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卓琳的故事(2)(1 / 3)

“樸素方正”,既寓意太行山的天然、胖兒的本色,又為他的人生道路規劃了超凡脫俗、永臻至境的意義。這實在是一個絕好的名字!

卓琳迅速將兒子拉到劉伯承麵前,說:“快!快謝謝伯伯。”

還沒等胖胖反應過來,一隻小手已將他的頭衝著劉伯承深深地按了下去。頓時,引得滿院子的人朗聲大笑。原來,這隻小手是從在一旁玩耍的劉太行那裏伸過來的。

此後,胖胖有了正規的名字——鄧樸方。

翻開中央文獻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鄧小平》畫冊第275頁,一張發黃的黑白照片展現在人們麵前。

那是上海解放後,鄧小平、卓琳、陳毅、張茜帶著兩家的孩子照的。“挺著將軍肚”的陳毅坐在正當中。他的左邊坐著張茜;右邊坐著鄧小平,懷裏抱著兩個孩子,身邊還站著一個孩子。鄧小平的身後,麵帶微笑站立的便是卓琳。

這時的卓琳,才33歲。

1949年5月26日,鄧小平率領渡江戰役總前委、華東局機關和大批接管幹部,乘火車抵達上海。陳毅等同誌前往火車站,迎接鄧小平一行人到聖約翰大學休息。後來,鄧、陳兩人先後遷往上海湖南路262號原周佛海的公館。

這是一處花園別墅,一幢小洋樓房掩映在濃蔭叢中,鄧、陳兩人分別住在樓上和樓下。

不久,他們的夫人和子女來到這裏。盡管鄧小平、陳毅仍舊十分忙碌,但開始有了穩定而又溫馨的家庭生活。鄧、陳兩家,相處得比一家人還和睦。有一天,他們忽然來了興致,把各自的夫人、子女都叫到一起合影留念,使今天的廣大讀者有幸目睹當年兩家人和睦相處的動人場麵。

鄧小平和陳毅同是四川人,他們的交往已經有幾十年了。

他們初次相識是在1930年8月間。當時,鄧小平在上海任黨中央秘書長,陳毅從福建前來上海向黨中央彙報紅四軍的工作。後來,他們一起在中央蘇區的不同崗位上戰鬥過。1947年,鄧小平與劉伯承、陳毅共同率領人民解放軍中原、華東兩大野戰軍,取得了淮海戰役和渡江戰役的偉大勝利。這次戰役的總前委中,常委就是他們3個人。雖然他們年齡不同,性格不同,但為著共同的目標而努力工作著。

1952年,鄧小平從西南調中央工作,任政務院(後為國務院)副總理。1954年,陳毅從華東調中央工作,任國務院副總理。從此,在長達12年的時間裏,他們共同協助毛澤東主席、劉少奇副主席和周恩來總理工作。到了1957年後,鄧小平、陳毅兩家在中南海裏又比鄰而居,卓琳和張茜之間、孩子們之間往來就更多了,愈加親密無間。

1967年初,鄧小平被正式地宣布為“黨內第二號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1969年鄧小平和卓琳謫居江西,鄧、陳兩家分離。

時間流逝,到了1972年1月6日,陳毅逝世。

聞此噩耗,鄧小平、卓琳及全家人十分悲慟。

1973年初,鄧小平複職,和卓琳一道回到了北京。

一回到北京,就聽說張茜因心情悲痛而身患癌症。他們很快帶著孩子,去301醫院看望張茜。

此時相見,真讓人感慨萬千,萬般話題不知從何說起。

躺在病床上的張茜送給卓琳一張照片,那是她和陳毅在石家莊謫居時照的。照片上陳毅已經重病纏身,身體消瘦,而張茜也已鬢添白發。夫妻兩人身著軍服,並肩而坐,深沉地微笑著。

卓琳雙手接過照片,內心十分悲傷。她小心翼翼地將照片收藏起來,作為永久的紀念。

兩張照片,有著說不盡的深情,共同訴說著一段不平凡的故事。

辛勤的園丁

重慶,山巒起伏,霧色蒼茫。

奔騰不息的長江和嘉陵江交彙在這裏,江水從山腳下流過。

這座被稱為“山城”、“霧城”的城市,是祖國大西南地區最大的城市,猶如西南地區的心髒。

1949年12月1日,伴著喜慶的鑼鼓聲,解放大軍進入山城。山城人民迎來了解放,古老的城市獲得了新生。

這時,鄧小平已經被任命為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書記、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西南軍區政委。重慶一解放,他即攜帶家眷,坐上一輛吉普車,駛入西南局機關所在地——魯家岩。

在這裏,鄧小平日理萬機,和劉伯承、賀龍等同誌一起,領導著西南軍民殲敵、剿匪,實行土改,恢複生產,建立人民政權,修建四川第一條鐵路線,組織大軍進藏,促進各民族和睦生活,清除戰爭創傷,重建幸福家園等項工作。工作是辛勞的,生活也是十分充實的。

夫人卓琳,沒有閑著,也忙個不停。

當時,進駐重慶的人民解放軍部隊和西南局的幹部子弟沒有合適的小學上學,卓琳便將籌辦子弟小學的事承擔下來。

給小學生講課,對於這個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來說,完全不成問題。隻是,由自己親自籌辦小學,這種事她可從來沒有做過。

卓琳生性潑辣、爽快,認為既然答應了籌辦學校的工作,就要盡力做好,並且馬上就辦,不能拖延。

於是,她每天到處奔波,選校舍、招學生、請老師,忙得不亦樂乎。

她的工作沒有白做。不久,她便建起了一座人民小學,並且親自擔任了校長。這是一所專門為部隊及西南局的幹部子女和烈士遺孤開設的學校。招收的孩子,他們的父母有的犧牲了,有的仍在前線作戰,或因工作繁忙而無瑕管教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