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卓琳的故事(2)(2 / 3)

因而,學校不僅承擔起教他們讀書、識字的啟蒙任務,還負責照顧他們的日常生活。

根據卓琳的安排,學校按孩子們的年齡和原有的文化程度分班分年級,集體住宿,和軍隊一樣實行軍事化的供給生活。為了保證孩子們健康成長,學校想方設法,弄一些牛奶給孩子們喝,以便增加營養。每到周末假日,那些父母不在的孩子,常被領到其他孩子的家裏一起吃飯、玩耍,使他們得到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照顧。

卓琳的家裏也常招待這些小客人。

學校創辦初期,因為缺少老師,卓琳親自走上講台,給不同程度的好幾個班級上課。語文、數學、曆史、地理、音樂,什麼都教。

上語文課時,她從最基本的人、口、刀、牛開始,耐心、細致地為孩子們講解,引導他們去理解漢字的意思,為孩子們打開知識的窗戶。

有時候,上起課來,她能連續站上幾個鍾頭。

雖然她當時有孕在身,仍舊堅持為學生上課。即便後來生了女兒鄧榕,一出滿月,就又去工作了。

後來,學校裏增加了幾位教員,他們是從二野各部隊抽調出來的。學校裏授課的範圍更廣了,每天的課程安排得滿滿的。

學校裏的孩子,多數是在部隊中長大的,比較調皮,不好調教。為了教育好他們,卓琳著實用了不少辦法,費了不少心思。首先,她從自家的孩子開刀。女兒鄧林、兒子鄧樸方都是她的學生,有時上課不聽話,不守紀律。每當這時,她總是板著麵孔,狠狠地批評他們一頓,以教育大家。就連那隻有五歲的二女兒鄧楠,也被每日放到教室的最後一排,不管聽懂聽不懂,都得老老實實地坐著。

對於那些上課不好好聽講,又哭又鬧的孩子,卓琳幹脆把他們帶到校長室,“任憑哭鬧,不予理睬。”時間一長,孩子哭累了,自然停嘴了,再也不鬧了。

卓琳的辦法,果真管教住了這群孩子。每當她看到孩子們挺著胸脯,大聲朗讀的樣子,心裏就無比歡喜。她覺得,自已做了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

卓琳對孩子、對小學校的生活有很深的感情。

乃至幾十年後隨鄧小平訪問日本期間,她對安排自己參觀東京都千代田區番町小學,還十分滿意,並高興地與教師和孩子們合影留念。

“他的生活習慣我最熟悉”

1961年金色的秋天,中共中央工作會議在峰巒迤邐的江西廬山召開。

8月底的一天,一輛伏爾加轎車停在廬山療養總院267號小別墅的庭院裏,鄧小平神采奕奕地走下車。他是來參加中央工作會議的。夫人卓琳也以機要秘書的身分來到廬山。

會議期間的一個下午,快到吃晚飯的時間了,生活管理員楊基友來到卓琳麵前,詢問鄧小平喜歡吃什麼菜,準備第二天早晨派人去取原料。

卓琳明白了他的來意後,笑容滿麵地報了菜單,有:豆角、茄子、青菜、辣椒,隻有個別葷菜的菜名。

楊基有一聽,有點不滿意,說道:“卓大姐,首長工作很忙,你報的多數是素菜,營養跟不上,我們當生活管理員的可負不起這個責任。”

一位廚師在旁邊也附和說:“是呀,那白菜葉子有點發黃了,首長也不讓我們扔掉,用開水泡一泡,放一點鹽、辣椒和味精,就著咽稀飯,我也快成了做齋飯齋菜的廚師了。”

卓琳微笑著耐心給他們解釋說:“你們愛護首長的心意我很理解,我比你們更了解首長,他的生活習慣我最熟悉。這些菜都是首長最喜歡吃的菜,而且是很有營養的菜。”

夜幕降臨,到晚上8點鍾了。轎車載著鄧小平從會場回到住處。桌上已經備好了飯菜,鄧小平端起碗吃了起來。邊吃邊有趣地說:“會開晚了,肚子鬧革命了,這飯菜吃起來好香。”

卓琳聽了,微嗔地說:“你說好香,剛才管理員和廚師還提我的意見,說素菜多了,營養跟不上,弄壞了首長的身體,他們負不起責任。”

鄧小平慨歎道:“他們是好意嘛。群眾真好哇?”

想到連年的災害給人民生活造成的困難,卓琳十分憂慮,不安地問:“老鄧,會議還沒有討論糧食問題吧?”

鄧小平馬上興奮地回答:“快啦,討論完工業問題就討論糧食問題?”

卓琳用手撩了一下頭發,微微仰起頭,意味深長地望著鄧小平說:“自古以來民以食為天,你作為黨的總書記,要多為黨和毛主席分憂,為六億五千萬人民作主,把糧食問題解決好。”

鄧小平推心置腹地說:“毛主席在我們未來廬山前,就同周總理、陳雲和我談到糧食問題,明確肯定了陳雲提出的先安排好市場的意見,要把衣、食、住、行安排好。這是關係到六億五千萬人安定不安定的大問題。吃完飯,我就起草一個關於糧食問題的發言提綱”。

他草草吃完了飯,立即走進辦公室,挑燈伏案,用鉛筆在紙上疾書起一份“糧食指標隻能退到長江,不能退過黃河”的發言提綱來。

夜深人靜,時針指到1點,卓琳已經為鄧小平桌上的茶杯裏添了幾次水。

直到把發言提綱寫完,鄧小平才直起身,站起來伸了一個懶腰,走到洗澡間,擰開水龍頭,衝了個熱水澡,準備就寢。

臥室裏,熟知鄧小平生活習慣的卓琳,早已將速可眠放在床頭櫃上。鄧小平吞服了兩片,不久,就進入酣暢的夢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