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卓琳的故事(1)(3 / 3)

1938年初的一天,是卓琳終生難忘的日子——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

後來,她在陝北公學擔任了一期十二隊隊長。

不久,被調到陝甘寧特區政府保安處的一個特別訓練班學習,準備以後到敵後去從事抗日工作。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因為工作需要,她的名字由浦瓊英改為卓琳。

簡單的婚禮

1939年夏末時光,經人介紹,卓琳認識了鄧小平。

卓琳和鄧小平的相識頗具戲劇性。

鄧小平是1939年7月回到延安的。

據張聞天的夫人劉英回憶說,鄧小平從太行山回延安,原來是準備參加七大,不料七大推遲召開,由於前方需要,他不能在延安多呆。

那時,鄧小平沒有妻子,大家非常關心這件事,於是,鄧發等同誌要幫助他找一個。當時延安的女同誌倒是不少。抗戰時期,來了很多女同誌到這裏追求真理,陝北公學、女子大學都有。

卓琳很年輕,也很不錯,在陝北公學已經畢業了,所以就介紹給鄧小平了。

當時卓琳對鄧小平並不熟悉,隻知道他是一個老紅軍戰士,一位在前線的領導幹部,但是,他到底是幹什麼工作的,到底擔負著什麼樣的責任,她卻一點兒也不清楚。

革命者自有革命者的感情世界和情感生活。

共同的革命理想,共同的生活追求,把卓琳和鄧小平聯係到了一起。

9月初的一個傍晚,延安楊家嶺毛澤東居住的窯洞前的山坡上擺出一些桌子,中共中央為兩對新婚夫婦舉行了一個簡單的結婚儀式。兩對新婚夫婦,一對是鄧小平和卓琳,一對是孔原和許明。當時在延安的中央高級領導人,能來的都來了。毛澤東和夫人江青,張聞天和夫人劉英,博古、劉少奇,李富春和夫人蔡暢,還有中央秘書長王首道,相繼來到婚禮現場。

婚禮非常熱鬧。沒有什麼山珍海味,桌子上擺的是金黃色的小米飯、大紅棗等等,最奢侈的不過是炒了幾個雞蛋。參加婚禮的,雖然都是延安的顯赫人員,卻都穿著土布做的八路軍軍服,腳踏布履,膝上打著補丁,雖然沒有燕尾服氣派,但顯得特別精神。

兩對新郎和新娘一起照了一張相。限於當時艱苦的條件,拍出的相片有些模糊不清,但是卻有永久的紀念意義。

婚禮在熱烈的氣氛中進行著。大家紛紛慶賀兩對新婚夫婦,開懷暢飲。孔原在高興之中,喝酒喝的很多,最後醉了,在新婚之夜就挨了夫人許明的數落。鄧小平來者不拒,有敬就飲,一杯接著一杯,竟然未醉。

熟悉鄧小平的劉英感到非常奇怪:小平過去是不怎麼能喝酒的,今天如此“豪飲”,怎麼能夠一點不醉呢?她心裏很納悶。丈夫張聞天悄悄地告訴她:“裏麵有假!”

原來,鄧小平喝的是白開水。婚禮上,李富春和鄧發念著友情的份上,知道鄧小平不會喝酒,怕他喝醉了,就悄悄弄了一瓶白水給他充酒,使得他免於一醉。

幾天以後,卓琳就和新婚的丈夫、八路軍一二九師政委鄧小平一道啟程,奔赴前方,奔向太行。這時侯,卓琳23歲。

“你得給咱胖胖起個名!”

1944年4月16日,一個男嬰在太行山腹地山西遼縣的麻田村呱呱落地——他,就是鄧小平、卓琳的長子鄧樸方。

這個孩子剛生下時,由於戰事緊張,卓琳沒有奶水,又加上要跟隨部隊轉戰山野,因而,被托付給一戶姓白的貧農妻子哺養。一年以後,才由鄧小平、卓琳夫婦抱回。由於孩子長得方頭大臉,胖乎乎的,大家都叫他“胖胖”。

1945年秋季,正值平漢戰役前夕,劉伯承、鄧小平率領一二九師部隊駐紮在河北省涉縣赤岸村。

自1938年任一二九師政委以來,鄧小平同一二九師師長劉伯承配合默契,關係密不可分,因而兩家人的關係也十分融洽。

這時,劉伯承的大兒子已經7歲,起名劉太行。卓琳看到劉司令員家的孩子,有了正規的名字,自己的兒子已經兩歲了,還在叫“胖胖”。於是,她感到需要給兒子起個名字了。

一天,工作之餘,劉、鄧兩家來到院子裏休息聊天。

卓琳對鄧小平說:“咱們孩子都兩歲了,總叫胖胖也不行呀!該給孩子起個名字了!”

鄧小平想了想,說:“我們也給他起個‘太行’,叫鄧太行吧。”

卓琳說:“不行!不能都叫‘太行’呀!司令員,你的兒子占了我們的名字,你得給咱胖胖起個名!”

劉伯承笑著說:“這是政委的事情,與司令員沒有關係。”

鄧小平立刻接上話:“誰都知道劉鄧不分嘛!你就給起個名吧!”

劉伯承笑眯眯地欣然答道:“那好!”

說罷,他拉起胖胖走進屋內,讓夫人汪榮華拿出筆硯,然後提筆在紙上不斷地寫著、劃著:胖子、胖、胖?幾番思慮,滿紙墨字,劉伯承終於擲下筆,推開門喊道:“嗨嗨,有啦,胖子的名字有啦!”

他告訴鄧小平夫婦,他用拆字法,按照漢語拚音,把胖(pang)字拆讀:p—ang;再分別組字“樸(pu)”“方(fang)”,取“樸素方正”之意,取名:樸方。在場的其他人聽後,異口同聲地稱讚說:

“好!太好了,就叫樸方吧!”卓琳、鄧小平連連點頭。