層建築,樓上兩間臥房和一間起居室,樓下有廚房、飯廳,樓前4株月桂,樓後有一小小的柴房,周圍環境幽雅,綠樹成蔭,是個不錯的地方。

載著鄧小平、卓琳和夏伯根的汽車,在“將軍樓”前停下。他們的新家,就將在這裏安頓。

見到“將軍樓”的景象,卓琳心中略為舒展。

要不是帶有被監禁的意思,真可以教人喜歡上這個地方。

鄧小平夫婦能夠住上環境優雅的“將軍樓”,其中還有一段插曲——1969年10月18日上午8點整,江西省委黨的核心小組辦公室。“鈴,鈴,鈴,”電話聲急促地響起來。

辦公室主任程惠遠拿起聽筒,一個熟悉的江蘇口音傳來:“我是周恩來,你是程世清政委嗎?”

“總理,我不是程世清政委。”程惠遠說,“我叫程惠遠,是省革委黨的核心小組辦公室的工作人員,程政委下鄉去了。”

“你擔任什麼職務?”周恩來又問。

“總理,我是核心小組辦公室主任。”

“程惠遠同誌,你是軍隊幹部還是地方幹部呀?”

“我不是地方幹部,是軍隊幹部。”

“你是不是同程世清政委一起從山東濟南部隊調來的呀?”

“我不是從濟南部隊來的,是從北京中央軍委裝甲兵司令部調來的。”

周恩來似乎如釋重負,連聲說:“很好,很好!”

周恩來的細致問話是經過充分考慮的。當時,林彪的“一號命令”,使一批老革命家被疏散到江西,而擔任江西省委黨的核心小組組長、省革委主任和省軍區政委的程世清,和林彪的關係不一般。如果不事先打招呼,對這些老革命家可能不利。周恩來問明情況後,心中才輕鬆了許多。

周恩來告訴程惠遠,有一些老幹部從北京疏散出來,到江西的有陳雲、王震。隨後,又問程惠遠:“第二件事,大概汪東興同誌已經告訴你們了,你知道不知道?”

“沒有,不知道。”程惠遠回答說。

“鄧小平夫婦二人也到你們那裏去。?毛主席不是在九大說過嗎?鄧小平的問題和別人不同。

他下去是到農村鍛煉。當然這些人也不能當全勞力了,也是60多歲了,身體也不太好。下去一段再上來,收房費也適當照顧一點。”接著,周恩來語氣鄭重地說道:最後一點,再三強調:這些人下去,你們要多幫助,要有人照顧他們。”

放下聽筒,程惠遠感到了周恩來的話的分量。

他連夜向程世清報告。經過商議,提出方案,準備將鄧小平夫婦安置在贛州。

次日晚8點半,程惠遠將安置方案報告周恩來。

周恩來當即表態:贛州離南昌較遠,交通不便,而且又是山區,條件較差,將鄧小平安排在贛州不妥,應在南昌市郊為宜。鄧小平住的房子應該是一棟兩層的樓房,樓上他們夫婦住,樓下工作人員住,最好是獨家獨院,又能散散步,又比較安全。

正是有了周恩來具體明確的指示,鄧小平、卓琳還有夏伯根才被安排在“將軍樓”居住。

他們到達“將軍樓”時,已是夜幕降臨。按照事先的安排,鄧小平、卓琳夫婦和夏伯根三人住樓上右邊的房子。鄧小平夫婦住一個套間,裏麵是居室,外麵是會客室,夏伯根住在靠衛生間的後屋。

在這種時候,盡管三個人全都是老人,也隻能克服困難,自己動手,從汽車上搬下行李,又從樓下搬到樓上,鋪床疊被,忙了很長時間。尤其是卓琳,作為家庭主婦,領頭收拾東西,布置房間,忙得氣喘噓噓。雖然入秋的夜晚寒氣襲人,她的額頭上卻冒出了汗珠。

約摸到了晚上十點多鍾,才基本整理就緒,熄燈休息。

從這天起,卓琳伴隨鄧小平開始了長達三年多的監管勞動生涯,成了“將軍樓”裏的新主婦。

患難見真情

天亮了。經過一夜的休息,卓琳、鄧小平一家迎來了監管生活的第一個黎明。

院內空氣濕潤,“將軍樓”前的4株月桂散發出陣陣清香,花朵在晨光中搖曳,小鳥在樹枝上快活地跳來跳去,一聲聲鳴唱著。

鳥兒的聲音把卓琳鬧醒,她穿衣下床,來到窗前。一眼望去,大門口外一名解放軍戰士在站崗,還不時地朝他們住的樓上了望。卓琳見狀,索性轉身走到門背後,拿起笤帚打掃起房間來。

收拾完房間,她又來到樓下的廚房內,想做些吃的東西。

在廚房,除看到案台上放著幾個昨晚不知監管秘書從哪裏弄來的幹饅頭外,卓琳什麼也找不到。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卓琳敲開了監管秘書黃文華的門。

她請求購買一些基本的生活用品。按照監管規定,鄧小平一家三人未經允許,不能隨便出入。

他們的生活采購應由專人負責。但由於時間倉促,人員還沒有定好。為了解決燃眉之急,盡快開始“家庭生活”,經過批準,鄧家可以派一人隨同黃文華去采購一些物品。

卓琳當即答應同黃文華一起去采購。吃過早飯,他們上了汽車,來到長淩鎮和望城崗公社。

為了減少麻煩,他們一次買了數十斤麵粉、五十斤晚稻米、四斤油,買了幾百斤幹柴和一些青菜、蘿卜、大蒜。然後裝上汽車,滿載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